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嶂疠(嶂癘)
即瘴疠,南方湿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藐尔诸孤,朝不谋夕,流离大海之南,寄命嶂癘之地。”
《國語辭典》:畜疫  拼音:chù yì
流行于家畜身上的传染病。如猪瘟、牛瘟等。
《國語辭典》:破伤风(破傷風)  拼音:pò shāng fēng
病名。一种由破伤风杆菌在体内产生毒素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症状先出现咀嚼肌的痉挛,引起牙关紧闭,次出现其他肌肉的痉挛,常能致命。
《國語辭典》:中耳炎  拼音:zhōng ěr yán
病名。按病因可分为化脓性及非化脓性,前者由化脓性细菌侵入鼓室所引起,后者因耳咽管阻塞所致。按进程则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起因大半是由于感冒时鼻子或喉咙的细菌通过耳道,传至中耳引起发炎。一般的症状为耳朵内剧痛、听力衰退、耳鸣、发高烧、耳朵内流脓等。严重时会导致听力障碍。
《國語辭典》:预防针(預防針)  拼音:yù fáng zhēn
为预防疾病发生所注射的疫苗针剂。如霍乱预防针、伤寒预防针。
《國語辭典》:预防接种(預防接種)  拼音:yù fáng jiē zhòng
将疫苗注射进入健康的人体中,藉由体内之主动免疫反应产生对于特定或类似病原的抗体,以达到增强对该疾病之抵抗力或预防感染的目的。也称为「预防注射」。
《國語辭典》:猪瘟(豬瘟)  拼音:zhū wēn
猪的急性出血性败血症。由滤过性病毒引起,具高度传染性。症状为发高热、便秘、下痢。死后剖检,以皮肤、肾、脾、膀胱、淋巴腺出血为特徵。
《漢語大詞典》:瘟疹
指病人身上有斑或疹等症状的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斑疹伤寒等。 老舍 《柳家大院》:“今年春天闹瘟疹,死了一大批。”
《漢語大詞典》:炭疽
急性传染病。马、牛、绵羊等家畜和人都能感染,病原体是炭疽杆菌。病畜的症状是发高热,痉挛,口和肛门出血,胸部、颈部或腹部肿胀。人感染后,发生脓疱、水肿或痈,也能侵入肺或胃肠。家畜的炭疽病有的地区叫癀病。
《國語辭典》:猩红热(猩紅熱)  拼音:xīng hóng rè
病名。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为溶血性链球菌,可藉飞沫传染。潜伏期约为三至七天。症状为高烧、寒冷感、扁桃腺红肿、舌根呈草莓状、全身出现鲜红小疹等。红疹消失后会脱皮。严重者易并发肾炎或风湿热。患者多为三岁到七岁的孩童。
《漢語大詞典》:邪疫
瘟疫,传染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韩方:“ 明 季, 济郡 以北数州县,邪疫大作,比户皆然。”
《國語辭典》:小儿麻痹症(小兒麻痺症)  拼音:xiǎo ér má bì zhèng
病名。一种由滤过性病毒所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参见「急性脊髓灰白质炎」条。
《国语辞典》:海港检疫(海港检疫)  拼音:hǎi gǎng jiǎn yì
为防止传染病侵入,对于进入海港的船舶、人员所进行的检疫措施。
《国语辞典》:水媒性疾病  拼音:shuǐ méi xìng jí bìng
可以水作为病原媒介的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等。
《国语辞典》:退伍军人症(退伍军人症)  拼音:tuì wǔ jūn rén zhèng
病名。退伍军人症是由退伍军人菌所引起的传染病。退伍军人菌在自然界十分普遍,尤其在温暖的环境,在水冷式空调机的冷却水塔中,未经常清洗的话,也会发现此菌。退伍军人病并不会人传人,主要是经由吸入或呛入含有退伍军人菌的气雾或水滴而致病。此症有两种状况:较严重的感染,称为退伍军人症,造成肺炎,甚至呼吸衰竭,死亡率达15%。较轻微的呼吸道感染,称为庞提亚克热,不会引致肺炎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