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56,分51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初伏
伏尸
中伏
昼伏
伏火
庚伏
一伏
降伏
伏奏
龙伏
伏流
摘伏
伏几
伏节
阴伏
《國語辭典》:初伏  拼音:chū fú
夏季最热的前十天。参见「三伏」条。《文选。潘岳。在怀县作诗》:「初伏启新节,隆暑方赫羲。」
《國語辭典》:三伏  拼音:sān fú
1.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分别为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金瓶梅》第八回:「那时正值三伏天道,十分炎热。」《红楼梦》第六七回:「今年三伏里雨水少,这果子树上都有虫。」
2.三重伏兵。《旧唐书。卷一二一。仆固怀恩传》:「玚令高彦崇、浑日进、李光逸等设三伏以待之,贼半渡,伏发,合击而走之。」
《國語辭典》:伏尸  拼音:fú shī
尸体横倒地上。《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伏尸千万,流血漂橹,此皆天下所共知也。」《文选。贾谊。过秦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也作「伏尸」。
《國語辭典》:伏尸(伏屍)  拼音:fú shī
1.尸体横倒地上。《战国策。魏策四》:「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也作「伏尸」。
2.伏抚尸体。《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红楼梦》第六六回:「湘莲反不动身,泣道:『我并不知是这等刚烈贤妻,……。』湘莲反伏尸大哭一场。」
《國語辭典》:中伏  拼音:zhōng fú
三伏的第二伏。指夏至后第四庚日。也称为「二伏」。
《國語辭典》:中伏  拼音:zhòng fú
中了敌人的埋伏。如:「都怪我太不小心,不然我们也不会中伏!」
《國語辭典》:三伏  拼音:sān fú
1.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分别为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金瓶梅》第八回:「那时正值三伏天道,十分炎热。」《红楼梦》第六七回:「今年三伏里雨水少,这果子树上都有虫。」
2.三重伏兵。《旧唐书。卷一二一。仆固怀恩传》:「玚令高彦崇、浑日进、李光逸等设三伏以待之,贼半渡,伏发,合击而走之。」
《國語辭典》:昼伏(晝伏)  拼音:zhòu fú
白天时潜伏隐藏不活动。《三国演义》第一○○回:「斜谷若有魏兵守把,汝二人引本部军越山岭,夜行昼伏,速出祁山之左,举火为号。」
分類:白天隐蔽
《漢語大詞典》:伏火
(1).农历六月黄昏大火(古星名,即心宿二)的位置在中天,大暑后逐渐向西退伏,古谓“伏火”。 北周 庾信 《奉和初秋》诗:“落星初伏火,秋霜正动钟。”
(2).道家炼丹,调低炉火的温度谓“伏火”。 唐 朱庆余 《赠道者》诗:“药成休伏火,符验不传人。”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居四郎伏硃锻丹砂:“其法取辰锦颗块砂,不计多少,以一药铺盖煅之,朱已伏火,即日用炭火二两空养。”
《漢語大詞典》:庚伏
即三伏。因三伏中的初伏、中伏分别自夏至后的第三、第四个庚日开始,而末伏自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故三伏亦称“ 庚伏 ”。 宋 苏辙 《谢入伏早出状》之二:“候极南讹,日临庚伏。” 宋 朱熹 《次韵秀野署中》:“病随庚伏尽,尊向晚凉开。”宋史·职官志四:“祕书监岁於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遇庚伏则前期遣中使諭旨,听以早归。”参阅初学记卷四。
《骈字类编》:一伏
左传衷戎师注前后及中三处受敌疏前后及中三处受敌者前谓第一伏逆其前也后谓祝𣆀及后伏逐其后也中谓第二伏击其中也衷戎师者谓戎师在三伏之中
分类:一伏
《國語辭典》:降伏  拼音:xiáng fú
1.降服、制伏。《红楼梦》第四四回:「他日后得罪了你,我自然也作主,叫你降伏就是了。」
2.已投降的人。《抱朴子。内篇。微旨》:「害人之身,取人之位,侵克贤者,诛戮降伏。」
《漢語大詞典》:伏奏
谓俯伏上奏。南齐书·倖臣传论:“伏奏之务既寝,趋走之劳亦息。”
分類:俯伏上奏
《骈字类编》:龙伏(龙伏)
唐 杨炯 广溪峡 天下有英雄,襄阳有龙伏。
唐 吕岩 酹江月 水虎潜形,火龙伏体,万丈毫光烈。
《國語辭典》:伏流  拼音:fú liú
石灰岩分布区,地面上的河流,中途忽然流入岩洞,在地下流动。
《漢語大詞典》:摘伏
犹折服。 宋 洪迈 容斋五笔·严先生祠堂记:“ 张伯玉 守 河阳 ,作《六经阁记》,先託游士及在职者各为之,凡七八本,既毕,并会於府。 伯玉 一一閲之,取纸书十四字,遍示客曰:‘ 六经阁 ,诸子、史、集在焉,不书,尊经也。’时 曾子固 亦预坐,惊起摘伏。”参见“ 折服 ”。
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 南朝 梁 何逊 《赠族人秣陵兄弟》诗:“时然临下邑,摘伏信如神。”旧唐书·玄宗纪上:“内外官人被诸道按察使及御史所摘伏,咸宜洗涤,选日依次叙用。”《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蒞任之后,摘伏发隐,不畏豪横。”
《國語辭典》:折服  拼音:zhé fú
1.说服,使他人屈服。《三国演义》第七九回:「一人挺身而出,愿往折服之。」
2.佩服、信服。如:「他毫无私心的奉献,令人大为折服。」清。徐珂《清稗类钞。异禀类。于文襄彊记》:「于曰:『吾以为君所专司,故不复记忆,今奈何?』梁愧无以答。于曰:『老夫代公思之。』因默坐斗室刻馀,录出,所差惟一二字耳,梁大折服。」
《国语辞典》:伏几  拼音:fú jī
上半身往前,趴伏在桌子上。汉。桓宽《盐铁论。盐铁取下》:「东向伏几,振笔如调文者。」《红楼梦》第一回:「士隐于书房閒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矇胧睡去。」
《漢語大詞典》:伏节(伏節)
犹言殉节。指为维护某种事物或追求理想而死。汉书·刑法志:“於是师旅亟动,百姓罢敝,无伏节死难之谊。”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余 颠沛殞毙,杀身济君。其下司徒,署 余 孙 伦 吏,使蒙伏节之报。” 唐 陈子昂 《为金吾将军陈令英请免官表》:“﹝五人﹞皆伏节尽忠,身死王事。”
《國語辭典》:阴伏(陰伏)  拼音:yīn fú
1.阴私、秘密。《汉书。卷六六。杨敞传》:「又性刻害,好发人阴伏。」
2.暗中埋伏。《新唐书。卷一五五。马燧传》:「阴伏万人,将以掩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