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037,分33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令人
道人
人言
斯人
万人
后人
老人
野人
游人
天人
人人
与人
中人
中人
人主
《國語辭典》:令人  拼音:lìng rén
1.善人,品德美好的人。《诗经。邶风。凯风》:「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2.古代命妇的封号。宋。洪迈《夷坚丙志。卷二。罗赤脚》:「罗与主僧坐,忽起曰:『房令人来。』僧惊问何在,曰:『入祠堂矣。』」
3.差役、衙役。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令人,报复去,说小官来了也。」
4.使人、派人。《三国演义》第一五回:「布恐玄德疑惑,先令人送还家眷。」
《國語辭典》:道人  拼音:dào rén
1.修道或得道的人。《三国演义》第九回:「忽见一道人,青袍白巾,手执长竿。」《西游记》第二一回:「大圣直至门前,见一道人,项挂数珠,口中念佛。」
2.寺院里的侍役。《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道人报与长老知道。长老将自己龛子,妆了可常,抬出山顶。」
《國語辭典》:人言  拼音:rén yán
1.人说话,表示意见。《大宋宣和遗事。元集》:「朕此器久已就,只怕人言,故未曾将用。」
2.时人的评论。《左传。昭公四年》:「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
3.砒石。因砒石出于信州,人言盖暗射信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金石部。砒石》:「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故人呼为信石,而又隐信字为人言。」
《漢語大詞典》:斯人
(1).此人。论语·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 杜甫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明 刘基 《郁离子·虞孚》:“饮食之人,则人贱之。斯人之谓也。”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说来说去,大有斯人不出如苍生何之概。”
(2).犹斯民。指人民,百姓。 唐 元结 《与瀼溪邻里》诗:“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怨。”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军次实录〉序》:“小官等佩读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启斯人之聋瞶。”
《骈字类编》:万人(万人)
唐 殷文圭 赠战将 威慑万人长凛凛,礼延群客每谦谦。
唐 史延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 宠命尊三老,祥光烛万人。
分类:万人
《國語辭典》:后人(後人)  拼音:hòu rén
1.后代子孙。《书经。西伯戡黎》:「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
2.居人之后。《史记。卷一○九。李将军传》:「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3.后世的人。《后汉书。卷三○下。襄楷传》:「此盖道术所以有补于时,后人所当取鉴者也。」
《國語辭典》:后人(後人)  拼音:hòu ren
后代的子孙。即(一)1.的语音。
《國語辭典》:老人  拼音:lǎo rén
1.老年人。《史记。卷一一九。循吏列传。子产》:「丁壮号哭,老人儿啼。」《三国演义》第二回:「张飞饮了数杯闷酒,乘马从馆驿前过,见五六十个老人,皆在门前痛哭。」2 旧人。如:「他都快退休了,可称得上是公司的老人喽!」
2.星官名,仅由一颗星组成,属井宿,为西方的船底座α星。也称为「南极老人星」、「老人星」。
《國語辭典》:老人星  拼音:lǎo rén xīng
寿星的别名。参见「寿星」条。《续汉书志。第五。礼仪志中》:「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唐。杜甫 泊松滋江亭诗:「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國語辭典》:野人  拼音:yě rén
1.未开化的蛮人。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九。云南七。麻里长官司》:「野人者在二长官司界外,赤发黄睛,树皮为衣,夜宿树上,丑恶凶悍。逢人即杀,无酋长约束。」
2.居处村野的平民。《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孟子。滕文公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3.称粗野无礼的人。《红楼梦》第五二回:「比如方才说话,虽是背地里,姑娘就直叫他的名字,在姑娘们就使得,在我们就成了野人了。」
《漢語大詞典》:野婆
指猿类动物。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野婆:“ 邕 宜 以西, 南丹 诸蛮,皆居穷崖絶谷间。有兽名野婆,黄髮椎髻,跣足裸形,儼然一媪也。上下山谷如飞猱。自腰以下,有皮纍垂盖膝,若犊鼻。力敌数壮夫,喜盗人子女……其羣皆雌,无匹偶,每遇男子,必负去求合。”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四·猩猩:“又 罗愿 尔雅翼云:古之説猩猩者,如豕,如狗,如猴;今之説猩猩者,与狒狒不相远。云如妇人,被髮袒足……据 罗 説,则似乎后世所谓野女、野婆者也,岂即一物耶?”
分類:动物
《國語辭典》:游人(遊人)  拼音:yóu rén
游玩的人。《老残游记》第三回:「殿前搭著凉棚,摆设著四五张桌子,十几条板凳卖茶,以便游人歇息。」《文明小史》第五三回:「看那男男女女的游人,坐了好些时,方才回去。」
《國語辭典》:天人  拼音:tiān rén
1.洞悉宇宙、人生真理的人。《庄子。天下》:「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2.天象与人事之间的关系。《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3.仙人、神人。形容容貌出众或才能过人的人。唐。杜甫〈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汝阳让帝子,眉宇真天人。」《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吾笑徐元直在丞相面前,誇诸葛亮为天人。」后亦指美丽的女子。《聊斋志异。卷二。阿宝》:「转念阿宝未必美如天人,何遂高自位置如此?」
4.天和人。《三国演义》第一回:「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5.天理人欲。如:「天人交战」。
《國語辭典》:天人感应(天人感應)  拼音:tiān rén gǎn yìng
天意和人事的相互感应。为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思想的学说,认为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天,上天也能影响人事。汉董仲舒在答武帝策问中有详细的阐论。《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臣切谓天人感应,一理也。人心悦则天意得;人心怨则天变彰。」
《國語辭典》:人人  拼音:rén rén
1.每个人。《文选。阮籍。诣蒋公》:「开府之日,人人自以为掾属,辟书始下,下走为首。」《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五人进过了三场,人人得意,个个誇强。」
2.对亲近的人的昵称。宋。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词:「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董西厢》卷四:「脸儿又清秀,怎不教那稔色的人人挂心头?」
《漢語大詞典》:与人(與人)
合乎民意取得人心。《国语·越语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韦昭 注:“与人,取人之心也。”管子·形势:“持满者与天,安危者与人。” 尹知章 注:“能安危者,则与人合。”
《國語辭典》:中人  拼音:zhōng rén
1.中等资质的人、常人。《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
2.中等收入的人家。《汉书。卷四。文帝纪》:「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唐。白居易〈秦中吟。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也称为「中户」。
3.亲信贵宠的人。《晋书。卷八八。孝友列传。李密》:「官无中人,不如归田。」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
4.宦官。《汉书。卷九三。佞幸传。石显》:「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唐。司空曙 晚秋西省寄上李韩二舍人诗:「赐膳中人送,馀香侍女收。」
5.宫女。《史记。卷一○九。李将军列传》:「而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唐。苏颋 春晚紫微省直寄内诗:「内史通宵承紫诰,中人落晚爱红妆。」
6.买卖仲介或居中调停的人。《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六:「但你我虽是相好,产业交关少不得立个文书,也要用著个中人才使得。」《儒林外史》第四七回:「那分田的卖主和中人都上县来了,住在宝林寺里。」也称为「中间人」。
7.容貌中等的人。《旧唐书。卷七一。列传。魏徵》:「徵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聊斋志异。卷一○。恒娘》:「恒娘三十许,姿仅中人,而言词轻倩。」
《漢語大詞典》:中人
伤害人。《楚辞·九辩》:“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蛇种虽多,唯有蝮蛇及青金蛇,中人为至急。” 唐 白居易 《蚊蟆》诗:“斯物颇微细,中人初甚轻。”
分類:伤害害人
《國語辭典》:人主  拼音:rén zhǔ
国君。《老子》第三○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文选。陆机。豪士赋序》:「人主操其常柄,天下服其大节。」也作「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