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自我介绍(自我介绍)  拼音:zì wǒ jiè shào
自己介绍个人家世背景与学经历、专长等。如:「老师要求每位同学上台做一分钟的自我介绍。」「请你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国语辞典》:不痴不聋,不作家翁(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拼音:bù chī bù lóng,bù zuò jiā wēng
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无法当人家的公婆。「不痴不聋,不作家翁」比喻作公婆的对于儿媳之间的争吵,不必认真,偶然装糊涂一下也不妨。《资治通鉴。卷二二四。唐纪四○。代宗大历二年》:「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
《国语辞典》:得人钱财,与人消灾(得人钱财,与人消灾)  拼音:dé rén qián cái,yǔ rén xiāo zāi
受人家的好处,就要为人家解决难题。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常言道:『得人钱财,与人消灾。』如今马员外的大娘子,告下来了,唤我们做證见哩。」
《国语辞典》:奶妈怀里的孩子(奶妈怀里的孩子)  拼音:nǎi mā huái lǐ de hái zi
(歇后语)别人家的。如:「借来的东西再好,到底是奶妈怀里的孩子──别人家的,终究要归还的,不得佔为己有。」
《国语辞典》:没那金刚钻儿,也不揽那磁器傢伙(没那金刚钻儿,也不揽那磁器傢伙)  拼音:méi nà jīn gāng zuàn ér,yě bù lǎn nà cí qì jiā huo
没有把握的事,就不要随便答应人家。《儿女英雄传》第一六回:「若无破浪扬波手,怎取骊龙颔下珠,就是老妈妈论儿,也道是没那金刚钻儿,也不揽那磁器傢伙,你看我三言两语,定叫他歇了这条报仇的念头。」
《国语辞典》:棺材出了讨挽歌郎钱(棺材出了讨挽歌郎钱)  拼音:guān cai chū liǎo tǎo wǎn gē láng qián
(歇后语)太迟了。挽歌郎,专替出殡人家沿路唱挽歌的人。「棺材出了讨挽歌郎钱」指棺木都已经出殡下葬了,才去索讨唱挽歌的钱。比喻事后才提出要求,已经来不及了。《水浒传》第二四回:「王婆道:『眼望旌节至,专等好消息。不要叫老身棺材出了讨挽歌郎钱。』」
《国语辞典》: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拼音:shā rén cháng mìng,qiàn zhài huán qián
(谚语)杀人要抵命,欠钱要偿还。比喻亏欠人家什么,就得归还什么。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二折:「可知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你这般说才是。」《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既是不关亲,你岂不闻得:『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他是别处人,你不认他罢了,拿甚么器杖打破他头?」
《国语辞典》:车如鸡栖马如狗(车如鸡栖马如狗)  拼音:chē rú jī qī mǎ rú gǒu
语本《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三府谚曰:『车如鸡栖马如狗,疾恶如风朱伯厚。』」形容车小马瘦,穷苦贫困的人家。宋。贺铸〈行路难。缚虎手〉词:「缚虎手,悬河口,车如鸡栖马如狗。」
《国语辞典》:鸦窝里出凤凰(鸦窝里出凤凰)  拼音:yā wō li chū fèng huáng
(谚语)比喻平凡寒微人家,生出了俊秀的子女。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二折:「老的每道,这个是谁,是陈妈妈家大的个孩儿。嗨!鸦窝里出凤凰。」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四折:「我觑了这女艳姿,如此这般蠢坌身子,粗奘腰肢;却生的这般俊秀的孩儿,敢则是鸦窝里出凤凰,粪堆上产灵芝。」
《国语辞典》:小户人家(小户人家)  拼音:xiǎo hù rén jiā
家境贫困,没有身分地位的人家。与大户人家相对。如:「我们虽是小户人家,只要能安分守法,日子还是可以过得很惬意。」《文明小史》第二五回:「论理你也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不过你在小户人家,比我穷些,所以才做我的家童。」也称为「小户」。
《国语辞典》:丈八灯台(丈八灯台)  拼音:zhàng bā dēng tái
(歇后语)照得见人家,照不见自家。意指人只看见别人的过失,却看不见自己的缺点。《红楼梦》第一九回:「那宝玉是个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的。」
《国语辞典》:簪缨世胄(簪缨世胄)  拼音:zān yīng shì zhòu
世代仕宦的人家。《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七:「舍人是簪缨世胄,况又是黉宫名士。」也作「簪缨门第」。
《国语辞典》:邀买人心(邀买人心)  拼音:yāo mǎi rén xīn
向人示惠以博取人家的欢迎。如:「他上任后极力邀买人心,以巩固地位。」
《国语辞典》:拜见礼(拜见礼)  拼音:bài jiàn lǐ
接受人家礼拜后所相赠的礼物。《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倪廷珠荷包里拿出四两银子来,送与弟妇做拜见礼。」也称为「拜礼」。
《国语辞典》:拜夜节(拜夜节)  拼音:bài yè jié
旧时苏州人拜年,于傍晚时至他人家中拜年,称为「拜夜节」。清。顾禄《清嘉录。卷一。正月》:「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薄暮至人家者,谓之『拜夜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