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路冲(路衝)
交通要道。《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上》:“ 灵丘郡 土既褊塉,又诸州路衝,官私所经。供费非一,往年巡行,见其劳瘁,可復民租调十五年。”
《国语辞典》:关渡(关渡)  拼音:guān dù
1.陆地和水路的交通要道,通常设有关卡。《宋史。卷二五四。赵晁传》:「坐遣亲吏市竹木,所过关渡矫称制免算,责授登州团练使,令赴任。」也作「关津」。
2.地名。位于新北市淡水区。因地处河海交会处,常有水鸟栖止觅食,为著名赏鸟区,并定为红树林生态保育区。
《國語辭典》:码头(碼頭)  拼音:mǎ tou
1.建造在海港、河川或运河沿岸,用以停靠船只,装卸货物与上下旅客的结构物。《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临清码头上,只见一只大船内,帘下一美女。」《文明小史》第一五回:「收拾行李,预备到码头上岸。」
2.交通便利的城市。如:「这里活像个水陆码头,热闹得很。」
3.黑社会中称地盘为「码头」。
《國語辭典》:车站(車站)  拼音:chē zhàn
可停靠车辆,供客货上下的地方。如:「火车站」、「公车站」。
《國語辭典》:市政  拼音:shì zhèng
一市的公共事务。包括教育、交通、警察、卫生等政务。
《國語辭典》:区间(區間)  拼音:qū jiān
交通运输中,为管理行车而于同一路线中再划分的区段。如:「客运公司将全段路程划分为数个区间,并在尖峰时间加开区间车。」
《漢語大詞典》:邮表(郵表)
古代交通要道及其交叉处树立的路标。 汉 王充 论衡·须颂:“道立邮表,路出其下,望邮表者,昭然知路。” 刘盼遂 集解引 崔豹 古今注:“今之华表木,以横木交柱,状若花,形似桔槔,大路衢悉施焉。亦以表识衢路也。 秦 乃除之, 汉 始復修焉。今 西京 谓之交午木。”
《国语辞典》:圆环(圆环)  拼音:yuán huán
交通设施。在道路交叉的中心,以环状道路疏导车流,便利交通,兼及美化道路弧线。
《漢語大詞典》:冲境(衝境)
冲要之地;交通发达地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待游客》:“若地当衝境,便道经过,祇费寸牋半刺。”
《漢語大詞典》:涂数(涂數)
途程。谓交通距离。周礼·夏官·量人:“邦国之地,与天下之涂数,皆书而藏之。” 郑玄 注:“书地,谓方圜山川之广狭。书涂,谓支凑之远近。” 贾公彦 疏:“支谓支分,凑谓臻凑,道涂有支分及相臻凑远近者也。”
《国语辞典》:地球村  拼音:dì qiú cūn
由于交通便捷、资讯流通快速,缩短全世界的距离,使地球上人类相互往来密切、频繁,就像同住在一个村落,因此称为「地球村」。如:「为因应世界成为地球村的趋势,学习外语也成为一件重要的事。」
《国语辞典》:运能(运能)  拼音:yùn néng
大陆地区指交通设施的运输能力。
《國語辭典》:嘉峪关(嘉峪關)  拼音:jiā yù guān
中国大陆著名的古关口,位于甘肃省酒泉县西嘉峪山的西麓,明洪武年间所置,居高凭险,为当时的边防要地。
《漢語大詞典》:工交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并称。《中国青年报》1983.12.1:“由国家经委主办的全国新产品展览会,是对近三年来我国工交战线科研、创新、开发、生产成果的一次检阅。”
《漢語大詞典》:古逵
往昔的交通要道。文选·鲍照〈芜城赋〉:“崩榛塞路,峥嶸古馗。” 李善 注:“《韩诗》曰:‘肃肃兔罝,施于中馗。’ 薛君 曰:‘中馗,馗中,九交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