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56,分71页显示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41 42 43 44 下一页
五种说人
五种嘉誉
五种声闻
五种问难
五种坛法
五种杂行
五种三昧道
五种三昧耶
五种不应施
五种阿那含
五种阿阇梨
五种陀罗尼
五种轻重事
五种不可思议
佛类词典(续上)
五种护摩五种说人
五种嘉誉
五种声闻
五种问难
五种坛法
五种杂行
五种三昧道
五种三昧耶
五种不应施
五种阿那含
五种阿阇梨
五种陀罗尼
五种轻重事
五种不可思议
五种护摩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护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从上四种中,钩召法,开敬爱法,梵名迦多耶,而为五种,以配金刚界之五部。为请诸佛菩萨爱护者。瑜祇经疏上曰:「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有五种法:息灾,增益,降伏,钩召,敬爱。」秘藏记末曰:「以五种法相充五种:一、息灾用佛部尊,二、增益用宝部尊,三、降伏用金刚部尊,四、敬爱用莲华部尊,五、钩召用羯磨部尊。」
(名数)(参见:护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从上四种中,钩召法,开敬爱法,梵名迦多耶,而为五种,以配金刚界之五部。为请诸佛菩萨爱护者。瑜祇经疏上曰:「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有五种法:息灾,增益,降伏,钩召,敬爱。」秘藏记末曰:「以五种法相充五种:一、息灾用佛部尊,二、增益用宝部尊,三、降伏用金刚部尊,四、敬爱用莲华部尊,五、钩召用羯磨部尊。」
五种说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法有五种能说之人也。(一)佛,佛弟子,仙人,诸天,化人也。大智度论第二所谓「佛法有五种人说:一佛自口说,二佛弟子说,三仙人说,四诸天说,五化人说。」是也。净影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所谓「起说不同,凡有五种,如龙树说:一佛自说,二圣贤说,三诸天说,四神仙等说,五变化人说」者,其序次虽殊,而意则同也。又出于观经疏等。(二)佛,菩萨,声闻,众生,器界也。华严经疏第一所谓「今此能说,通三世间,开即为五,谓佛,菩萨,声闻,众生及器。」是也。华严经中,如阿僧祇品随好品者,佛说也。馀会多菩萨说。入法界品之初有声闻说。诸善友等多菩萨说。亦名众生说。菩提树等即器界说。又旧华严经普贤菩萨行品,说佛说,菩萨说,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之五种。盖此等能说人之用法必非一,或用音声,或用光明,或用妙色等,以开悟众生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能宣说佛法的人,即佛自口说、佛弟子说、仙人说、诸天说、化人说。
(名数)佛法有五种能说之人也。(一)佛,佛弟子,仙人,诸天,化人也。大智度论第二所谓「佛法有五种人说:一佛自口说,二佛弟子说,三仙人说,四诸天说,五化人说。」是也。净影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所谓「起说不同,凡有五种,如龙树说:一佛自说,二圣贤说,三诸天说,四神仙等说,五变化人说」者,其序次虽殊,而意则同也。又出于观经疏等。(二)佛,菩萨,声闻,众生,器界也。华严经疏第一所谓「今此能说,通三世间,开即为五,谓佛,菩萨,声闻,众生及器。」是也。华严经中,如阿僧祇品随好品者,佛说也。馀会多菩萨说。入法界品之初有声闻说。诸善友等多菩萨说。亦名众生说。菩提树等即器界说。又旧华严经普贤菩萨行品,说佛说,菩萨说,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之五种。盖此等能说人之用法必非一,或用音声,或用光明,或用妙色等,以开悟众生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能宣说佛法的人,即佛自口说、佛弟子说、仙人说、诸天说、化人说。
五种嘉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嘉誉念佛者之称呼,有五种之别也。观经散善义第四所谓「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是也。
(名数)嘉誉念佛者之称呼,有五种之别也。观经散善义第四所谓「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是也。
五种声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声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以上四种声闻,加大乘声闻一种而为五种。大乘声闻者即佛道声闻也。以佛道之声,使一切闻,因而一切众生,悉终归大涅槃之宝所也。依此义,则一切众生悉为声闻。依法华一乘之义,立此声闻也。法华经所言:「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是也(声闻三义中第三义当之)。见法华文句一。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一、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功圆而證得小果,是名决定声闻。
〔二、退道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中间,为厌生死,退大道心,取證小果,是名退道声闻。
〔三、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为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见声闻之形,引诱小乘,令入大乘,是名应化声闻。
〔四、增上慢声闻〕,谓厌居生死,欣乐涅槃,修习小乘,以少为足,未得谓得,未證谓證,是名增上慢声闻。
〔五、大乘声闻〕,谓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不住化城,终归宝所,是名大乘声闻。(化城者,无而焂有,名化防非,禦敌名城,以喻小乘涅槃,能防见、思之非,而禦生死之敌也。宝所即大乘实相之理也。)
(名数)(参见:声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以上四种声闻,加大乘声闻一种而为五种。大乘声闻者即佛道声闻也。以佛道之声,使一切闻,因而一切众生,悉终归大涅槃之宝所也。依此义,则一切众生悉为声闻。依法华一乘之义,立此声闻也。法华经所言:「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是也(声闻三义中第三义当之)。见法华文句一。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一、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功圆而證得小果,是名决定声闻。
〔二、退道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中间,为厌生死,退大道心,取證小果,是名退道声闻。
〔三、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为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见声闻之形,引诱小乘,令入大乘,是名应化声闻。
〔四、增上慢声闻〕,谓厌居生死,欣乐涅槃,修习小乘,以少为足,未得谓得,未證谓證,是名增上慢声闻。
〔五、大乘声闻〕,谓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不住化城,终归宝所,是名大乘声闻。(化城者,无而焂有,名化防非,禦敌名城,以喻小乘涅槃,能防见、思之非,而禦生死之敌也。宝所即大乘实相之理也。)
五种问难
【佛学大辞典】
(名数)问有五种之原因:不解故问,疑惑故问,试验故问,轻触故问,利乐有情故问也。见瑜伽释论。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问难的原因,即不解故问、疑惑故问、试验故问、轻触故问、利乐有情故问。
(名数)问有五种之原因:不解故问,疑惑故问,试验故问,轻触故问,利乐有情故问也。见瑜伽释论。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问难的原因,即不解故问、疑惑故问、试验故问、轻触故问、利乐有情故问。
五种坛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五种悉地。(参见:悉地)
(名数)谓五种悉地。(参见:悉地)
悉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译曰成就,但成就有所成能成之别,通于世出世之法,三密相应,因而成就之妙果,以梵语谓之悉地,为成就其妙果,使三密相应之因行,以汉语谓之成就。大日经疏十二曰:「悉地是真言妙果,为此果故而修因行故,此中成就者是作业成就。」大日经供养法疏上曰:「悉地者成就,亦云成菩提。」大日经义释五曰:「当得成就一切悉地。」
【佛学常见辞汇】
三密相应而成就妙果,梵语叫做悉地,故悉地是成就的意思。
(术语)译曰成就,但成就有所成能成之别,通于世出世之法,三密相应,因而成就之妙果,以梵语谓之悉地,为成就其妙果,使三密相应之因行,以汉语谓之成就。大日经疏十二曰:「悉地是真言妙果,为此果故而修因行故,此中成就者是作业成就。」大日经供养法疏上曰:「悉地者成就,亦云成菩提。」大日经义释五曰:「当得成就一切悉地。」
【佛学常见辞汇】
三密相应而成就妙果,梵语叫做悉地,故悉地是成就的意思。
五种杂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唐善导,就净土之行而分正行,杂行,各立五种。五种杂行即非五正行((参见:五正行)者。见二行)
(名数)唐善导,就净土之行而分正行,杂行,各立五种。五种杂行即非五正行((参见:五正行)者。见二行)
五种三昧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真言门之五种三昧也。详教时问答二。
(名数)真言门之五种三昧也。详教时问答二。
五种三昧耶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昧耶)
(名数)(参见:三昧耶)
三昧耶
【佛学大辞典】
(术语)Samaya,三昧耶之义甚多,时(一时佛在),会(大曾经),宗(显宗论),平等,誓愿,惊觉,除垢障也。秘藏记曰:「佛知众生身中本来自性之理,与佛等无差别,而众生不知己之本有本始两觉与佛等,恒覆蔽于六尘烦恼而不能显出,是故佛发悲愿,垂我拔济众生如我之誓愿。若有众生归依,则住于法界定自受法乐之如来惊觉,而不敢违越本愿。影向行者之所以,真言印契加持护念。譬如国王自造法令不敢违犯,使他行之。众生蒙佛之加持力,突破六尘之游泥,出现自心之觉理,如赖春雷之响而蛰虫出地。知与佛等无差别者,是平等之义也。使如我而无异者。是誓愿之义也,如来惊觉者,是惊觉之义也,众生蒙佛之加持力而得益者,是除垢障之义也。如佛部,馀部亦同。如一佛,诸佛亦同。」
【佛学常见辞汇】
1。平等的意思。2。内德外相平等的意思。3。本誓的意思。
(术语)Samaya,三昧耶之义甚多,时(一时佛在),会(大曾经),宗(显宗论),平等,誓愿,惊觉,除垢障也。秘藏记曰:「佛知众生身中本来自性之理,与佛等无差别,而众生不知己之本有本始两觉与佛等,恒覆蔽于六尘烦恼而不能显出,是故佛发悲愿,垂我拔济众生如我之誓愿。若有众生归依,则住于法界定自受法乐之如来惊觉,而不敢违越本愿。影向行者之所以,真言印契加持护念。譬如国王自造法令不敢违犯,使他行之。众生蒙佛之加持力,突破六尘之游泥,出现自心之觉理,如赖春雷之响而蛰虫出地。知与佛等无差别者,是平等之义也。使如我而无异者。是誓愿之义也,如来惊觉者,是惊觉之义也,众生蒙佛之加持力而得益者,是除垢障之义也。如佛部,馀部亦同。如一佛,诸佛亦同。」
【佛学常见辞汇】
1。平等的意思。2。内德外相平等的意思。3。本誓的意思。
五种不应施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不应施与于人者有五种:一以非理之财物,二酒及毒药,三罝罗机网,四刀杖弓箭,五音乐女色。见法苑珠林八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不应布施给人家的东西,即非理之财物、酒及毒药、置罗机网、刀杖弓箭、音乐女色。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非理求财〕,谓不顺理所得财物,是不净物,故不应施与人也。
〔二、酒及毒药〕,谓酒及毒药,能令众生狂乱失命,故不应施与人也。
〔三、置罗机网〕,置,菟网也。罗,鸟网也。机,机弩也。网即网罟也。皆设以掩取禽兽者,心谓是恼害众生之器,故不应施与人也。
〔四、刀杖弓箭〕,谓刀杖弓箭,是杀害众生之器,故不应施与人也。
〔五、音乐女色〕,谓音乐女色,而能惑乱众生正性,故不应施与人也。
(名数)不应施与于人者有五种:一以非理之财物,二酒及毒药,三罝罗机网,四刀杖弓箭,五音乐女色。见法苑珠林八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不应布施给人家的东西,即非理之财物、酒及毒药、置罗机网、刀杖弓箭、音乐女色。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非理求财〕,谓不顺理所得财物,是不净物,故不应施与人也。
〔二、酒及毒药〕,谓酒及毒药,能令众生狂乱失命,故不应施与人也。
〔三、置罗机网〕,置,菟网也。罗,鸟网也。机,机弩也。网即网罟也。皆设以掩取禽兽者,心谓是恼害众生之器,故不应施与人也。
〔四、刀杖弓箭〕,谓刀杖弓箭,是杀害众生之器,故不应施与人也。
〔五、音乐女色〕,谓音乐女色,而能惑乱众生正性,故不应施与人也。
五种阿那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五种不还同。(参见:不还)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又云不还。谓不还来欲界受生,即第三果也。以其根有利钝,行有勤怠,于證阿罗汉果有先后之不同,故分为五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一、中般涅槃〕,中即中阴,亦名中有,以人死之后,未得托生之识身也。梵语般涅槃,华言灭度。谓此阿那含从欲界没,生色界时,于色界中有身,便断上地馀惑,證阿罗汉,得般涅槃也。(上地,即无色界也。)
〔二、生般涅槃〕,生者,于色界受生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便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三、有行般涅槃〕,有行,即加功用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速疾趣涅槃果,更经多时勤修加行,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四、无行般涅槃〕,无行即不加功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更经多时,不能加功用行,懈怠慢纵,任运经久,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五、上流般涅槃〕,上即无色界,流即流行。谓此阿那含,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便證涅槃,要须流行色界馀天之中,次第生已,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馀天,即色界初禅后,二禅、三禅、四禅天也。)
(名数)与五种不还同。(参见:不还)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又云不还。谓不还来欲界受生,即第三果也。以其根有利钝,行有勤怠,于證阿罗汉果有先后之不同,故分为五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一、中般涅槃〕,中即中阴,亦名中有,以人死之后,未得托生之识身也。梵语般涅槃,华言灭度。谓此阿那含从欲界没,生色界时,于色界中有身,便断上地馀惑,證阿罗汉,得般涅槃也。(上地,即无色界也。)
〔二、生般涅槃〕,生者,于色界受生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便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三、有行般涅槃〕,有行,即加功用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速疾趣涅槃果,更经多时勤修加行,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四、无行般涅槃〕,无行即不加功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更经多时,不能加功用行,懈怠慢纵,任运经久,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五、上流般涅槃〕,上即无色界,流即流行。谓此阿那含,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便證涅槃,要须流行色界馀天之中,次第生已,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馀天,即色界初禅后,二禅、三禅、四禅天也。)
五种阿阇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阿阇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名义集一曰:「南山钞云:四分律,明五种阿阇梨:一出家阿阇梨,所依得出家者。二受戒阿阇梨,受戒作羯磨者。三教授阿阇梨,教授威仪者。四受经阿阇梨,所从受经。五依止阿阇梨,乃至依住一宿者。」
(名数)(参见:阿阇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名义集一曰:「南山钞云:四分律,明五种阿阇梨:一出家阿阇梨,所依得出家者。二受戒阿阇梨,受戒作羯磨者。三教授阿阇梨,教授威仪者。四受经阿阇梨,所从受经。五依止阿阇梨,乃至依住一宿者。」
五种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陀罗尼)
(名数)(参见:陀罗尼)
五种轻重事
【佛学大辞典】
(书名)律书名。目连问戒律中五种轻重事之异名。
(书名)律书名。目连问戒律中五种轻重事之异名。
五种不可思议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不可思议)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三十曰:「经说五事不可思议:谓众生多少,业果报,坐禅人力,诸龙力,诸佛力。于五不可思议中佛力最不可思议。」净土论注下曰:「诸经统言有五种不可思议:一者众生多少不可思议,二者业力不可思议,三者龙力不可思议,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议,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议。」
(名数)(参见:不可思议)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三十曰:「经说五事不可思议:谓众生多少,业果报,坐禅人力,诸龙力,诸佛力。于五不可思议中佛力最不可思议。」净土论注下曰:「诸经统言有五种不可思议:一者众生多少不可思议,二者业力不可思议,三者龙力不可思议,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议,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