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56,分71页显示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5 36 37 38 下一页
五结乐子
五云
五浑
五痛
五惑
五无间
五无量
五无间业
五无间罪
五无反复经
五衍
五间色
五钝使
五菩提
佛类词典(续上)
五结五结乐子
五云
五浑
五痛
五惑
五无间
五无量
五无间业
五无间罪
五无反复经
五衍
五间色
五钝使
五菩提
五结
【佛学大辞典】
(名数)系缚众生使流转于三界之妄惑,谓之结。有五种:一贪结,二恚结,三慢结,四嫉结,五悭结。出于阿毗达磨集论四。(参见: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贪结,贪著生死法之烦恼。二恚结,忿怒违情事之烦恼。三慢结,恃己凌他之烦恼。四嫉结,妒他盛荣之烦恼。五悭结,悭惜财物之烦恼。见阿毗达磨集论四、三藏法数二十四。
【佛学常见辞汇】
贪结、恚结、慢结、嫉结、悭结。结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结缚众生,使流转于三界。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集论)
结即系缚之义。谓众生因烦恼妄惑造诸恶业,而为众苦系缚,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云结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贪结〕,谓众生贪著三界生死之法,广行不善,由此能招未来苦果,不得解脱,是名贪结。
〔二、恚结〕,谓众生心有恼害,广行不善,由此能招未来苦果,不得解脱,是名恚结。
〔三、慢结〕,自恃凌他曰慢,谓众生常起我慢、邪慢等,广行不善,由此能招未来苦果,不得解脱,是名慢结。(我慢者,恃己之能,凌侮于他也。邪慢者,不礼塔庙,不敬三宝,不诵经典也。)
〔四、嫉结〕,谓众生耽著利养,心无厌足;若见他荣,即起妒心,广行不善,由此能招未来苦果,不得解脱,是名嫉结。
〔五、悭结〕,谓众生耽著利养,而于资生等物,其心吝惜,不能惠施贫乏,广行不善,由此能招未来苦果,不得解脱,是名悭结。
(名数)系缚众生使流转于三界之妄惑,谓之结。有五种:一贪结,二恚结,三慢结,四嫉结,五悭结。出于阿毗达磨集论四。(参见: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贪结,贪著生死法之烦恼。二恚结,忿怒违情事之烦恼。三慢结,恃己凌他之烦恼。四嫉结,妒他盛荣之烦恼。五悭结,悭惜财物之烦恼。见阿毗达磨集论四、三藏法数二十四。
【佛学常见辞汇】
贪结、恚结、慢结、嫉结、悭结。结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结缚众生,使流转于三界。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集论)
结即系缚之义。谓众生因烦恼妄惑造诸恶业,而为众苦系缚,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云结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贪结〕,谓众生贪著三界生死之法,广行不善,由此能招未来苦果,不得解脱,是名贪结。
〔二、恚结〕,谓众生心有恼害,广行不善,由此能招未来苦果,不得解脱,是名恚结。
〔三、慢结〕,自恃凌他曰慢,谓众生常起我慢、邪慢等,广行不善,由此能招未来苦果,不得解脱,是名慢结。(我慢者,恃己之能,凌侮于他也。邪慢者,不礼塔庙,不敬三宝,不诵经典也。)
〔四、嫉结〕,谓众生耽著利养,心无厌足;若见他荣,即起妒心,广行不善,由此能招未来苦果,不得解脱,是名嫉结。
〔五、悭结〕,谓众生耽著利养,而于资生等物,其心吝惜,不能惠施贫乏,广行不善,由此能招未来苦果,不得解脱,是名悭结。
五结乐子
【佛学大辞典】
(天名)侍帝释天之乐神名。来佛前弹琉璃之琴,颂佛德。见中阿含经三十三。
(天名)侍帝释天之乐神名。来佛前弹琉璃之琴,颂佛德。见中阿含经三十三。
五云
【佛学大辞典】
(杂语)譬五障以云也。
(杂语)譬五障以云也。
五浑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浊之异名。见七佛神咒经一。
(杂语)五浊之异名。见七佛神咒经一。
五痛
【佛学大辞典】
(杂语)由五恶而感五种之苦果也。(参见:五烧)
(杂语)由五恶而感五种之苦果也。(参见:五烧)
五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五钝使同。
【佛学常见辞汇】
与五钝使同。
(名数)与五钝使同。
【佛学常见辞汇】
与五钝使同。
五无间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大地狱之第八阿鼻地狱,谓之五无间。有五种之无间故也。一、趣果无间,感此狱之罪业,为顺现业或顺生业,在造业与受果之间,决无隔他生者。二、受苦无间,受苦无间隔者。三、时无间,时无间断也。四、命无间,寿命常相续无间断也。五、形无间,地狱之广有八万由旬,身形亦有八万由旬,无些少空处也(大部补注八及十二以或引成论为标列此五无间之义。然检成实论唯有初一义,无后四义。后四义大乘义章七于无间业举四义中〔引于无间业下〕,取自后三义也。但彼合时无间与命无间之二为一寿命,此开而为二也。后人不察,和附之皆为成论之说。翻译名义集,四教仪集注,增辉记等皆然)地藏菩萨本愿经上曰:「五事业感,故称无间。」一、受苦无间,二、身形无间,此二者与上同。三、罪器无间,种种之罪器充满而无间隔也。四、众类无间,种种之众生同一受之而无间隔也,五、时无间,与上同。
【佛学常见辞汇】
五无间业的简称,又名五逆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谁要是犯了其中的一项,死后即堕入无间地狱,故名五无间业。
(名数)八大地狱之第八阿鼻地狱,谓之五无间。有五种之无间故也。一、趣果无间,感此狱之罪业,为顺现业或顺生业,在造业与受果之间,决无隔他生者。二、受苦无间,受苦无间隔者。三、时无间,时无间断也。四、命无间,寿命常相续无间断也。五、形无间,地狱之广有八万由旬,身形亦有八万由旬,无些少空处也(大部补注八及十二以或引成论为标列此五无间之义。然检成实论唯有初一义,无后四义。后四义大乘义章七于无间业举四义中〔引于无间业下〕,取自后三义也。但彼合时无间与命无间之二为一寿命,此开而为二也。后人不察,和附之皆为成论之说。翻译名义集,四教仪集注,增辉记等皆然)地藏菩萨本愿经上曰:「五事业感,故称无间。」一、受苦无间,二、身形无间,此二者与上同。三、罪器无间,种种之罪器充满而无间隔也。四、众类无间,种种之众生同一受之而无间隔也,五、时无间,与上同。
【佛学常见辞汇】
五无间业的简称,又名五逆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谁要是犯了其中的一项,死后即堕入无间地狱,故名五无间业。
五无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身,二心,三智,四虚空,五众生也。见大日经六。相传此五无量配于五佛。身为宝生佛,心为阿閦佛,智为无量寿佛,虚空为大日如来,众生为不空成就佛。
(名数)一身,二心,三智,四虚空,五众生也。见大日经六。相传此五无量配于五佛。身为宝生佛,心为阿閦佛,智为无量寿佛,虚空为大日如来,众生为不空成就佛。
五无间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感无间地狱苦果之五种恶业,即五逆罪也。(参见:五逆)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即五逆罪也。(参见:五逆)
(名数)感无间地狱苦果之五种恶业,即五逆罪也。(参见:五逆)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即五逆罪也。(参见:五逆)
五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别途之五逆,同类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逆罪)
【佛学次第统编】
言五逆者
一、杀父母 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
二、破和合僧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
三、出佛身血 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凡恶心毁坏佛像,皆即出佛身血也)。
四、杀阿罗汉 阿罗汉为众生所应供养恭敬,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五、破羯磨僧 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
〔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出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
〔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
〔五、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术语)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别途之五逆,同类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逆罪)
【佛学次第统编】
言五逆者
一、杀父母 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
二、破和合僧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
三、出佛身血 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凡恶心毁坏佛像,皆即出佛身血也)。
四、杀阿罗汉 阿罗汉为众生所应供养恭敬,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五、破羯磨僧 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
〔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出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
〔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
〔五、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五无间罪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无间之罪业。与五无间业同。
(名数)五无间之罪业。与五无间业同。
五无反复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五无反复经,一卷,刘宋沮渠京闻译。王舍城之梵志来舍卫国,途见耕者之子死,而其父母及奴仆等五人不愁哭,以为大逆而无反复之人(无反复者无反己而放逸也),佛说理开梵志之心。
(经名)佛说五无反复经,一卷,刘宋沮渠京闻译。王舍城之梵志来舍卫国,途见耕者之子死,而其父母及奴仆等五人不愁哭,以为大逆而无反复之人(无反复者无反己而放逸也),佛说理开梵志之心。
五衍
【佛学大辞典】
(名数)梵云衍,此译云乘。五衍即一人,二天,三声闻,四辟支,五菩萨之五乘也。肇论曰:「乘五衍之安车。」头陀寺碑文曰:「凭五衍之轼。」
【佛学常见辞汇】
五乘。梵语衍,华译就是乘。
(名数)梵云衍,此译云乘。五衍即一人,二天,三声闻,四辟支,五菩萨之五乘也。肇论曰:「乘五衍之安车。」头陀寺碑文曰:「凭五衍之轼。」
【佛学常见辞汇】
五乘。梵语衍,华译就是乘。
五间色
【佛学大辞典】
(杂语)对于青等五正色有绿等五间色。(参见:五色)
(杂语)对于青等五正色有绿等五间色。(参见:五色)
五色
【佛学大辞典】
(杂语)青黄赤白黑为五色。亦曰五正色。亦曰五大色。又绯,红,紫,绿,琉黄为五间色。行事钞资持记下一之一曰:「言上色者总五方正间: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也;绯红紫绿琉黄,五方间色也。」各色配方位,则如图。
(杂语)青黄赤白黑为五色。亦曰五正色。亦曰五大色。又绯,红,紫,绿,琉黄为五间色。行事钞资持记下一之一曰:「言上色者总五方正间: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也;绯红紫绿琉黄,五方间色也。」各色配方位,则如图。
五钝使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本惑十使中贪瞋痴慢疑之五使。贪瞋痴慢之四使,都为迷执于世间事物而起之惑,其性分钝者,故谓为钝使。疑使为就四谛真理而起之惑,以犹豫不决为自性,其性分亦非锐者,故类从贪等四使而为钝使。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慢性的烦恼,即贪、瞋、痴、慢、疑。(参见:十使)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五钝者,钝即迟钝也。谓此五种妄惑,由推前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说钝,故名钝使。
〔一、贪欲使〕,贪即引取无厌也。谓诸众生,贪著世间色欲财宝,恣纵心情,而无厌足,由此贪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瞋恚使〕,瞋即忿怒,谓诸众生,于违情境上,起诸瞋恚,恼乱自他,由此瞋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三、无明使〕,无明即迷惑不了,乃痴惑也。谓诸众生,以迷心缘境,于一切法,不能明了,由此痴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四、慢使〕,慢即自恃轻他也。谓诸众生,自恃种姓富贵,有德有才,轻蔑于他。由此慢心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五、疑使〕,疑即犹豫不决也。谓诸众生,迷心乖理,不能通达法相,由此疑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术语)谓本惑十使中贪瞋痴慢疑之五使。贪瞋痴慢之四使,都为迷执于世间事物而起之惑,其性分钝者,故谓为钝使。疑使为就四谛真理而起之惑,以犹豫不决为自性,其性分亦非锐者,故类从贪等四使而为钝使。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慢性的烦恼,即贪、瞋、痴、慢、疑。(参见:十使)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五钝者,钝即迟钝也。谓此五种妄惑,由推前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说钝,故名钝使。
〔一、贪欲使〕,贪即引取无厌也。谓诸众生,贪著世间色欲财宝,恣纵心情,而无厌足,由此贪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瞋恚使〕,瞋即忿怒,谓诸众生,于违情境上,起诸瞋恚,恼乱自他,由此瞋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三、无明使〕,无明即迷惑不了,乃痴惑也。谓诸众生,以迷心缘境,于一切法,不能明了,由此痴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四、慢使〕,慢即自恃轻他也。谓诸众生,自恃种姓富贵,有德有才,轻蔑于他。由此慢心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五、疑使〕,疑即犹豫不决也。谓诸众生,迷心乖理,不能通达法相,由此疑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十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十大惑。亦曰十根本烦恼。此中分利钝二种。贪瞋痴慢疑五者,谓之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者,谓之五利使。(参见:五利使及五钝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贪欲,二瞋恚,三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一切诸使中以此十使为根本,故标出为十使,又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台宗称前五者曰五钝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钝而分之也。又以见思分别小乘俱舍之义,谓前四使通于见思二惑,疑以下之六使,唯为见惑。又大乘唯识之义,四使与身边二见之六使,通于见修,疑与邪取戒三见之四使,唯为见惑。见大乘义章六,法界次第上之上。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烦恼,即一、贪,贪爱五欲;二、瞋,瞋恚无忍;三、痴,愚痴无明;四、慢,骄慢自大;五、疑,狐疑猜忌;六、身见,执取五蕴根身;七、边见,执取常断二见;八、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九、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十、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前五是五钝使,后五是五利使,使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佛学次第统编】
十使者,即十烦恼也。谓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也。台家分为五钝使、五利使。
一、五钝使 谓贪、瞋、痴、慢、疑也。
二、五利使 谓身、边、邪、取、戒也。
钝谓迟钝,谓此五种妄惑,由推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而言,故名为钝。利即快利,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贪等十使,皆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贪使〕,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于一切物及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为贪使。
〔二、嗔使〕,忿怒之心名为瞋。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是为瞋使。
〔三、痴使〕,迷惑之心名为痴,谓于一切事理,无所明了,妄生邪见,起诸邪行,是为痴使。
〔四、慢使〕,自恃轻他之心名为慢。谓由恃己种姓、富贵、才能,轻蔑于他,是为慢使。
〔五、疑使〕,迷心乖理名为疑。谓若修戒定等法,不别真伪,暗钝无明,犹豫无决,是为疑使。
〔六、身见使〕,谓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是为身见使。(阴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入,故名十二入也。界即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也。)
〔七、边见使〕,谓于断常中,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为边见使。(断常者,谓外道妄计此身死已不生,故名断见;复计此身死已后当再生,故名常见。)
〔八、邪见使〕,谓邪心取理,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一阐提行,是为邪见使。(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九、见取使〕,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及行道之时,虽入种种观门,而真明未发,谬计所得为真、为胜,心生取著,是为见取使。(真胜法者,谓佛之正法,为真、为胜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真明未发者,谓本性之明,未显发也。)
〔十、戒取使〕,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外道妄持鸡狗等邪戒,执为正戒,是为戒取使。(鸡狗戒者,谓外道妄计前世从鸡狗中来,即独立、啖秽,而行苦行也。)
(名数)又曰十大惑。亦曰十根本烦恼。此中分利钝二种。贪瞋痴慢疑五者,谓之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者,谓之五利使。(参见:五利使及五钝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贪欲,二瞋恚,三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一切诸使中以此十使为根本,故标出为十使,又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台宗称前五者曰五钝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钝而分之也。又以见思分别小乘俱舍之义,谓前四使通于见思二惑,疑以下之六使,唯为见惑。又大乘唯识之义,四使与身边二见之六使,通于见修,疑与邪取戒三见之四使,唯为见惑。见大乘义章六,法界次第上之上。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烦恼,即一、贪,贪爱五欲;二、瞋,瞋恚无忍;三、痴,愚痴无明;四、慢,骄慢自大;五、疑,狐疑猜忌;六、身见,执取五蕴根身;七、边见,执取常断二见;八、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九、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十、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前五是五钝使,后五是五利使,使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佛学次第统编】
十使者,即十烦恼也。谓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也。台家分为五钝使、五利使。
一、五钝使 谓贪、瞋、痴、慢、疑也。
二、五利使 谓身、边、邪、取、戒也。
钝谓迟钝,谓此五种妄惑,由推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而言,故名为钝。利即快利,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贪等十使,皆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贪使〕,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于一切物及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为贪使。
〔二、嗔使〕,忿怒之心名为瞋。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是为瞋使。
〔三、痴使〕,迷惑之心名为痴,谓于一切事理,无所明了,妄生邪见,起诸邪行,是为痴使。
〔四、慢使〕,自恃轻他之心名为慢。谓由恃己种姓、富贵、才能,轻蔑于他,是为慢使。
〔五、疑使〕,迷心乖理名为疑。谓若修戒定等法,不别真伪,暗钝无明,犹豫无决,是为疑使。
〔六、身见使〕,谓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是为身见使。(阴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入,故名十二入也。界即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也。)
〔七、边见使〕,谓于断常中,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为边见使。(断常者,谓外道妄计此身死已不生,故名断见;复计此身死已后当再生,故名常见。)
〔八、邪见使〕,谓邪心取理,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一阐提行,是为邪见使。(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九、见取使〕,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及行道之时,虽入种种观门,而真明未发,谬计所得为真、为胜,心生取著,是为见取使。(真胜法者,谓佛之正法,为真、为胜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真明未发者,谓本性之明,未显发也。)
〔十、戒取使〕,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外道妄持鸡狗等邪戒,执为正戒,是为戒取使。(鸡狗戒者,谓外道妄计前世从鸡狗中来,即独立、啖秽,而行苦行也。)
五菩提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发心菩提,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发心者。二、伏心菩提,制伏烦恼而行诸波罗蜜者。三、明心菩提,观察诸法而行般若波罗蜜者。四、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得无生法忍而出三界,到一切智者。五、无上菩提,坐于道场,断烦恼之缘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见智度论五十三。
(名数)一、发心菩提,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发心者。二、伏心菩提,制伏烦恼而行诸波罗蜜者。三、明心菩提,观察诸法而行般若波罗蜜者。四、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得无生法忍而出三界,到一切智者。五、无上菩提,坐于道场,断烦恼之缘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见智度论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