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56,分71页显示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33 34 35 36 下一页
五情
五参日
五参上堂
五坚固
五停四念
五停心观
五停心观位
五处供养
五处真言
五处加持
五问十题
五族如来
五盛阴苦
五庄严法
佛类词典(续上)
五众五情
五参日
五参上堂
五坚固
五停四念
五停心观
五停心观位
五处供养
五处真言
五处加持
五问十题
五族如来
五盛阴苦
五庄严法
五众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蕴之旧译,旧译曰五隐,五众。众为和集之义。法华经譬喻品曰:「分别说诸法生灭之五众。」法华嘉祥疏五曰:「以五法和集,义称五众。又一一阴法各众多故云众也。杂心云:积聚是阴义。」【又】出家之五众:一、比丘,受具足戒之男子。二、比丘尼,受具足戒之女子。三、式叉摩那,译言学法女。将受具足戒而学六法之女子。四、沙弥,出家受十戒之男子。五、沙弥尼,出家受十戒之女子。见三藏法数二十二。
【佛学常见辞汇】
1。旧译五蕴为五众,众是和集的意思。2。指出家五众,即比丘(受具足戒的男子)、比丘尼(受具足戒的女子)、式叉摩那(华译为学法女,就是将受具足戒而先学六法的女子)、沙弥(出家受十戒的男子)、沙弥尼(出家受十戒的女子)。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比丘〕,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谓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净命自活,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卑,以成清雅之德也。(净命者,以清净之食,自活其命也。)
〔二、比丘尼〕,梵语尼,华言女。大智度论云: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于比丘,佛以仪法嫌于混杂,令在沙门后,故名比丘尼。(女人出家,始于佛姨母大爱道也。梵语沙门,华言勤息。)
〔三、式叉摩那〕,梵语式叉摩那,华言学法女。行事钞云:式叉尼具学三法,一根本,谓不作四重,(即杀、盗、淫、妄也。)二学六法,(一不染心相触,二不盗四钱,三不断畜生命,四不小妄语,五不非时饮食,六不饮酒。)三学行法,(即大尼所行,一切行法。)为学此三法,故名式叉摩那。
〔四、沙弥〕,梵语沙弥,华言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也。盖出家之人,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是名沙弥。
〔五、沙弥尼〕,玄奘法师云:梵语室利摩拿理迦,华言勤策女。谓勤行善法,策进功德,故名沙弥尼。
(名数)五蕴之旧译,旧译曰五隐,五众。众为和集之义。法华经譬喻品曰:「分别说诸法生灭之五众。」法华嘉祥疏五曰:「以五法和集,义称五众。又一一阴法各众多故云众也。杂心云:积聚是阴义。」【又】出家之五众:一、比丘,受具足戒之男子。二、比丘尼,受具足戒之女子。三、式叉摩那,译言学法女。将受具足戒而学六法之女子。四、沙弥,出家受十戒之男子。五、沙弥尼,出家受十戒之女子。见三藏法数二十二。
【佛学常见辞汇】
1。旧译五蕴为五众,众是和集的意思。2。指出家五众,即比丘(受具足戒的男子)、比丘尼(受具足戒的女子)、式叉摩那(华译为学法女,就是将受具足戒而先学六法的女子)、沙弥(出家受十戒的男子)、沙弥尼(出家受十戒的女子)。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比丘〕,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谓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净命自活,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卑,以成清雅之德也。(净命者,以清净之食,自活其命也。)
〔二、比丘尼〕,梵语尼,华言女。大智度论云: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于比丘,佛以仪法嫌于混杂,令在沙门后,故名比丘尼。(女人出家,始于佛姨母大爱道也。梵语沙门,华言勤息。)
〔三、式叉摩那〕,梵语式叉摩那,华言学法女。行事钞云:式叉尼具学三法,一根本,谓不作四重,(即杀、盗、淫、妄也。)二学六法,(一不染心相触,二不盗四钱,三不断畜生命,四不小妄语,五不非时饮食,六不饮酒。)三学行法,(即大尼所行,一切行法。)为学此三法,故名式叉摩那。
〔四、沙弥〕,梵语沙弥,华言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也。盖出家之人,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是名沙弥。
〔五、沙弥尼〕,玄奘法师云:梵语室利摩拿理迦,华言勤策女。谓勤行善法,策进功德,故名沙弥尼。
五情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眼耳等之五根也。根能有情识,故曰情。有财释也。智度论十七曰:「入道渐愧人,持钵福众生。云何纵尘欲?沈没于五情。」同四十曰:「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法华经妙音菩萨品曰:「摄五情不。」(参见:六情)
(术语)眼耳等之五根也。根能有情识,故曰情。有财释也。智度论十七曰:「入道渐愧人,持钵福众生。云何纵尘欲?沈没于五情。」同四十曰:「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法华经妙音菩萨品曰:「摄五情不。」(参见:六情)
六情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旧译经论多谓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识故也。是意之一,为当体之名,以意根为心法故也。他五者生情识,故从所生之果而名为情。金光明经曰:「心处六情,如鸟投网。常处诸根,随逐诸尘。」普贤观经曰:「忏悔六情根。」智度论四十曰:「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止观四之二曰:「十住毗婆沙云:禁六情如系狗鹿鱼蛇猿鸟。」嘉祥之中论六情品疏曰:「问:意可是情,馀五云何是情?答:意当体名情,馀五生情识之果,从果得称也。六情亦名六根,五根能生五识,意根能生意识。六情亦名六依,为六识所依。」此等皆名根为情。
(名数)旧译经论多谓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识故也。是意之一,为当体之名,以意根为心法故也。他五者生情识,故从所生之果而名为情。金光明经曰:「心处六情,如鸟投网。常处诸根,随逐诸尘。」普贤观经曰:「忏悔六情根。」智度论四十曰:「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止观四之二曰:「十住毗婆沙云:禁六情如系狗鹿鱼蛇猿鸟。」嘉祥之中论六情品疏曰:「问:意可是情,馀五云何是情?答:意当体名情,馀五生情识之果,从果得称也。六情亦名六根,五根能生五识,意根能生意识。六情亦名六依,为六识所依。」此等皆名根为情。
五参日
【佛学大辞典】
(杂名)谓每月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之四日也。(参见:五参上堂)
(杂名)谓每月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之四日也。(参见:五参上堂)
五参上堂
【佛学大辞典】
(仪式)谓每月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之四日上堂也。此外朔望之两日别有祝圣上堂,通计之恰是每五日一参,故曰五参。非曰一月参五度也。见象器笺十一。
(仪式)谓每月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之四日上堂也。此外朔望之两日别有祝圣上堂,通计之恰是每五日一参,故曰五参。非曰一月参五度也。见象器笺十一。
五坚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五百年)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五五百年)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五百年)
(术语)(参见:五五百年)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五五百年)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五百年)
五五百年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灭后五期之五百年也。一期各说一坚固,以示法之兴废。一、解脱坚固,谓佛灭后第一之五百年间。以正法盛,得解脱者多故也。二、禅定坚固,谓等二之五百年间。以虽无得解脱者。而禅定者多故也。三、多闻坚固,谓第三之五百年。以实行渐衰,唯尚多闻故也。四、塔寺坚固,谓第四之五百年间。以此时唯塔寺之建立为盛故也。五、斗诤坚固,谓第五之五百年间。废三学,唯以斗诤为事,增长邪见之时也。行之各坚固,故云坚固。大集月藏经十曰:「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
【佛学常见辞汇】
谓佛灭后之五个五百年,在每一个五百年中,各有一坚固,以示佛法的兴废。一、解脱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一个五百年间,因为正法兴盛,得到解脱的人很多。二、禅定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二个五百年间,虽然无人获得解脱,但是修学禅定的人很多。三、多闻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三个五百年间,真正修行佛法的人虽然稀少,但是喜欢听闻佛法的人很多。四、塔寺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四个五百年间,世人很喜欢建立佛塔和寺院。五、斗诤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五个五百年间,戒定慧三学已被世人遗忘,唯以斗诤为能事,是增长邪见的时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五五百年者,乃如来出世正、像、末法之年数也。谓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今以二千五百年,分为五者。其初二五百年,为正法之时,有修證解脱禅定之人。次二五百年,为像法之时,人虽有修行,而无證果,唯有多闻布施之者。后五百年,乃末法一万年之初五百年也,此时之人,无修无證,但以斗诤而为正修,以法有盛衰不同,故分此五五百年也。
〔第一五百年,解脱坚固〕,解脱即自在之义。谓诸比丘,于正法五百年中,不攻异学,唯务大乘,利益众生,解脱自在,坚固不变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第二五百年,禅定坚固〕,谓诸比丘于正法五百年中,厌居生死,求證涅槃,顿息攀缘,深修禅定,坚固不变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第三五百年,多闻坚固〕,谓诸比丘于像法五百年中,少持戒律,怠习禅定,唯尚多闻,依语生解,坚固不变也。
〔第四五百年,塔寺坚固〕,谓诸比丘于像法五百年中,少习禅定,喜种福田,广结善缘,多修塔寺,坚固不变也。
〔第五五百年,斗诤坚固〕,谓诸比丘于末法五百年中,不修戒律,唯尚斗诤,增长邪见,坚固不变也。
(术语)佛灭后五期之五百年也。一期各说一坚固,以示法之兴废。一、解脱坚固,谓佛灭后第一之五百年间。以正法盛,得解脱者多故也。二、禅定坚固,谓等二之五百年间。以虽无得解脱者。而禅定者多故也。三、多闻坚固,谓第三之五百年。以实行渐衰,唯尚多闻故也。四、塔寺坚固,谓第四之五百年间。以此时唯塔寺之建立为盛故也。五、斗诤坚固,谓第五之五百年间。废三学,唯以斗诤为事,增长邪见之时也。行之各坚固,故云坚固。大集月藏经十曰:「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
【佛学常见辞汇】
谓佛灭后之五个五百年,在每一个五百年中,各有一坚固,以示佛法的兴废。一、解脱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一个五百年间,因为正法兴盛,得到解脱的人很多。二、禅定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二个五百年间,虽然无人获得解脱,但是修学禅定的人很多。三、多闻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三个五百年间,真正修行佛法的人虽然稀少,但是喜欢听闻佛法的人很多。四、塔寺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四个五百年间,世人很喜欢建立佛塔和寺院。五、斗诤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五个五百年间,戒定慧三学已被世人遗忘,唯以斗诤为能事,是增长邪见的时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五五百年者,乃如来出世正、像、末法之年数也。谓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今以二千五百年,分为五者。其初二五百年,为正法之时,有修證解脱禅定之人。次二五百年,为像法之时,人虽有修行,而无證果,唯有多闻布施之者。后五百年,乃末法一万年之初五百年也,此时之人,无修无證,但以斗诤而为正修,以法有盛衰不同,故分此五五百年也。
〔第一五百年,解脱坚固〕,解脱即自在之义。谓诸比丘,于正法五百年中,不攻异学,唯务大乘,利益众生,解脱自在,坚固不变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第二五百年,禅定坚固〕,谓诸比丘于正法五百年中,厌居生死,求證涅槃,顿息攀缘,深修禅定,坚固不变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第三五百年,多闻坚固〕,谓诸比丘于像法五百年中,少持戒律,怠习禅定,唯尚多闻,依语生解,坚固不变也。
〔第四五百年,塔寺坚固〕,谓诸比丘于像法五百年中,少习禅定,喜种福田,广结善缘,多修塔寺,坚固不变也。
〔第五五百年,斗诤坚固〕,谓诸比丘于末法五百年中,不修戒律,唯尚斗诤,增长邪见,坚固不变也。
五停四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停心观与四念处也。法华玄义三曰:「五停四念者,有定故言停,有慧故言观,观能翻邪,定能制乱。」
(术语)五停心观与四念处也。法华玄义三曰:「五停四念者,有定故言停,有慧故言观,观能翻邪,定能制乱。」
五停心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三贤之第一,修五种之观法而五种之过失停心也。是为声闻乘入道之初。有二种,一种:一、不净观,观境界不净之相,停止贪欲之法。贪著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向一切有情,观可怜之相,而停止瞋恚之法。瞋恚多之人修之。三、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三世相续之理,而停止愚痴之法。愚痴多之人修之。四、界分别观,向诸法而分别六界或十八界,停止我见之法。我见多之人修之。五、数息观,计呼吸数以停止散乱心之法。散心多之人修之。又一种:以第四之界分别观与第三之因缘观相似,省之而加观佛。因观佛之相好。能治一切之烦恼故也。业障多之人修之。净影于大乘义章十二正明第一种,傍示第二种。曰:「问曰:有人诸患等分何以为治?成实法中十六特胜能为对治,依如观佛三昧经中观佛三昧能为对治,毗昙法中义亦同此,以佛相好非三毒境界故尔。」天台于四教仪、四念处、名第四观为界方便,而举第一种。于玄义、止观即、为念佛观,而举第二种。图示其次第并名字之不同,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最初入道时所修的五种观法。一、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瞋恚。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五、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乱。
(术语)小乘三贤之第一,修五种之观法而五种之过失停心也。是为声闻乘入道之初。有二种,一种:一、不净观,观境界不净之相,停止贪欲之法。贪著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向一切有情,观可怜之相,而停止瞋恚之法。瞋恚多之人修之。三、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三世相续之理,而停止愚痴之法。愚痴多之人修之。四、界分别观,向诸法而分别六界或十八界,停止我见之法。我见多之人修之。五、数息观,计呼吸数以停止散乱心之法。散心多之人修之。又一种:以第四之界分别观与第三之因缘观相似,省之而加观佛。因观佛之相好。能治一切之烦恼故也。业障多之人修之。净影于大乘义章十二正明第一种,傍示第二种。曰:「问曰:有人诸患等分何以为治?成实法中十六特胜能为对治,依如观佛三昧经中观佛三昧能为对治,毗昙法中义亦同此,以佛相好非三毒境界故尔。」天台于四教仪、四念处、名第四观为界方便,而举第一种。于玄义、止观即、为念佛观,而举第二种。图示其次第并名字之不同,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最初入道时所修的五种观法。一、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瞋恚。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五、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乱。
五停心观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贤位之第一。修五停心观法之位。
(术语)七贤位之第一。修五停心观法之位。
五处供养
【佛学大辞典】
(名数)言父、母、亲教师、轨范师、病人之五者,常宜供养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人们应对父、母、亲教师、轨范师、病人等常作供养。
(名数)言父、母、亲教师、轨范师、病人之五者,常宜供养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人们应对父、母、亲教师、轨范师、病人等常作供养。
五处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谓加持五处之入佛三昧耶真言。见青龙轨上。
(真言)谓加持五处之入佛三昧耶真言。见青龙轨上。
五处加持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指印或杵铃当身体之五处也。五处加持有二义:大日三世常住,故以喉表之,人喉寿也。大日弥陀一佛义可思之,弥陀能成无量寿,大日所成无量寿也。
(术语)以指印或杵铃当身体之五处也。五处加持有二义:大日三世常住,故以喉表之,人喉寿也。大日弥陀一佛义可思之,弥陀能成无量寿,大日所成无量寿也。
五问十题
【佛学大辞典】
(杂语)论义有五问十题之称。问者五人,讲师一人。问者一人以各业副为十题。初问之题曰业义。次问之题曰副义。
(杂语)论义有五问十题之称。问者五人,讲师一人。问者一人以各业副为十题。初问之题曰业义。次问之题曰副义。
五族如来
【佛学大辞典】
(佛名)谓金刚界之五智如来也。见安像三昧仪轨经。
(佛名)谓金刚界之五智如来也。见安像三昧仪轨经。
五盛阴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苦之一。人之一身,自色受等之五阴而成,其五阴之势用炽盛,故曰盛阴。受于盛阴一切之苦,谓之五阴盛苦。即心身之总苦也。又曰五阴盛。(参见:五阴盛苦)
(术语)八苦之一。人之一身,自色受等之五阴而成,其五阴之势用炽盛,故曰盛阴。受于盛阴一切之苦,谓之五阴盛苦。即心身之总苦也。又曰五阴盛。(参见:五阴盛苦)
五庄严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严饰清净法界之五种庄严法也。苏悉地羯罗经上曰:「应当一心听是胜上微妙法则,苏悉地羯罗五庄严法。何谓为五?一谓精进,二谓明王,三谓除障,四谓成就诸勇猛事,五谓成就一切真言。」是盖提示此经一部之大纲者也。其中精进者,远离二边之垢而住于极理为精,勤策于清净法界中为进。入真言门之菩萨,先发菩提心,被慈悲甲冑,于无尽生死中,为净佛国土成就众生,都无有怯弱,破诸天魔等,直进于不退转,名为精进。明王为表示三部诸尊之本誓愿力者,即明可以诸佛之三昧道为所依者。若菩萨不依凭诸佛之本誓,则不得警发尘数之圣众,入生死海利益单品也。除障以下三者,如其次第为扇底迦(息灾),阿毗遮噜迦(调伏),补瑟徵迦(增益)之三种法。扇底迦法,能寂六道及三乘等之三惑三障,故云除障。阿毗遮噜迦法,降伏凡圣无始之怨敌。今随能伏之法,故名为成就诸勇猛事。补瑟徵迦法,能满凡圣一切之所乐,故云成就一切,能成就之法,为真言也。见苏悉地经疏第一等。
(名数)严饰清净法界之五种庄严法也。苏悉地羯罗经上曰:「应当一心听是胜上微妙法则,苏悉地羯罗五庄严法。何谓为五?一谓精进,二谓明王,三谓除障,四谓成就诸勇猛事,五谓成就一切真言。」是盖提示此经一部之大纲者也。其中精进者,远离二边之垢而住于极理为精,勤策于清净法界中为进。入真言门之菩萨,先发菩提心,被慈悲甲冑,于无尽生死中,为净佛国土成就众生,都无有怯弱,破诸天魔等,直进于不退转,名为精进。明王为表示三部诸尊之本誓愿力者,即明可以诸佛之三昧道为所依者。若菩萨不依凭诸佛之本誓,则不得警发尘数之圣众,入生死海利益单品也。除障以下三者,如其次第为扇底迦(息灾),阿毗遮噜迦(调伏),补瑟徵迦(增益)之三种法。扇底迦法,能寂六道及三乘等之三惑三障,故云除障。阿毗遮噜迦法,降伏凡圣无始之怨敌。今随能伏之法,故名为成就诸勇猛事。补瑟徵迦法,能满凡圣一切之所乐,故云成就一切,能成就之法,为真言也。见苏悉地经疏第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