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神
【佛学大辞典】
(神名)邪神也。龙城录曰:「柳州旧有鬼,名五通。余始到,不之信。一日偶发箧易衣,尽为灰烬。乃为文醮诉于帝,帝恳我心,遂尔龙城绝妖邪之怪。」武林闻见录曰:「嘉泰中大理寺决一囚,数日,见形狱吏云:泰和楼五通神虚位,某欲充之,求一差檄,言差充某神位,得此为据可矣。如其言,经数月,人闻楼上五通神日夜喧鬨。吏乃泄前事,为增塑一像,遂寂然。」按,今委巷荒墟多建矮屋,绘版作五神像祀之,谓之五圣。留青日札云:即五通神也。或谓明太祖定天下,封功臣,梦阵亡兵卒千万请恤。太祖许以五人为伍,处处血食。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庙,俗称为五圣堂。然则五圣与五通不同矣。陔馀丛考三十五曰:「钮玉樵谓五通起于明祖,则未必然。按夷坚志,刘举将赴解,祷于钱塘门外九里西五圣行祠,遂登科。为德兴尉,到任奠五显庙。知为五圣之祖祠也。则五圣之祠,宋已有之。七修类稿又谓五通神即五圣也。然则五圣五显五通,名虽异而实则同。夷坚志所载,韩子师病祟,请客以符水治之。见五通神销金黄袍,骑马而去。(中略)如此之类,不一而足。而陈友谅僭号,亦在采石五通庙。则五圣者,宋元已有之。而非起于明祖矣。」
(神名)邪神也。龙城录曰:「柳州旧有鬼,名五通。余始到,不之信。一日偶发箧易衣,尽为灰烬。乃为文醮诉于帝,帝恳我心,遂尔龙城绝妖邪之怪。」武林闻见录曰:「嘉泰中大理寺决一囚,数日,见形狱吏云:泰和楼五通神虚位,某欲充之,求一差檄,言差充某神位,得此为据可矣。如其言,经数月,人闻楼上五通神日夜喧鬨。吏乃泄前事,为增塑一像,遂寂然。」按,今委巷荒墟多建矮屋,绘版作五神像祀之,谓之五圣。留青日札云:即五通神也。或谓明太祖定天下,封功臣,梦阵亡兵卒千万请恤。太祖许以五人为伍,处处血食。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庙,俗称为五圣堂。然则五圣与五通不同矣。陔馀丛考三十五曰:「钮玉樵谓五通起于明祖,则未必然。按夷坚志,刘举将赴解,祷于钱塘门外九里西五圣行祠,遂登科。为德兴尉,到任奠五显庙。知为五圣之祖祠也。则五圣之祠,宋已有之。七修类稿又谓五通神即五圣也。然则五圣五显五通,名虽异而实则同。夷坚志所载,韩子师病祟,请客以符水治之。见五通神销金黄袍,骑马而去。(中略)如此之类,不一而足。而陈友谅僭号,亦在采石五通庙。则五圣者,宋元已有之。而非起于明祖矣。」
五通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天竺之鸡头摩寺有五通菩萨往安乐世界,劝请弥陀之形像来,流布于天竺。是为彼土阿弥陀佛画像之始。释门正统四引感应传。
(菩萨)天竺之鸡头摩寺有五通菩萨往安乐世界,劝请弥陀之形像来,流布于天竺。是为彼土阿弥陀佛画像之始。释门正统四引感应传。
五净
【佛学大辞典】
(名数)黄牛之尿、粪、乳、酪、酥也。苏悉地经仪轨下曰:「牛五净者,谓黄牛尿及粪未堕地者,乳酪酥。」【又】(术语)谓色界第四禅之五净居天也。安乐集上曰:「寄华五净,风日不萎。」
(名数)黄牛之尿、粪、乳、酪、酥也。苏悉地经仪轨下曰:「牛五净者,谓黄牛尿及粪未堕地者,乳酪酥。」【又】(术语)谓色界第四禅之五净居天也。安乐集上曰:「寄华五净,风日不萎。」
五净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五种净食)
(名数)(参见:五种净食)
五净居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色界第四禅,證不还果之圣者所生之处有五地:一、无烦天,无一切烦杂之处。二、无热天,无一切热恼之处。三、善现天,能现胜法之处。四、善见天,能见胜法之处。五、色究竟天,色天最胜之处。俱舍颂疏世品一曰:「此五名净居天,唯圣人居,无异生杂,故名净居。」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之第四禅天,为證得阿那含(不还果)的圣者所生之处,其处共有五天,即无烦天(无一切的烦杂)、无热天(无一切的热恼)、善现天(能现一切的胜法)、善见天(能见一切的胜法)、色究竟天(色天最胜之处)。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五净居天者,谓声闻之人,断欲界九品思惑尽,證第三阿那含果,而居其中,亦名五不还天。若据俱舍图言,此五天次第而上。若据楞严经言,此五天,皆横在第四禅天中,彼四禅天,但能闻此五天之名,而不能知见。如世间圣地道场,多有罗汉所居,而人不能见也。(九品者,欲界思惑三品中,每品又各分上中下三品,故言九品也。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不来即不还,谓不还来欲界受生也。)
〔一、无烦天〕,谓此天苦乐两灭,心境不交,则无烦恼,故名无烦天也。(苦乐两灭者,离欲界苦及色界乐也。心境不交者,心与境不交接也。)
〔二、无热天〕,热即热恼。谓此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故名无热天也。(机括独行者,机谓弩牙,括与筈同,谓箭所受弦之处,皆取可发之义,以喻于心也。前苦乐之境虽灭,犹存能灭之念,故云机筈独行。至此天中,研究此心与境交接之念,无依无处,则无热恼,故云研交无地也。)
〔三、善见天〕,谓此天于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及一切沉垢,故名善见天也。(十方世界等者,谓一心在定,定能发慧,于慧心中,见十方界圆遍澄凝,更无世界内外尘象,及无心地昏沉之垢也。)
〔四、善现天〕,谓此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故名善现天也。(精见现前,陶铸无碍者,范土曰陶,镕金曰铸。以妙精明见陶铸,一切像空,无障碍故也。)
〔五、色究竟天〕,谓此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故名色究竟天也。(究竟群几者,几谓几微,言究尽诸色几微之处也。穷色性性入无边际者,色性所依之性,故云性性,性本无边,若研穷之,则入于无边际矣。)
(名数)色界第四禅,證不还果之圣者所生之处有五地:一、无烦天,无一切烦杂之处。二、无热天,无一切热恼之处。三、善现天,能现胜法之处。四、善见天,能见胜法之处。五、色究竟天,色天最胜之处。俱舍颂疏世品一曰:「此五名净居天,唯圣人居,无异生杂,故名净居。」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之第四禅天,为證得阿那含(不还果)的圣者所生之处,其处共有五天,即无烦天(无一切的烦杂)、无热天(无一切的热恼)、善现天(能现一切的胜法)、善见天(能见一切的胜法)、色究竟天(色天最胜之处)。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五净居天者,谓声闻之人,断欲界九品思惑尽,證第三阿那含果,而居其中,亦名五不还天。若据俱舍图言,此五天次第而上。若据楞严经言,此五天,皆横在第四禅天中,彼四禅天,但能闻此五天之名,而不能知见。如世间圣地道场,多有罗汉所居,而人不能见也。(九品者,欲界思惑三品中,每品又各分上中下三品,故言九品也。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不来即不还,谓不还来欲界受生也。)
〔一、无烦天〕,谓此天苦乐两灭,心境不交,则无烦恼,故名无烦天也。(苦乐两灭者,离欲界苦及色界乐也。心境不交者,心与境不交接也。)
〔二、无热天〕,热即热恼。谓此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故名无热天也。(机括独行者,机谓弩牙,括与筈同,谓箭所受弦之处,皆取可发之义,以喻于心也。前苦乐之境虽灭,犹存能灭之念,故云机筈独行。至此天中,研究此心与境交接之念,无依无处,则无热恼,故云研交无地也。)
〔三、善见天〕,谓此天于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及一切沉垢,故名善见天也。(十方世界等者,谓一心在定,定能发慧,于慧心中,见十方界圆遍澄凝,更无世界内外尘象,及无心地昏沉之垢也。)
〔四、善现天〕,谓此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故名善现天也。(精见现前,陶铸无碍者,范土曰陶,镕金曰铸。以妙精明见陶铸,一切像空,无障碍故也。)
〔五、色究竟天〕,谓此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故名色究竟天也。(究竟群几者,几谓几微,言究尽诸色几微之处也。穷色性性入无边际者,色性所依之性,故云性性,性本无边,若研穷之,则入于无边际矣。)
五顶
【佛学大辞典】
(杂名)顶上之发结为五髻者。西域之童子形。唯识述记一末曰:「般遮尸弃Pan^cas/ikhin,此言五顶,顶发五旋,头有五角。」【又】五体之佛顶尊也,(参见:佛顶尊)之五佛顶。
(杂名)顶上之发结为五髻者。西域之童子形。唯识述记一末曰:「般遮尸弃Pan^cas/ikhin,此言五顶,顶发五旋,头有五角。」【又】五体之佛顶尊也,(参见:佛顶尊)之五佛顶。
五顶山
【佛学大辞典】
(地名)五台山也。
(地名)五台山也。
五顶轮王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五佛顶。五体之佛顶轮王也。(参见:佛顶尊)之五佛顶。
(术语)又曰五佛顶。五体之佛顶轮王也。(参见:佛顶尊)之五佛顶。
五条
【佛学大辞典】
(衣服)五条袈裟也。
(衣服)五条袈裟也。
五条袈裟
【佛学大辞典】
(衣服)三衣之一。袈裟者。缝缀数条之布帛作长方之幅者也。安陀会横有五条。故名五条袈裟。其全体之大,若依四分宗则长四肘,即七尺二寸,广二肘,即三尺六寸。见行事钞资持记下一之一。
(衣服)三衣之一。袈裟者。缝缀数条之布帛作长方之幅者也。安陀会横有五条。故名五条袈裟。其全体之大,若依四分宗则长四肘,即七尺二寸,广二肘,即三尺六寸。见行事钞资持记下一之一。
五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五星)
(名数)(参见:五星)
五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五执。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辰星也。大方等大集经四十曰:「见虚空中诸列宿日月五星,昼夜运行,各守常度,为于天下作照明。」宿曜经上曰:「五星以速至迟,即辰星、太白、荧惑、岁、镇、排为次第,行度缓急于斯彰。」岁星者木曜。即五行中木之精,东方苍帝之子也。荧惑星者火曜,即火之精,南方赤帝之子也。镇星者土曜,即土之精,中方黄帝之子也。太白者金曜,即金之精,西方白帝之子也。辰星者水曜,即水之精,北方黑帝之子也。此五星,一周天,迟速不同,镇星二十九年半,岁星十二年,荧惑星二年,太白及辰星各一年,人每至命星,吉凶不等,七曜攘灾决一一明其攘灾法。彼真言行者,有欲建立曼荼罗修行法,先定良辰,与此等曜宿诸尊之本誓相契,以期能为吉祥而离诸障,圆满成就其法者。
(名数)又名五执。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辰星也。大方等大集经四十曰:「见虚空中诸列宿日月五星,昼夜运行,各守常度,为于天下作照明。」宿曜经上曰:「五星以速至迟,即辰星、太白、荧惑、岁、镇、排为次第,行度缓急于斯彰。」岁星者木曜。即五行中木之精,东方苍帝之子也。荧惑星者火曜,即火之精,南方赤帝之子也。镇星者土曜,即土之精,中方黄帝之子也。太白者金曜,即金之精,西方白帝之子也。辰星者水曜,即水之精,北方黑帝之子也。此五星,一周天,迟速不同,镇星二十九年半,岁星十二年,荧惑星二年,太白及辰星各一年,人每至命星,吉凶不等,七曜攘灾决一一明其攘灾法。彼真言行者,有欲建立曼荼罗修行法,先定良辰,与此等曜宿诸尊之本誓相契,以期能为吉祥而离诸障,圆满成就其法者。
五欲
【佛学大辞典】
(名数)色声香味触之五境也。是为起人之欲心者,故名欲。是为污真理者,故名尘。止观四曰:「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行人贪欲之心,故言五欲。」智度论十七曰:「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争,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欲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又】一财欲,二色欲,三饮食欲,四名欲,五睡眠欲。见华严大疏钞二十七,三藏法数二十四。
【佛学大辞典】
(名数)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称欲。释氏要览下曰:「五欲谓色声香味触也。智论云:五欲名华箭,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
【佛学常见辞汇】
1。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味觉;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2。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佛学次第统编】
欲者希求之义,又染爱之义。言五欲者,谓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名欲。智度论云:「五欲名华箭,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又曰:「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争,如乌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一、色欲 谓男女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种种妙色,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色欲。
二、声欲 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声欲。
三、香欲 谓男女身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香欲。
四、味欲 谓种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味欲。
五、触欲 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是名触欲。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止观云: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起行人须欲之心,故言五欲常能牵人,入诸魔境故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一、色欲〕,谓男女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种种妙色,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色欲。
〔二、声欲〕,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声欲。
〔三、香欲〕,谓男女身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香欲。
〔四、味欲〕,谓种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味欲。
〔五、触欲〕,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是名触欲。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赀财也。谓人以财物为养己之资,故至贪求,恋著不舍,是为财欲。
〔二、色欲〕,色即世间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也。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至贪求恋著,不能出离三界,是为色欲。(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肴膳众味也。谓人必假饮食资身活命,故至贪求乐著无厌,是为饮食欲。
〔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也。谓人因声名能显亲荣己,故至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是为名欲。
〔五、睡眠欲〕,睡眠即情识昏昧而睡眠也。谓人之睡眠,亦有时节,若怠惰放纵,乐著无厌,是为睡眠欲。
(名数)色声香味触之五境也。是为起人之欲心者,故名欲。是为污真理者,故名尘。止观四曰:「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行人贪欲之心,故言五欲。」智度论十七曰:「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争,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欲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又】一财欲,二色欲,三饮食欲,四名欲,五睡眠欲。见华严大疏钞二十七,三藏法数二十四。
【佛学大辞典】
(名数)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称欲。释氏要览下曰:「五欲谓色声香味触也。智论云:五欲名华箭,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
【佛学常见辞汇】
1。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味觉;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2。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佛学次第统编】
欲者希求之义,又染爱之义。言五欲者,谓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名欲。智度论云:「五欲名华箭,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又曰:「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争,如乌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一、色欲 谓男女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种种妙色,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色欲。
二、声欲 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声欲。
三、香欲 谓男女身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香欲。
四、味欲 谓种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味欲。
五、触欲 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是名触欲。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止观云: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起行人须欲之心,故言五欲常能牵人,入诸魔境故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一、色欲〕,谓男女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种种妙色,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色欲。
〔二、声欲〕,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声欲。
〔三、香欲〕,谓男女身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香欲。
〔四、味欲〕,谓种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味欲。
〔五、触欲〕,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是名触欲。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赀财也。谓人以财物为养己之资,故至贪求,恋著不舍,是为财欲。
〔二、色欲〕,色即世间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也。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至贪求恋著,不能出离三界,是为色欲。(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肴膳众味也。谓人必假饮食资身活命,故至贪求乐著无厌,是为饮食欲。
〔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也。谓人因声名能显亲荣己,故至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是为名欲。
〔五、睡眠欲〕,睡眠即情识昏昧而睡眠也。谓人之睡眠,亦有时节,若怠惰放纵,乐著无厌,是为睡眠欲。
五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Pan^ca Tanma%tra%n!i,具曰五唯量。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谛中之第四位。自我慢而生者。声、触、色、味、香,即佛教之五境也。此五者,为物质之根本,唯以此而生五大五根等,故云唯量。唯识述记一末曰:「五唯者谓声触色味香。(中略)量者定义,唯定用此成大根等。」
【三藏法数】
唯即微也,五唯亦名五微,即色声香味触也。以色等五种,由我执之心方现,故云从我心生五唯。
(名数)Pan^ca Tanma%tra%n!i,具曰五唯量。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谛中之第四位。自我慢而生者。声、触、色、味、香,即佛教之五境也。此五者,为物质之根本,唯以此而生五大五根等,故云唯量。唯识述记一末曰:「五唯者谓声触色味香。(中略)量者定义,唯定用此成大根等。」
【三藏法数】
唯即微也,五唯亦名五微,即色声香味触也。以色等五种,由我执之心方现,故云从我心生五唯。
五眼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肉眼,肉身所有之眼。二、天眼,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禅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三、慧眼,谓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四、法眼,谓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五、佛眼,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见智度论三十三,大乘义章二十本。此五眼中慧眼为空谛一切智。法眼为假谛道种智。佛眼为中谛一切种智。
【佛学常见辞汇】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碍,就不能见;天眼是天人的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慧眼是声闻的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法眼是菩萨的眼,能澈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门;佛眼是如来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眼,即照烛之义。瑜伽师地论云:能观众色,故名为眼。眼是总名,从用分别,则有五种。
〔一、肉眼〕,肉眼者,假父母气血所成也。即人中能见之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内不见外,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因有色质障碍故也。
〔二、天眼〕,天眼者,谓诸天因修禅定而得也。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以无色质障碍故也。
〔三、慧眼〕,慧眼者,谓二乘之人,以所得慧眼,观一切法皆空,不见有众生相,及灭一切异相,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四、法眼〕,法眼者,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一切诸法,能知能行,谓因行是法,得證是道,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门,令修令證也。
〔五、佛眼〕,佛眼者,谓具前四眼之用,无不见知。如人见极远处,佛见则为至近。人见幽暗处,佛见则为显明。乃至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也。
(名数)一、肉眼,肉身所有之眼。二、天眼,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禅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三、慧眼,谓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四、法眼,谓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五、佛眼,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见智度论三十三,大乘义章二十本。此五眼中慧眼为空谛一切智。法眼为假谛道种智。佛眼为中谛一切种智。
【佛学常见辞汇】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碍,就不能见;天眼是天人的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慧眼是声闻的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法眼是菩萨的眼,能澈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门;佛眼是如来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眼,即照烛之义。瑜伽师地论云:能观众色,故名为眼。眼是总名,从用分别,则有五种。
〔一、肉眼〕,肉眼者,假父母气血所成也。即人中能见之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内不见外,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因有色质障碍故也。
〔二、天眼〕,天眼者,谓诸天因修禅定而得也。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以无色质障碍故也。
〔三、慧眼〕,慧眼者,谓二乘之人,以所得慧眼,观一切法皆空,不见有众生相,及灭一切异相,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四、法眼〕,法眼者,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一切诸法,能知能行,谓因行是法,得證是道,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门,令修令證也。
〔五、佛眼〕,佛眼者,谓具前四眼之用,无不见知。如人见极远处,佛见则为至近。人见幽暗处,佛见则为显明。乃至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也。
五专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真宗谓以自力专修五种正行中之一种,其功德足以往生净土。即专礼,专读,专观,专名,专赞叹也。
(名数)真宗谓以自力专修五种正行中之一种,其功德足以往生净土。即专礼,专读,专观,专名,专赞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