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56,分71页显示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下一页
五明
五明轮
五官
五官王
五果
异熟等五果
现在五果
食物五果
五果回心
五宗
五居
五受
五供
五供养
佛类词典(续上)
五味禅五明
五明轮
五官
五官王
五果
异熟等五果
现在五果
食物五果
五果回心
五宗
五居
五受
五供
五供养
五味禅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种交杂之禅也。对一味禅而言。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之五种。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曰:「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盖宗密之意,在诸禅分类,以明最上乘禅之阶级殊等,彼禅乃所谓如来禅。非达摩门下之一味清净禅,即所谓祖师禅。香岩智闲一日举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有卓锥地,今年贫锥也无。」时仰山慧寂,与闲同为沩山灵祐之法嗣,向闲曰:「如来禅许吾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此如来禅,即宗密之所谓最上乘禅也。昔归宗寺智常欲于诸方学五味禅,马祖道一,为彼使吃棒头一味之禅。有颂曰:「五味与一味,吃了须噫气,金轮峰下令行时,凛凛清风诚可畏。」
【佛学常见辞汇】
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名数)五种交杂之禅也。对一味禅而言。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之五种。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曰:「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盖宗密之意,在诸禅分类,以明最上乘禅之阶级殊等,彼禅乃所谓如来禅。非达摩门下之一味清净禅,即所谓祖师禅。香岩智闲一日举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有卓锥地,今年贫锥也无。」时仰山慧寂,与闲同为沩山灵祐之法嗣,向闲曰:「如来禅许吾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此如来禅,即宗密之所谓最上乘禅也。昔归宗寺智常欲于诸方学五味禅,马祖道一,为彼使吃棒头一味之禅。有颂曰:「五味与一味,吃了须噫气,金轮峰下令行时,凛凛清风诚可畏。」
【佛学常见辞汇】
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五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西域内外学者,必宜学习之处,有五明,故云五明处:一、声明S/abdavidya,明言语文字者(见声明顶)。二、工巧明Silpakarmastha%navidya%,明一切工艺技术算历等者。三、医方明Cikitsa%vida%,明医术者。四、因明Hetuvidya%,明考定正邪,诠考真伪之理法者,所谓论理学也。五、内明Adhya%tmavidya%,明自家之宗旨者。前四明与自他同;内明之一,与自他各学异。婆罗门以四吠陀论为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为内明,明者阐明之义,各开阐其理而證明之,故曰明。又明为智之异名,各依其学而得其智,故曰明。西域记二曰:「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疏别。二曰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曰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覈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菩萨地持经三曰:「明处者有五种:一者内明处,二者因明处,三者声明处,四者医方明处,五者工业明处,此五种明处菩萨悉求。」
【佛学常见辞汇】
古印度的五种学术,即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钞)
〔一、声明〕,声,即声教;明,即明了。谓世间文章算数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声明。
〔二、因明〕,因,即万法生起之因。谓世间种种言论,及图书印玺,地水火风万法之因,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因明。
〔三、医方明〕,医方,即医治之方法也。谓世间种种病患或癫痫蛊毒,四大不调,鬼神咒诅,寒热诸病,皆悉晓了其因,通达对治,故曰医方明。(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工巧明〕,工,即工业;巧,即巧妙。谓世间文词赞咏,乃至营造城邑,农田商贾,种种音乐,卜算天文地理,一切工业巧妙,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工巧明。
〔五、内明〕,内,即佛法内教也。谓以持戒治破戒,以禅定治散乱,以智慧治愚痴,乃至种种染净邪正、生死涅槃对治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内明。(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名数)西域内外学者,必宜学习之处,有五明,故云五明处:一、声明S/abdavidya,明言语文字者(见声明顶)。二、工巧明Silpakarmastha%navidya%,明一切工艺技术算历等者。三、医方明Cikitsa%vida%,明医术者。四、因明Hetuvidya%,明考定正邪,诠考真伪之理法者,所谓论理学也。五、内明Adhya%tmavidya%,明自家之宗旨者。前四明与自他同;内明之一,与自他各学异。婆罗门以四吠陀论为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为内明,明者阐明之义,各开阐其理而證明之,故曰明。又明为智之异名,各依其学而得其智,故曰明。西域记二曰:「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疏别。二曰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曰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覈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菩萨地持经三曰:「明处者有五种:一者内明处,二者因明处,三者声明处,四者医方明处,五者工业明处,此五种明处菩萨悉求。」
【佛学常见辞汇】
古印度的五种学术,即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钞)
〔一、声明〕,声,即声教;明,即明了。谓世间文章算数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声明。
〔二、因明〕,因,即万法生起之因。谓世间种种言论,及图书印玺,地水火风万法之因,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因明。
〔三、医方明〕,医方,即医治之方法也。谓世间种种病患或癫痫蛊毒,四大不调,鬼神咒诅,寒热诸病,皆悉晓了其因,通达对治,故曰医方明。(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工巧明〕,工,即工业;巧,即巧妙。谓世间文词赞咏,乃至营造城邑,农田商贾,种种音乐,卜算天文地理,一切工业巧妙,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工巧明。
〔五、内明〕,内,即佛法内教也。谓以持戒治破戒,以禅定治散乱,以智慧治愚痴,乃至种种染净邪正、生死涅槃对治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内明。(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五明轮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五明论也。慈氏轨曰:「五明轮悉无不通。」
(术语)谓五明论也。慈氏轨曰:「五明轮悉无不通。」
五官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老病死之四者,与现在之王官。灌顶经一曰:「破是归戒名为再犯,若三犯者为五官所得便。」玄应音义四曰:「五官,谓生老病死及现在县官,亦名五天使者。」
(术语)生老病死之四者,与现在之王官。灌顶经一曰:「破是归戒名为再犯,若三犯者为五官所得便。」玄应音义四曰:「五官,谓生老病死及现在县官,亦名五天使者。」
五官王
【佛学大辞典】
(异类)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四。司秤罪人罪之轻重者。十王经曰:「五官业秤,向空悬,左右双童业簿全,轻重岂由情所愿,低昂自任昔因缘。」
(异类)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四。司秤罪人罪之轻重者。十王经曰:「五官业秤,向空悬,左右双童业簿全,轻重岂由情所愿,低昂自任昔因缘。」
五果
【佛学大辞典】
(杂语)有种种之说。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律戒比丘不啖生物,谓如枣杏等果,必以火熟之方食。肤壳之果,须以刀去其皮然后食。故说此五果之名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核果〕,核果者,谓枣杏等是也。
〔二、肤果〕,肤果者,谓梨柰等是也。
〔三、壳果〕,壳果者,谓椰子、胡桃、石榴等是也。
〔四、铖果〕,铖果者,谓松柏等子是也。
〔五、角果〕,角果者,谓大小诸豆等是也。
(杂语)有种种之说。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律戒比丘不啖生物,谓如枣杏等果,必以火熟之方食。肤壳之果,须以刀去其皮然后食。故说此五果之名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核果〕,核果者,谓枣杏等是也。
〔二、肤果〕,肤果者,谓梨柰等是也。
〔三、壳果〕,壳果者,谓椰子、胡桃、石榴等是也。
〔四、铖果〕,铖果者,谓松柏等子是也。
〔五、角果〕,角果者,谓大小诸豆等是也。
异熟等五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性相门分别因果之相,因分六种,果分五种:一、异熟果,以恶业招来世三恶之苦果,以善业招来世人天之乐果。苦乐之果性,皆为无记,与业因之善与恶之性异,故曰异熟果。自六因中之异熟因而来。二、等流果,依前之善心而转生后之善心,依前之恶心而益生后之恶业,依前之无记而生后之无记,等于果性因性而流来者。自六因中之同类因与遍行因而来。三、士用果,如农夫之于米麦,如行力之于道果,总依造作之力用而得者。自六因中之俱有因与相应因而来。四、增上果,以一有为法,望其馀一切之有为法,为增上果,其馀一切法,或与之以力,或不与力,亦不障害之,以其与力及不障之增上力,生此果也。是虽似前之士用果,然彼局于对有力之因体,此则通于有力无力之一切法,而为所得之果。自六因中之能作因而来。五、离系果,依涅槃之道力而證之者。涅槃离一切之系缚,故云离系。此法常住,非自六因而生者,唯以道力而證显,故虽与以果之名而非对于六因之因体。见显扬论十八,俱舍论六。
(名数)性相门分别因果之相,因分六种,果分五种:一、异熟果,以恶业招来世三恶之苦果,以善业招来世人天之乐果。苦乐之果性,皆为无记,与业因之善与恶之性异,故曰异熟果。自六因中之异熟因而来。二、等流果,依前之善心而转生后之善心,依前之恶心而益生后之恶业,依前之无记而生后之无记,等于果性因性而流来者。自六因中之同类因与遍行因而来。三、士用果,如农夫之于米麦,如行力之于道果,总依造作之力用而得者。自六因中之俱有因与相应因而来。四、增上果,以一有为法,望其馀一切之有为法,为增上果,其馀一切法,或与之以力,或不与力,亦不障害之,以其与力及不障之增上力,生此果也。是虽似前之士用果,然彼局于对有力之因体,此则通于有力无力之一切法,而为所得之果。自六因中之能作因而来。五、离系果,依涅槃之道力而證之者。涅槃离一切之系缚,故云离系。此法常住,非自六因而生者,唯以道力而證显,故虽与以果之名而非对于六因之因体。见显扬论十八,俱舍论六。
现在五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十二因缘配于三世言之。一、识,胎内受生之一念。二、名色,心为名。身为色。在胎内心身渐成长之位。三、六处,六根具足,将出胎内之位。四、触,既出胎内而触于外境之位。五、受,分别苦药之位。即十二因缘中自第三至第七者。以无明与行之二者为过去之因,以此五者为现在之果,以次之爱取有三者,为现在之因,以次之生,老死二者为未来之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二因缘中,识、名色、六入、触、受之五者,为依无明与业过去之因而显之现在之果,故名。(参见:十二因缘)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因缘中,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为现在五果,因为它们是依著过去无明与业的因而显现的五种现在果报。
(术语)以十二因缘配于三世言之。一、识,胎内受生之一念。二、名色,心为名。身为色。在胎内心身渐成长之位。三、六处,六根具足,将出胎内之位。四、触,既出胎内而触于外境之位。五、受,分别苦药之位。即十二因缘中自第三至第七者。以无明与行之二者为过去之因,以此五者为现在之果,以次之爱取有三者,为现在之因,以次之生,老死二者为未来之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二因缘中,识、名色、六入、触、受之五者,为依无明与业过去之因而显之现在之果,故名。(参见:十二因缘)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因缘中,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为现在五果,因为它们是依著过去无明与业的因而显现的五种现在果报。
食物五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律举五果:一、核果,如枣杏桃李等。二、肤果,如瓜梨等。三、壳果,如胡桃石榴等。四、糩果,如松柏子等。粗糠皮曰糩。五、角果,如大豆小豆菱等。见名义集三,盂兰盆经疏新记下。
(名数)律举五果:一、核果,如枣杏桃李等。二、肤果,如瓜梨等。三、壳果,如胡桃石榴等。四、糩果,如松柏子等。粗糠皮曰糩。五、角果,如大豆小豆菱等。见名义集三,盂兰盆经疏新记下。
五果回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五果之圣者,回心转于大乘之年限,各有差异。涅槃经谓须陀洹果之圣者,得涅槃经八万劫,斯陀含果经六万劫,阿那含果经四万劫,阿罗汉果经二万劫,辟支佛经十千劫。姑證大乘之佛果。
(术语)小乘五果之圣者,回心转于大乘之年限,各有差异。涅槃经谓须陀洹果之圣者,得涅槃经八万劫,斯陀含果经六万劫,阿那含果经四万劫,阿罗汉果经二万劫,辟支佛经十千劫。姑證大乘之佛果。
五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乘之五宗:一天台宗,二华严宗,三法相宗,四三论宗,五律宗也。【又】禅宗之五宗。(参见:五家)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护身寺自轨法师所立。一因缘宗,二假名宗,三不真宗,此三者同前。四真宗,如涅槃等经明佛性真如等者是也。五法界宗,如华严经明法界自在无碍之法门者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大乘之五宗,即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三论宗、律宗。2。指禅宗之五宗。(参见:五家)
(名数)大乘之五宗:一天台宗,二华严宗,三法相宗,四三论宗,五律宗也。【又】禅宗之五宗。(参见:五家)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护身寺自轨法师所立。一因缘宗,二假名宗,三不真宗,此三者同前。四真宗,如涅槃等经明佛性真如等者是也。五法界宗,如华严经明法界自在无碍之法门者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大乘之五宗,即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三论宗、律宗。2。指禅宗之五宗。(参见:五家)
五家
【佛学大辞典】
(流派)我国禅宗分派之概称。自初祖达磨五传而至五祖弘忍,忍之下,分北宗神秀,与南宗慧能二派。北宗行于北地,后世无分派。南宗行于南地,有五家七家之别。五家者:一沩仰宗,二临济宗,三曹洞宗,四云门宗,五法眼宗也。七家者,于此加黄龙与扬岐。五宗分派之次第,如表。
(流派)我国禅宗分派之概称。自初祖达磨五传而至五祖弘忍,忍之下,分北宗神秀,与南宗慧能二派。北宗行于北地,后世无分派。南宗行于南地,有五家七家之别。五家者:一沩仰宗,二临济宗,三曹洞宗,四云门宗,五法眼宗也。七家者,于此加黄龙与扬岐。五宗分派之次第,如表。
五居
【佛学大辞典】
(界名)五净居天也。性灵集七曰:「五居足疲秣,十虑心灭休游。」
(界名)五净居天也。性灵集七曰:「五居足疲秣,十虑心灭休游。」
五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受心识领纳所对之境之作用也。差别有五种:一、忧受,为意识之领纳,对于遣情之境,分别为忧恼者。二、喜受,为意识之领纳,对于顺境之境,分别为喜悦者。三、苦受,为眼等五识之领纳,对于违情之境,无分别而感苦痛者,四、乐受,为眼等五识之领纳,对于顺情之境,无分别而戚快乐者。五、舍受,为通于六识之领纳,对于不违不顺之境,无苦无乐者。见唯识论五。
【佛学常见辞汇】
吾人的心识领纳外境时所产生的五种感受,即忧受、喜受、苦受、乐受、舍受。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受者领纳也。谓六根之识,领受六尘之境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一、忧受〕,谓心于违情之境,而受煎逼之忧,是名忧受。
〔二、喜受〕,谓心于顺情之境,而受忻悦之喜,是名喜受。
〔三、苦受〕,谓身于违情之境,而受逼迫之苦,是名苦受。
〔四、乐受〕,谓身于顺情之境,而受安逸之乐,是名乐受。
〔五、舍受〕,谓心于不违不顺之境,而受无苦无乐、无憎无爱之舍,是名舍受。
(名数)受心识领纳所对之境之作用也。差别有五种:一、忧受,为意识之领纳,对于遣情之境,分别为忧恼者。二、喜受,为意识之领纳,对于顺境之境,分别为喜悦者。三、苦受,为眼等五识之领纳,对于违情之境,无分别而感苦痛者,四、乐受,为眼等五识之领纳,对于顺情之境,无分别而戚快乐者。五、舍受,为通于六识之领纳,对于不违不顺之境,无苦无乐者。见唯识论五。
【佛学常见辞汇】
吾人的心识领纳外境时所产生的五种感受,即忧受、喜受、苦受、乐受、舍受。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受者领纳也。谓六根之识,领受六尘之境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一、忧受〕,谓心于违情之境,而受煎逼之忧,是名忧受。
〔二、喜受〕,谓心于顺情之境,而受忻悦之喜,是名喜受。
〔三、苦受〕,谓身于违情之境,而受逼迫之苦,是名苦受。
〔四、乐受〕,谓身于顺情之境,而受安逸之乐,是名乐受。
〔五、舍受〕,谓心于不违不顺之境,而受无苦无乐、无憎无爱之舍,是名舍受。
五供
【佛学大辞典】
(杂名)五供养之略。
(杂名)五供养之略。
五供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种之供养物也。修一座行法时,用以供养本尊:一涂香,二华鬘,三烧香,四饭食,五灯明。说见苏悉地经供养品,理趣释卷下等。
(名数)五种之供养物也。修一座行法时,用以供养本尊:一涂香,二华鬘,三烧香,四饭食,五灯明。说见苏悉地经供养品,理趣释卷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