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五精
(1).中医学名词。指心、肺、肝、脾、肾五脏的精气。《素问·宣明五气论》:“五精所并,精气并於心则喜,并於肺则悲,并於肝则忧,并於脾则畏,并於肾则恐。”
(2).五方之星。文选·张衡〈东京赋〉:“辨方位而正则,五精帅而来摧。” 薛综 注:“五精,五方星也。” 唐 张说 《喜雨赋》之一:“乃洁斋坛墠,五精是祠。” 明 刘基 《天说下》:“三光盪摩,五精乱行。”
《漢語大詞典》:五神
(1).五脏之灵气。《老子》“谷神不死” 汉 河上公 注:“神,谓五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
(2).指五脏。 宋 范仲淹 《谢赐凤茶表》:“濯五神之精爽,祛百疾之冥烦。”
(3).指五帝。《汉书·礼乐志》:“五神相,包四邻,土地广,扬浮云。”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五帝为 太一 相也。”参见“ 五帝 ”。
(4).五德。 唐 柳宗元 《沛国汉原庙铭序》:“五神环运,炎德復起。” 孙汝听 注:“五神,五德也。”参见“ 五德 ”。
(5).五方之神,指 勾芒 、 祝融 、 后土 、 蓐收 、 玄冥 ,亦称五行之神。《淮南子·要略训》:“顺时运之应,法五神之常。”《南齐书·礼志上》:“ 勾芒 等五神,既是五帝之佐,依 郑玄 説,宜配食于庭。” 南朝 梁简文帝 《吴兴楚王神庙碑》:“昔者 武王 询於 太公 ,五神之礼正。”
《國語辭典》:五帝  拼音:wǔ dì
1.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王。因出自传说,故说法不尽相同,较主要者为:(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南朝宋。裴骃。集解:「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2)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2.东西南北中五方位的天神。指太昊、炎帝、少昊、颛顼、黄帝。《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汉。郑玄。注:「五帝:苍曰灵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黄曰含枢纽,黄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纪,颛顼食焉。」《楚辞。屈原。九章。惜诵》:「令五帝以析中兮,戒六神与向服。」汉。王逸。注:「五帝谓五方神也,东方为太白皞,南方为炎帝,西方为少昊,北方为颛顼,中央为黄帝。」
《國語辭典》:五德  拼音:wǔ dé
1.古时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以五行生剋为帝王嬗代之应,其说尤盛于秦汉间。《史记。卷九六。张丞相列传》:「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汉。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2.玉有五德。即仁、智、义、礼、信五德。《礼记。聘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孚尹旁达,信也。」
3.鸡有五德。即文、武、勇、仁、信五德。《韩诗外传》卷二:「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有此五德,君犹日瀹而食之者,何也?」
《漢語大詞典》:迎夏
(1).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夏和五方之南、五色之赤相配应,故于立夏日,天子率百官出南郊祭 赤帝 ,迎接夏季到来。礼记·月令:“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 郑玄 注:“迎夏,祭 赤帝 赤熛怒 於南郊之兆也。” 南朝 梁 刘孝威 《行幸甘泉宫歌》:“ 汉 家迎夏毕,避暑 甘泉宫 。” 唐 刘禹锡 《翠微寺有感》诗:“朱旗迎夏毕,凉轩避暑来。”
(2).指每逢夏日。 汉 张衡 《应闲》:“夫玄龙,迎夏则凌云而奋鳞,乐时也;涉冬则淈泥而潜蟠,避害也。”
《漢語大詞典》:中五
指五行中的土运。旧时以五方配五行,中央属土,故称。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是夜梦黄衣童子歌於帐前曰:‘中五之德方峨峨,胡呼胡呼可奈何。’詰旦,上具言其梦,侍臣咸称土运当王,敌虏破灭之兆也。”
《漢語大詞典》:五达(五達)
(1).通达五方的大路。尔雅·释宫:“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
(2).泛指四通八达的大路。 南朝 宋 谢庄 《送神歌》:“开九重,肃五达。” 唐 权德舆 《广陵诗》:“八方称辐凑,五达如砥平。” 唐 刘禹锡 《刘氏集略说》:“五达之井,百汲而盈科,未必凉而甘,所处之势然也。”
《漢語大詞典》:雍畤
古代祭五方天帝的祭坛。后汉书·冯衍传下:“陟 雍 畤而消摇兮,超 略阳 而不反。” 李贤 注:“ 雍 ,县名,属 右扶风 ,故城在今 岐州 雍县 南。畤者止也,神灵之所止也。” 唐 唐彦谦 《岐王宅》诗:“云低 雍 畤祈年去,雨细 长扬 纵猎归。”
《漢語大詞典》:熛怒
(1).火盛貌。《诗·小雅·正月》“燎之方扬” 汉 郑玄 笺:“火田为燎,燎之方盛之时,炎炽熛怒,寧有能灭息之者!”隋书·礼仪志二:“夏迎 赤熛怒 者,火色熛怒,其灵炎至明盛也。”
(2).引申为热盛。 元 王恽 《苦热叹四十韵》:“今年六月中,荼毒逾往岁。金晶才始状,熛怒势此鋭。”
(3).风迅猛貌。文选·宋玉〈风赋〉:“飘忽淜滂,激颺熛怒。” 李善 注:“熛怒,如熛之声。” 清 吴伟业 《八风诗》之七:“ 飞廉 熛怒向人间, 徐福 求仙恨未还。”
(4). 赤熛怒 的省称。古谓五方帝之一,指南方赤帝,司夏。 金 王琢 《癸酉岁大热》诗:“手摇斗柄酌炎海,力逐 熛怒 乘离宫。” 清 唐孙华 《酷暑次日忽大风雨》诗:“直疑 招矩 战 熛怒 ,乾坤震动惊雷硠。”
《漢語大詞典》:火帝
(1).古代所谓五方天帝之一的 赤帝 ,掌南方,司火,司夏。 隋 李播《周天大象赋》:“粤若荧惑, 火帝 之精。” 宋 朱弁 《予以气海不能熟生暖冷用火攻之策灼艾二百壮吟呻得诗二十韵》:“ 火帝 恩光异,炎官绩用奇。” 明 唐顺之 《午日庭宴》诗:“南薰应律转朱旗, 火帝 乘离锦席披。”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六府非六天名说:“南方 赤帝 赤熛怒 ,火帝也。”
(2).相传远古时代五帝之一的 炎帝 。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云师 火帝 ,非无战阵之风; 尧 誓 汤 征,咸用干戈之道。” 吴兆宜 注引《三皇本纪》:“ 炎帝 神农氏 以火德王,故曰 炎帝 ,以火名官。” 南朝 梁 周兴嗣 《千字文》:“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漢語大詞典》:迎冬
(1).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冬与五方之北、五色之黑相配,故于立冬日,天子率百官出北郊祭 黑帝 ,迎接冬日到来。礼记·月令:“﹝孟冬之月﹞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 郑玄 注:“迎冬者,祭 黑帝 叶光纪 於北郊之兆也。”后汉书·祭祀志中:“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 黑帝 玄冥 ,车旗服饰皆黑。”
(2).犹入冬。 唐 李商隐 《陈后宫》诗:“侵夜鸞开镜,迎冬雉献裘。”
《漢語大詞典》:五衢
(1).通五方的大路。管子·臣乘马:“今君立扶臺,五衢之众皆作。” 唐 权德舆 《放歌行》:“双闕烟云遥靄靄,五衢车马乱纷纷。” 唐 崔峒 《送张芬东归》诗:“喧喧五衢上,鞍马自驱驰。”
(2).谓枝杈五出。山海经·中山经:“ 少室 之山,百草木成囷。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叶状如杨,其枝五衢。” 郭璞 注:“言树枝交错,相重五出,有象衢路也。” 南朝 梁 简文帝 《相宫寺碑》:“雪山忍辱之草,天宫陁树之花,四照芬吐,五衢异色。”
《漢語大詞典》:火位
五行中火行的方位。古以五行与五方相配,火为南方。 汉 王充 论衡·难岁:“夏气热,火也,火位在南方。” 隋 萧吉 五行大义卷二:“丙得金气,故金胎於火卿,生火位。”
《漢語大詞典》:黄灵(黄靈)
(1).指 黄帝 。文选·张衡〈思玄赋〉:“ 黄灵 詹而访命兮,摎天道其焉如。”旧注:“ 黄灵 , 黄帝 也。” 宋 范仲淹 《明堂赋》:“粤自苍牙开极, 黄灵 耀德。巢穴以革,栋宇以植。”
(2).五方中央神名,即地神名。汉书·郊祀志下:“中央帝 黄灵 。”后汉书·祭祀志中:“先立秋十八日,迎 黄灵 于中兆,祭 黄帝 后土 。” 李贤 注引《月令章句》:“去邑五里,因土数也。”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臣闻鹏霄上廓,琼都开 紫帝 之庭,鳖纪下奠,珍野闢 黄灵 之馆。”
《國語辭典》:水位  拼音:shuǐ wèi
江、河、湖泊、海洋、水库等水面的高度。
《漢語大詞典》:五民
(1).指褊急之民、狠刚之民、怠惰之民、费资之民、巧谀恶心之民。《商君书·垦令》:“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鬭,很刚之民不讼,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諛,恶心之民无变也。五民者不生於境内,则草必垦矣。”
(2).指谈说之士、处士、勇土、技艺之士、商贾之士。《商君书·算地》:“事谈説之士、则民游而轻其君;事处士,则民远而非其上;事勇士,则民竞而轻其禁;技艺之士用,则民剽而易徙;商贾之士佚且利,则民缘而议其上。故五民加于国用,则田荒而兵弱。”
(3).指士、农、商、工、贾。亦泛指五方之民。史记·货殖列传:“ 临菑 亦海 岱 之间一都会也……其中具五民。” 裴駰 集解引 服虔 曰:“士、农、商、工、贾也。”引 如淳 曰:“游子乐其俗不復归,故有五方之民。”宋书·符瑞志下:“四海既穆、五民乐业。”
(4).指士、农、工、商贾、兵。宋史·王禹偁传:“自 秦 以来,战士不服农业,是四民之外又生一民……佛法流入中国,度人修寺,歷代增加。不蚕而衣,不耕而食,是五民之外,又益一而为六矣。”
《漢語大詞典》:庚壬
西北方。庚、壬在五方中分别属西、北方。 宋 苏辙 《卜居赋》:“昔先君相 彭 眉 之间,为归全之宅,指其庚壬曰:‘此而兄弟之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