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五戒  拼音:wǔ jiè
1.佛教戒律之一。为佛教徒应持守的五项戒律。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长阿含经》卷二:「时彼女从佛受五戒已,舍本所习,秽垢消除,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2.在家人。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四出:「自家乃是弥陀寺中一个五戒便是。」
《漢語大詞典》:五善
(1).古代射礼的五项要求。《论语·八佾》“射不主皮” 何晏 集解引 汉 马融 曰:“射有五善焉:一曰和志,体和;二曰和容,有容仪;三曰主皮,能中质;四曰和颂,合雅颂;五曰兴儛,与舞同。” 唐 戎昱 《观卫尚书九日对中使射破的》诗:“出将三朝贵,弯弓五善齐。” 宋 范仲淹 《阳礼教让赋》:“揖让而升,非尚六钧之勇;进退可庶,不矜五善之功,此射之让也。”
(2).谓咨、询、度、诹、谋。左传·襄公四年:“臣闻之,访问於善为咨,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咨事为諏,咨难为谋。臣获五善,敢不重拜。” 杜预 注:“问善道,问亲戚之义,问礼宜,问政事,问患难。五善为咨、询、度、諏、谋。”
(3).五戒。《无量寿经》卷下:“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漢語大詞典》:五禁
(1).古中医指患气病、血病、骨病、肉病、筋病者,应分别禁食辛、咸、苦、甘、酸五类食物,谓之“五禁”。《素问·宣明五气篇》:“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
(2).即五戒。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若泛为俗侣,但略言其五禁:局提法众,遂广彰乎七篇。”详“ 五戒 ”。
《國語辭典》:五戒  拼音:wǔ jiè
1.佛教戒律之一。为佛教徒应持守的五项戒律。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长阿含经》卷二:「时彼女从佛受五戒已,舍本所习,秽垢消除,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2.在家人。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四出:「自家乃是弥陀寺中一个五戒便是。」
《國語辭典》:妄语(妄語)  拼音:wàng yǔ
随便乱说或指荒唐无稽的话。《南史。卷七○。循吏传。何远传》:「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一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汝年尚少,何得妄语?」也作「妄说」、「妄言」。
《漢語大詞典》:佛戒
佛教的戒律。有五戒、十戒、五百戒等。隋书·经籍志四:“ 魏 黄初 中,中国人始依佛戒,剃髮为僧。”
《國語辭典》:戒法  拼音:jiè fǎ
佛教用语。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如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在家五戒、八关斋戒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一》:「戒法,此即体,通出离之道。」
《漢語大詞典》:五恶(五惡)
中医谓五脏的五种禁忌。《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国语辞典》:小乘戒  拼音:xiǎo shèng jiè
小乘佛教的戒律。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及具足戒等。
《漢語大詞典》:近事男
即居士。指在家奉佛受五戒的男子。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鄔婆索迦, 唐 言近事男。旧曰伊蒲塞,又曰优波塞,又曰优婆塞,皆讹也。”
《漢語大詞典》:近事女
巴利文。指在家奉佛的受五戒的女子。近事,谓亲近三宝,奉事如来之意。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鄔婆斯迦, 唐 言近事女。旧曰优婆斯,又曰优婆夷,皆讹也。”
三归五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在家之男女初受三归,次受五戒,是名优婆塞优婆夷。
【佛学常见辞汇】
在家的男女,初受三归,次受五戒,便成为优婆塞或优婆夷。
三归五戒功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之异名。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即中阿含须达多经之少分。
五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制戒。(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不杀生戒,不杀生物也。二不偷盗戒,不取不与也。三不邪淫戒,不犯有看守者也。四不妄语戒,不为无实之言也。五不饮酒戒,不饮酒也。此五者在家之人所持,男子谓之优婆塞,女子谓之优婆夷。大毗婆娑论名为五学处。大庄严经名曰五大施。俱舍论名曰近事律仪。俱舍论十四曰:「受离五所应远离,安立第一近事律仪。何等名为五所应离?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欲邪行,四虚诳说,五饮诸酒。」【又】指持五戒之优婆塞而云五戒,如赵五戒,智举五戒等。仁王经上曰:「有千万亿五戒贤者。」
【佛学常见辞汇】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伤生命;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及毒品。
【佛学次第统编】
五戒者,戒为戒止不为,五戒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饮酒以其过在纵逸狂乱愚痴不明也。五戒之上四戒,皆与十善中同。但五戒仅粗能束身,不同十善,惟人能持五戒,不堕三途,是又善之最初步矣。
【三藏法数】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三藏法数】
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此五戒是在家之人所持,故名在家五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五戒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初为提谓等在家弟子受三皈已,即授五戒为优婆塞优婆夷。若在家弟子破此五戒,则非清净士女。犯五戒者,则破五分法身,一切佛法。何以故?五戒是一切大小乘尸罗根本。若犯五戒,则不得更受大小乘戒者。若能坚持,即是五大施。此五通名戒者。以防止为义。能防恶律仪无作之非。能止三业所起之恶。故通名防止。
【佛学常见辞汇】
佛昔为在家弟子受三皈依后,即授予五戒,使之成为优婆塞及优婆夷,如果在家弟子破了五戒,就不是清净的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