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137,分210页显示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下一页
词典
当事当事讫事两事敬事西事兴事联事事因平事方事内事事急事须济事
《國語辭典》:当事(當事) 拼音:dāng shì
临事。《国语。鲁语上》:「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
《漢語大詞典》:当事(當事)
(1).当作一回事;重视。 王汶石 《风雪之夜·春节前后》:“老弟!要把牲口当事点,坏一头牲口,怎么了啊?” 王汶石 《风雪之夜·春节前后》:“以后要把二婶的话当事一点,不要当作耳边风。”
(2).顶事,算数。如:小孩子的话不当事。
《漢語大詞典》:讫事(訖事)
完事;竣工。
《魏书·皇后传·宣武灵皇后胡氏》:“及改葬 文昭高后 ,太后不欲令 肃宗 主事,乃自为丧主,出至 终寧陵 ,亲奠遣事,还哭於 太极殿 ,至於讫事,皆自主焉。” 宋
陆游 :“然自兴役至讫事,不三閲月。” 清
孙灏 《汴城开渠浚壕纪事》诗:“ 汴 人额手拜且舞,遂告讫事书之碑。”
《骈字类编》:两事(两事)
诗序:狼跋,美周公也。周公摄政,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周大夫美其不失其圣也。疏:传言进退有难,须两事充之。明四国流言,为进有难,王不知为退有难。
又:设此旐矣,建彼旄矣。疏:言此旐彼旄者。凡两事者。一言彼,一言此。便文诗。宋史选举志见五种下。 韩愈从仕见一生下。
《國語辭典》:敬事 拼音:jìng shì
1.小心处事。《论语。学而》:「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2.恭敬侍候。《书经。立政》:「敬事上帝,立民长伯。」
《漢語大詞典》:兴事(興事)
(1).兴建政事。:“率作兴事,慎乃宪,钦哉。” 孔颖达 疏:“率领臣下为起政治之事。”
(2).指兴建土木之事。
《礼记·王制》:“司空执度度地……量地远近,兴事任力。” 郑玄 注:“事谓筑邑庐宿市也。”
《史记·河渠书》:“而 韩 闻 秦 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
(3).引起事端。 宋
苏轼 :“变故百出,皆由用兵。至於兴事首议之人,冥謫尤重。”
《漢語大詞典》:联事(聯事)
(1).联合处理事务。
《周礼·天官·小宰》:“以官府之六联,合邦治:一曰祭祀之联事,二曰宾客之联事,三曰丧荒之联事,四曰军旅之联事,五曰田役之联事,六曰歛弛之联事,凡小事皆有联。” 贾公彦 疏:“谓官府之中有六事皆联事通职。” 南朝 宋 颜延之 :“春官联事,苍灵奉涂。”
《南史·施文庆传》:“自 太建 以来,吏道疏简,百司弛纵, 文庆 尽其力用,无所纵捨,分官联事,莫不振惧。” 清
龚自珍 《尊史》:“何者善出?天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土所宜,姓所贵,国之祖宗之令,下逮吏胥之所守,皆有联事焉,皆非所专官。”
(2).同僚;同事。 南朝 梁
萧统 :“昔经联事,理当酸愴也。” 唐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序:“僕忝臺阁,早经联事,虽幸揖风彩,而不接殷勤。”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阴司判官》:“方有联事之幸,不敢不修謁。”
(3).相连记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紬三正以班歷,贯四时以联事。”
《國語辭典》:事因 拼音:shì yīn
事情的原委、因由。《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霍存独自一个走回寨上来报事因。」元。无名氏《冻苏秦》第四折:「小人一一说真情,元帅从头听事因。」
《漢語大詞典》:平事
(1).平常之事。 汉
王充 《论衡·商虫》:“虫食他草,平事不怪,食五穀叶,乃谓之灾。”
(2).两国间友好相遇之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及 宋 向戌 将平 晋 楚 , 声子 通使於 晋 ” 晋 杜预 注:“为国通平事。”
(3).指评议事情。 清
魏禧 《卖酒者传》:“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
《漢語大詞典》:方事
指方药医术之事。:“ 意 所以知 庆 者, 意 少时好诸方事,臣 意 试其方,皆多验,精良。” 晋
葛洪 《神仙传·李少君》:“ 少君 乃病困,帝往视之,并使人受其方事,未竟而卒。”
《國語辭典》:内事(內事) 拼音:nèi shì
1.国内的事。《谷梁传。庄公十一年》:「公败宋师于鄑。内事不言战,举其大者,其日,成败之也。」
2.宫内的事。《周礼。春官。世妇》:「凡内事有达于外官者,世妇掌之。」
3.家庭内的事。《红楼梦》第一四回:「如今请了西府里琏二奶奶管理内事。」
4.祭祀宗亲内神的事。《礼记。曲礼下》:「践阼临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5.秘事。《管子。大匡》:「夫国之乱也,智人不得作内事。」
《国语辞典》:事急 拼音:shì jí
事情紧急、危急。《三国演义》第二回:「董重知事急,自刎于后堂。」《醒世恒言。卷二二。张淑儿巧智脱杨生》:「元礼顾不得别人,事急计生,耸身跳出后窗。」
《國語辭典》:济事(濟事) 拼音:jì shì
有益于事。指能成事。《左传。成公六年》:「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儒林外史》第三二回:「几十两银子不济事。我竟给你一百两银子,你拿过去教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