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26,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晰理
叙致
辨事
迂论
照理
盲瞽
冥烦
昧理
昏人
辨智
谙事
合事
几宜
睹事
绝理
《漢語大詞典》:晰理
分辨事理。 清 方宗诚 《〈古文简要〉序》:“文之事本一,而其用三:曰晰理,曰纪事,曰抒情。”
《漢語大詞典》:叙致
亦作“叙致”。 叙述事理。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夷甫 时总角,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理, 涛 甚奇之。”
《漢語大詞典》:辨事
辩论事理。辨,通“ 辩 ”。孔丛子·公孙龙:“﹝ 平原君 ﹞明日谓 公孙龙 曰:‘公无復与 孔子高 辨事也。其人理胜於辞,公辞胜於理;辞胜於理,终必受絀。’”
《国语辞典》:迂论(迂论)  拼音:yū lùn
迂阔不切事理的言论。如:「书生问政,以务实为上,切勿空言迂论。」
《國語辭典》:照理  拼音:zhào lǐ
1.按照情理。如:「照理说来,他考上第一志愿是没有问题的。」《红楼梦》第九一回:「黛玉道:『他和你好不好,我却不知,我也不过是照理而论。』」
2.照顾料理。《红楼梦》第一八回:「于是贾母等暂且自便,园中悉赖凤姐照理。」《歧路灯》第一四回::「昔年在此读书,多蒙伯母照理,今日应当磕头禀谢。」
《漢語大詞典》:盲瞽
(1).看不见。比喻无知或不明事理。 汉 王充 论衡·谢短:“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如不见怪,小弟也有一句盲瞽之言。” 章炳麟 《文学说例》:“而訐诞自壮者,反以破碎讥往儒,六百年中,人尽盲瞽,哀哉!”
(2).盲人。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以一物不知者为谨慤,以全无心肝者为善良,此等见地,深入人心,遂使举国皆盲瞽之态,尽人皆妾之容。”
《漢語大詞典》:冥烦(冥煩)
(1).犹冥顽,不明事理。礼记·哀公问:“公曰:‘寡人憃愚冥烦,子志之心也。’” 郑玄 注:“言不能明理此事。”
(2).谓无限烦恼。 宋 范仲淹 《谢赐凤茶表》:“濯五神之精爽,祛百疾之冥烦。” 宋 欧阳修 《和子履游泗上雍家园》诗:“高篇絶景两不及,久之想像空冥烦。”
《国语辞典》:昧理  拼音:mèi lǐ
不明事理。
《漢語大詞典》:昏人
未觉悟的人;不明事理的人。 龚尔位 《己酉九日麓山待钝庵》诗:“昏人累尘想,服食不长生。” 鲁迅 《集外集拾遗·〈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后记》:“倘使他非常孱弱,总是反而被打,那就只是一个可笑的疯子或昏人了,人们警戒之心全失,于是倒爱看起来。”
分類:觉悟事理
《漢語大詞典》:辨智
明辨事理,有才智。 汉 刘向 说苑·权谋:“ 郑桓公 将欲袭 鄶 ,先问 鄶 之辨智果敢之士,书其姓名。” 宋 李攸 宋朝事实·削平僭伪:“ 昌言 为人辨智,于上前指画破贼之策,上悦之,恩遇甚厚。”
《國語辭典》:谙事(諳事)  拼音:ān shì
熟悉、明白事理。《晋书。卷三○。刑法志》:「故谙事识体者,善权轻重,不以小害大,不以近妨远。」《红楼梦》第二四回:「这红玉虽然是个不谙事的丫头,却因他原有三分容貌,心内著实妄想痴心的向上攀高,每每的要在宝玉面前显弄显弄。」
《漢語大詞典》:合事
符合事理。《四游记·猪八戒思淫被难》:“ 八戒 慾心未遂,只管埋怨説:‘师父不合事,就不顺从,也初时依他,拐些茶饭吃了,落得一阵好睡。’”
《漢語大詞典》:几宜(幾宜)
犹机宜,事理。 宋 范成大 《夜发昆山》诗:“但吟今不乐,岂计几宜休?” 明 王廷相 《〈石龙集〉序》:“严君子小人之辩,契恤民弭乱之术,无不中其几宜而准其剂量。”
分類:机宜事理
《漢語大詞典》:睹事
懂事,明晓事理。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硬打捱强为眷姻,不覩事强谐 秦 晋 。” 王季思 校注:“不覩事,不晓事意。”
《漢語大詞典》:绝理
弃绝事理。管子·禁藏:“骄傲侈泰,离度絶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史记·吕太后本纪:“为王而饿死兮谁者怜之! 吕氏 絶理兮託天报仇。”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相胜:“长幼无礼,大小相虏,并为寇贼,横恣絶理。”东观汉记·冯衍传:“然而诸将掳掠,逆伦絶理,杀人父子,妻人妇女。”
分類:弃绝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