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26,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民烦
蒙闇
心盲
愚孝
酌理
逆从
顽聋
揣微
聪明人
固蔽
闇短
辩道
次事
羊歧
合机
《漢語大詞典》:民烦(民煩)
冥顽。指昏乱、不明事理的人。民,通“ 冥 ”。国语·楚语上:“故 尧 有 丹朱 , 舜 有 商均 , 啟 有 五观 , 汤 有 太甲 , 文王 有 管 蔡 。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姦子。夫岂不欲其善,不能故也。若民烦可教训,蛮、夷、戎、狄,其不宾也久矣,中国所不能用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国语下:“民读为泯,泯、烦皆乱也。昬乱之人,故不可教训。”
《漢語大詞典》:蒙闇
幼稚不明事理。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庶凭先祖先父有德之臣,左右小子,用保乂皇家,俾朕蒙闇,垂拱而治。”
分類:幼稚事理
《国语辞典》:心盲  拼音:xīn máng
形容不明事理。如:「心盲的人,常会做出不理性的事。」
分类:事理
《国语辞典》:愚孝  拼音:yú xiào
昧于事理的孝行,如割股医亲之类。
《漢語大詞典》:酌理
斟酌事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分類:斟酌事理
《漢語大詞典》:逆从(逆從)
犹逆顺。指违背事理与顺应事理。南齐书·萧遥光传:“逆从之数,晈然有徵,干纪乱常,刑兹罔赦。”
《漢語大詞典》:顽聋(頑聾)
丧失听觉。比喻暗于事理。 唐 孟郊 《秋怀》诗之十:“习乐莫习声,习声多顽聋。”
《漢語大詞典》:揣微
揣度隐微的事理。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文信侯 、 李斯 ,天下所谓贤也。为国计,揣微射隐,所谓无过策也。”
《国语辞典》:聪明人(聪明人)  拼音:cōng míng rén
资质灵敏、通晓事理的人。《大宋宣和遗事。亨集》:「你是个聪明人,何为因一匪人,将功名富贵废了?」《红楼梦》第六七回:「怎么柳相公那样一个年轻的聪明人,一时糊涂就跟著道士去了呢!」
《漢語大詞典》:固蔽
谓蔽塞不聪,不谙事理。 明 王廷相 慎言·五行:“儒者袭其故智而不察,非昏罔则固蔽,乌足以识道!” 清 黄遵宪 《与任公书》:“若 中国 旧习,病在尊大,病在固蔽,非病在不能保守也。”
《漢語大詞典》:闇短
谓不明事理,见识浅陋。晋书·闵王承传:“吾以闇短,託宗皇属。”宋书·礼志四:“夫不迎而送,送而后辞,闇短之情,实用未达。”《魏书·术艺传·江式》:“暨臣闇短,识学庸薄,渐渍家风,有忝无显。”
《漢語大詞典》:辩道(辯道)
(1).阐明事理。 隋 王通 中说·事君:“ 房玄龄 问史,子曰:‘古之史也辩道,今之史也耀文。’” 阮逸 注:“辩道,约理明变。”
(2).巧伪之道。 明 叶子奇 草木子·原道:“‘人之为道而远人。’ 子思 言此之时,佛氏之教未入中国,已虑其絶人伦、去人事,始谓之辩道矣;其虑可不谓远已乎?”
《漢語大詞典》:次事
(1).指由卿、大夫等执行的次要之事。周礼·秋官·象胥:“凡作事,王之大事,诸侯;次事,卿;次事,大夫;次事,上士;下事,庶子。” 郑玄 注:“作,使也。 郑司农 云:‘次事,卿。使卿执其次事也。’” 孙诒让 正义:“此通论诸侯以下所共王事之差等……谓自大事至下事有此五等,各依其爵次尊卑使之。”
(2).排比事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故议者宜言;説者説语;传者转师;注者主解;赞者明意;评者平理;序者次事;引者胤辞。”
《漢語大詞典》:羊歧
羊入歧途。比喻事理不易掌握而容易失误。 唐 陆龟蒙 《幽居赋》:“豹管闲窥,羊歧忘返。”参见“ 歧路亡羊 ”。
《國語辭典》:歧路亡羊  拼音:qí lù wáng yáng
杨子的邻居走失了一只羊,因大路上有许多岔路,岔路中又有岔路,纵使多人搜寻,亦无法找回。典出《列子。说符》。比喻事理本同末异,繁杂多变,易使求道者误入迷途,以致一事无成。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三。中庸第二十五章一》:「而诸儒之言,故为纷纠,徒俾歧路亡羊。总以此等区处,一字不审,则入迷津。」也作「多歧亡羊」。
《國語辭典》:合机(合機)  拼音:hé jī
投机、融洽。《警世通言。卷二三。乐小舍拚生觅偶》:「乐和见说得合机,便道:『不瞒老翁,小子心上正有一熟人,未知缘法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