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论交(論交)
(1).争论与交谈。 唐 李颀 《行路难》诗:“秋风落叶闭重门,昨日论交竟谁是。”
(2).结交;交朋友。 唐 高适 《送前卫县李寀少府》诗:“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宋 陈师道 《赠鲁直》诗:“相逢不用蚤,论交宜晚岁。” 清 龚自珍 《哭郑八丈》诗:“论交三世久,问字两儿趋。” 张昭汉 《癸丑暮秋偕璧子漫游长江歌以纪事》:“古人论交恩义重,徙倚琴臺有餘痛。”
《漢語大詞典》:两行(兩行)
(1). 庄子 谓不执着于是非的争论而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为“两行”。庄子·齐物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郭象 注:“任天下之是非。”
(2).两者一起通行、流行。毛诗·周南关雎诂训传 唐 陆德明 题注:“故训旧本多作故,今或作詁……案:詁、故皆是古义,所以两行。”
(3).两者一起施行、实行。新唐书·吕諲传:“始在 河西 ,悉知诸将能否,及为尹,奏取材者数十人总牙兵,故威惠两行。”
《国语辞典》:计较(计较)  拼音:jì jiào
1.计算、比较。如:「斤斤计较」。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计较锱铢,责多还少。」
2.较量、争论。《三国演义》第七一回:「我与你都一般为主公出力,何必计较?」《金瓶梅》第七回:「你老人家忒多心,那里这等计较!」
3.计划、商量。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你说的是。你请将众人来计较。」《西游记》第三十八回:「师父,有一桩事儿,和你计较计较。」
4.礼节、禁忌。《西游记》第一三回:「你们出家人,偏有许多计较,吃饭便也念诵念诵。」
《漢語大詞典》:折角
(1). 汉元帝 时,少府 五鹿充宗 治 梁丘 ,以贵幸善辩,诸儒莫敢与抗论。人有荐 朱云 者, 云 入,昂首论难,驳得 充宗 无言以对。诸儒为之语曰:“ 五鹿 岳岳, 朱云 折其角。”事见汉书·朱云传。后以“折角”喻指雄辩。 宋 周邦彦 《汴都赋》:“虽有注河之辩,折角之口,终日危坐,抵掌而谭,犹不能既其万一。” 清 黄景仁 《送容甫归里》诗:“此日众中推折角,他年殿上待重茵。”
(2).指在争论中被人驳倒。旧五代史·周书·冯道传:“復有 梁 朝宰臣 李琪 ,每以文章自擅,曾进《贺平中山王都表》云:‘復 真定 之逆城。’ 道 让 琪 曰:‘昨来收復 定州 ,非 真定 也。’ 琪 昧於地理,顿至折角。”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外交》:“看诸卿闻命即行,絶无繫恋,似此皇华之选,必无折角之虞。”
(3).谓折迭其边角。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升庵集》:“余尝爱 赵子昂 《书跋》云:‘聚书藏书,良非易事。善观书者……勿捲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特指折迭头巾之角。 清 沈育 《郭有道墓》诗:“士林争折角,仙侣羡同舟。”参见“ 折角巾 ”。
《漢語大詞典》:折角巾
即林宗巾。 东汉 郭太 ,字 林宗 。名重一时。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迭。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见《后汉书·郭太传》。 宋 张耒 《赠赵景平》诗之一:“定知 鲁国 衣冠异,尽戴 林宗 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周书·武帝纪下:“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水浒传》第九八回:“忽见一秀士,头戴折角巾,引一个緑袍少年将军来,教 琼英 飞石子打击。”亦省作“ 折巾 ”。 清 侯方域 《九日登高》诗:“荒径遥开丛菊泪,折巾欹落短毛霜。”
分類:名重一时
《國語辭典》:争讼(爭訟)  拼音:zhēng sòng
因争执而相互控告。《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小人争讼,只要争小人的妻,不曾要别人的妻。」也作「诤讼」。
《國語辭典》:交锋(交鋒)  拼音:jiāo fēng
刀锋相接。指打仗、作战。《三国演义》第二回:「交锋之际,张宝作法,风雷大作。」《西游记》第五五回:「交锋三五个回合,不知是甚兵器。」也作「交兵」。
《國語辭典》:辨论(辨論)  拼音:biàn lùn
针对同一问题,不同意见者当面以言辞相互论争。《老残游记》第一一回:「却说申子平正与黄龙子辨论,忽听背后有人喊道:『申先生,你错了。』」
《國語辭典》:抗论(抗論)  拼音:kàng lùn
1.直言而不阿谀。《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赵壹传》:「下则抗论当世,消弭时灾。」
2.以言论相对抗。《晋书。卷八二。孙盛传》:「于时殷浩擅名一时,与抗论者,惟盛而已。」
《國語辭典》:抗议(抗議)  拼音:kàng yì
1.对他方的意见或措施作反对的表示。《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群僚无敢言,植独抗议不同。」
2.持论正直。《后汉书。卷四三。何敞传。论曰》:「乐、何之徒抗议柱下,故能挟幼主之断,剿奸回之偪。」
《國語辭典》:交争(交爭)  拼音:jiāo zhēng
1.相互争论。《韩非子。八说》:「交争逆令,谓之刚材。」《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端木赐》:「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
2.相互争战。《史记。卷七○。张仪列传》:「凡天下彊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交争,其势不两立。」
3.以直言互相谏诤。《吕氏春秋。不苟论。贵当》:「主有失,皆交争證谏。」《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列传。韩非》:「得旷日弥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交争而不罪。」
4.争执、纷争。《资治通鉴。卷一一九。宋纪一。武帝永初三年》:「姚兴死,诸子交争,故裕乘舋伐之。」
5.交集。汉。张衡〈东京赋〉:「客既醉于大道,饱于文义,劝德畏戒,喜惧交争,罔然若酲,朝罢夕倦。」
《國語辭典》:党论(黨論)  拼音:dǎng lùn
1.正直的言论。也作「谠论」。
2.一党的言论。宋。陆游跋兼山先生易说〉:「君彦明独谓,立之自党论起,即与程先生绝。」
《國語辭典》:辩论(辯論)  拼音:biàn lùn
辩驳议论,争论是非。《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传》:「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馀,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老残游记》第八回:「东造便将看老残身上著的仍是棉衣,故赠以狐裘,并彼此辩论的话述了一遍。」
《國語辭典》:论理(論理)  拼音:lùn lǐ
1.论说道理,逻辑学上指依合理的原理或法则辩證正误的方法。《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谏说论理之臣闻于侧,则流漫之志诎矣。」
2.照道理说。《红楼梦》第二九回:「论理,我比不得别人,应该里头伺候。」《儒林外史》第九回:「论理,我弟兄既仰慕他,就该先到他家相见订交。」
《漢語大詞典》:疑议(疑議)
有疑问而难以决定的争论。后汉书·张纯传:“ 建武 初,旧章多闕,每有疑议,輒以访 纯 ,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多所正定。”三国志·蜀志·许慈传:“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 宋 叶适 《陈漫翁祭器述》:“有急政疑议,密赞显辩,赴之若饥渴。”
《國語辭典》:理论(理論)  拼音:lǐ lùn
1.由实践中归纳或由观念推演而得到的有系统、有组织的说理或论点。
2.论事物之理,对实际或实践而言。《北史。卷四四。列传。崔亮》:「光韶博学强辩,尤好理论。」唐。郑谷〈故少师从翁隐岩别墅乱后榛芜感旧怆怀遂有追纪〉诗:「理论知清越,生徒得李频。」
3.据理争论,讲理。《醒世恒言。卷三四。一文钱小隙造奇冤》:「若先嚷破了,反被他做了准备。不如竟到官司,与他理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心中不觉暗暗动怒;只不便同他理论。」
4.理会、注意。明。汤显祖《紫钗记》第五三出:「如今卢府著忙,不暇理论到此事。」《英烈传》第三一回:「那周颠日日也在帐中闲耍,太祖也不十分理论。」
5.道理、理由。元。曾瑞《留鞋记》第三折:「你既是个女子,怎生不守闺门之训,这绣鞋儿却揣在郭华怀中,有何理论,从实招来。」
《漢語大詞典》:争辨
争论辩驳。 宋 叶适 《徐德操墓志铭》:“在 邵武 ,危与守争辨,数轧其不义,几得罪。”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 赵昇 也不争辨。”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棘闱志异》:“僕大惊,争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