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立可白  拼音:lì kě bái
一种供涂抹修改书写错误的白色液状物。如:「书写前要考虑周详,最好少用立可白。」也称为「修正液」。
《国语辞典》:投影片  拼音:tóu yǐng piàn
一种透明片。上可书写或影印字体、图像等,放置在投影机上,可将其上的字体、图像投射到预置的银幕或界面上。如:「老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和景色。」
《国语辞典》:签字笔(签字笔)  拼音:qiān zì bǐ
一种笔管内装墨水,笔头不是金属,可供签字或书写的文具。
《國語辭典》:古文经(古文經)  拼音:gǔ wén jīng
先秦古文所写就的经籍,不同于用汉隶书写的今文经。如《古文尚书》。
《漢語大詞典》:古文经学(古文經學)
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的一个流派。 西汉 朝廷重视今文经籍,设立学官传授,而在 孔 壁和民间发现的古文经籍长期仅由民间传授。 王莽 为改制需要,重视《周官》,才列入学官, 东汉 初又被取消。 章帝 时,治古文经的 贾逵 受重视,古文经籍也随之风行,古文经学地位始提高。其后 马融 、 服虔 、 郑玄 等在讲解经义、训诂文字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古文经学兴盛,成为 魏 、 晋 、六朝、 隋 、 唐 研究经学的主流。现存《十三经》多采用古文经学的说法。它的主要特点是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诂简明,不凭空臆说,反对谶纬,迷信成分少。 清 代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很有成就。
《漢語大詞典》:古文字学
又称“古学”。后世称为小学
研究古代文字的产生、发展、演变等规律及其释义诠注的一门科学
对于古代书写方式(包括碑铭文)的研究;对古代作品的辨认和鉴定(如根据其词源或时期)
《漢語大詞典》:觚简(觚簡)
(1).古代书写用的木简。借指书籍。 明 张居正 《赠霁翁尊师吴老先生督学山东序》:“彼所閲者,不越篇章觚简之间。”
(2).引申为刻印书籍。 清 恽敬 《赠光禄大夫陈公神道碑铭》:“惟公和正,所蓄有餘,一身觚简,奕世簪裾。凡百君子,视此刻书,各敬尔仪,毋怠毋渝。”
《漢語大詞典》:觚木
古代书写用的木简。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觚者,稜也,学书之牘,或以记事,削木为之。其形或六面,或八面,面面皆可书,以有稜角,遂谓之觚。今或呼小儿学书简为觚木。”
分類:书写木简
《漢語大詞典》:蹲锋(蹲鋒)
毛笔书写的一种笔势。凡作趯笔时,用力一顿,随将笔锋上挑,称为蹲锋。 明 张绅 法书通释·八法:“侧者,点也。而谓之侧者,侧下笔使笔锋右顾,审其势而侧之,故名。若止言点,则不明顾右,无蹲锋向背之势矣。” 明 张绅 法书通释·八法:“趯者,挑也。而谓之趯者,其法借势於努,蹲锋得势而出,期於倒收。”
《國語辭典》:断编残简(斷編殘簡)  拼音:duàn biān cán jiǎn
编,串连简片的绳子。简,古代供书写用的狭长形竹、木片。断编残简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文章。《宋史。卷三一九。欧阳脩传》:「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也作「断简残编」、「残编断简」、「残章断简」。
《國語辭典》:诽谤之木(誹謗之木)  拼音:fěi bàng zhī mù
相传尧时立木牌于桥边,供人书写谏言。后世因于宫外立木,任人书写政治得失,称为「诽谤之木」。《淮南子。主术》:「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
《國語辭典》:飞书走檄(飛書走檄)  拼音:fēi shū zǒu xí
形容书写文件快速。唐。李白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诗:「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唐。崔祐甫 穆氏四子讲艺记:「刻石铭座者取崔蔡,论都及政者宗班长,飞书走檄者徵陈琳。」也作「飞书驰檄」。
《国语辞典》:奋笔疾书(奋笔疾书)  拼音:fèn bǐ jí shū
提起笔快速书写。如:「一拿到试卷,我便奋笔疾书,相信会有好成绩。」
《漢語大詞典》:樊槻
木名。秦皮的异名。相传其皮渍水后,和墨书写,可保持墨色长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秦皮[集解]引 陶弘景 曰:“俗云是樊槻皮,而水渍以和墨书,色不脱,微青。”一说即槻木。参见“ 槻 ”。
《漢語大詞典》:黄纸札(黄紙札)
用黄纸书写封授官爵的文书。南史·张兴世传:“ 明帝 即位,四方反叛,进 兴世 龙驤将军,领水军拒南贼……是役也,皆先战授位,檄板不供,由是有黄纸札。”亦省称“ 黄札 ”。陈书·徐陵传:“府库空虚,赏赐悬乏,白银难得,黄札易营。权以官阶代於钱绢。”
《漢語大詞典》:黄麻紫泥
皇帝的文告,用黄麻纸书写,用紫泥封缄,故称。 明 邵璨 《香囊记·褒封》:“圣明朝褒功尚贤,黄麻紫泥丹凤传,仙槎使节来九天。”亦称“ 黄麻紫书 ”。 清 钱谦益 《福建道监察御史赠通议大夫太仆寺卿谥忠毅李公墓志铭》:“黄麻紫书,照耀夜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