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有光纸(有光紙)  拼音:yǒu guāng zhǐ
一种一面光一面毛,质脆薄易破的纸。以亚硫酸、木桨及其他原料配合而成,多由瑞典、挪威、日、德等国输入,我国亦能仿造。也称为「油光纸」、「洋毛太」。
《漢語大詞典》:颖法(穎法)
指毛笔字的书写体。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五:“ 倭辰餘国 或横书,或左书,或结绳,或鍥木,唯 高丽 摹写颖法取正中华。”
《漢語大詞典》:竹椠(竹槧)
供书写用的竹片。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 金门 献纳,纵麟笔於苔牋; 石馆 论思,覈龟章於竹槧。”
分類:书写
《国语辞典》:正字法  拼音:zhèng zì fǎ
文字书写的标准。包括文字写法、标点使用等规则。如:「想写好汉字,就要先清楚正字法。」
《漢語大詞典》:朱笺纸(硃箋紙)
朱色的笺纸。多用以书写吉庆对联。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中间悬着一轴百子图的画;两边贴着硃笺纸的对联。”亦省作“ 硃笺 ”。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春联》:“春联者,即桃符也……或用硃笺,或用红纸,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漢語大詞典》:揸笔(揸筆)
大毛笔。笔杆粗短,书写时以五指抓住,故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他又拿了揸笔,蹲到画上,着了颜色。”
《漢語大詞典》:中书格(中書格)
明 代有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等事。其书体一般端正而流于刻板,人谓之中书格。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今国家誥敕及宫殿匾额,皆用笔法极端楷者书之,谓之中书格,但取其庄严典重耳,其实俗恶不可耐也。”
《國語辭典》:文心雕龙(文心雕龍)  拼音:wén xīn diāo lóng
书名。南朝梁刘协撰,十卷,五十篇。分论文章之体制及文学源流、原理、批评方法等。隋唐以来,为词章家所宗,对中国历代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影响深远。
《漢語大詞典》:乌贼契(烏賊契)
旧时相传行诈之人用墨鱼腹囊中黑液书写的文契。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人事上:“乌贼契, 江 东人取乌贼墨书契以紿人财物。书迹如淡墨,逾年自消,唯空纸耳。”参见“ 乌鰂墨 ”。参阅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下·乌贼》
《漢語大詞典》:握素披黄
犹言握铅抱椠。素,白绢,古代用以书写。黄,雌黄,古代用以校点书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
《漢語大詞典》:握铅抱椠(握鉛抱槧)
语本西京杂记卷三:“ 扬子云 好事,常怀铅提槧,从诸计吏,访殊方絶域四方之语。”铅,铅粉;椠,木简。皆书写用具。后遂以“握铅抱槧”为勤于写作、校勘的典故。 清 冯桂芬 《苏州试院记》:“ 同治 初元……勘定 苏州 ,復次第削平 常 、 镇 、 湖 、 嘉 诸郡县,千里敉安,握铅抱槧之士散之四方者,至是咸归里。”亦省作“ 握槧 ”、“ 握铅 ”。 清 曾国藩 《孙芝房侍讲〈刍论〉序》:“以世之多故,握槧之不可以苟,未及事事,而齿髮固已衰矣。”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它日残喘稍苏,校刻先人遗书毕,当再鼓握铅之气。”
《漢語大詞典》:徐偃笔(徐偃筆)
指毫锋柔韧便于书写的毛笔。相传 徐偃王 有筋而无骨,故以为喻。 宋 苏轼 《东坡题跋五·书鲁直所藏徐偃笔》:“ 鲁直 出众工笔,使僕歷试之,笔锋如著盐曲蟮,詰曲纸上。 鲁直 云:‘此徐偃笔也。’有筋无骨,真可谓名不虚得。”参见“ 徐偃王 ”。
《國語辭典》:徐偃王  拼音:xú yǎn wáng
人名。生卒年不详。周穆王时徐国之子爵诸侯,以仁义治国,因得朱弓矢,以为天瑞,遂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从之者三十六国,穆王令楚伐之,偃王爱民不战,遂为楚败。
《國語辭典》:信笔涂鸦(信筆塗鴉)  拼音:xìn bǐ tú yā
随手胡乱书写或作画。比喻笔法拙劣。常用作自谦之词。清。李渔《意中缘。第八出。先订》:「僻处蛮方,无师讲究,不过信笔涂鸦,怎经得大方品骘?」
《国语辞典》:名动金瓯(名动金瓯)  拼音:míng dòng jīn ōu
唐玄宗任命宰相,先书写姓名用金瓯罩起。典出《新唐书。卷一○九。雀义玄传》。后用以形容名声很大,是国家选用的栋梁之材。宋。辛弃疾〈水调歌头。上古八千岁〉词:「快上星辰去,名姓动金瓯。」也作「名覆金瓯」、「金瓯藏名」。
《国语辞典》:蒲牒写书(蒲牒写书)  拼音:pú dié xiě shū
牒,简札。蒲牒写书指汉朝路温舒以蒲草结成牒用来抄书写字的故事。典出《汉书。卷五一。路温舒传》。后比喻人刻苦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