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贵邦(貴邦)
(1).用于敬称他人的乡里。 晋 孙楚 《答弘农故吏民诗》:“每歷贵邦,仰瞻泰华,追慕先轨,感想哀嗟。”
(2).用于敬称他国。 清 朱之瑜 《安南供役纪事》:“因 中国 折柱缺维,天倾日丧,不甘薙髮从虏,逃避贵邦。”镜花缘第十一回:“ 吴之祥 躬身道:‘原来贵邦天朝!’” 黄兴 《复宫崎寅藏函》:“且此次对於贵邦诸多疑惑,表面上似无所可否,而黄祸之论,政客、学者中已成为流行名词。”
《漢語大詞典》:里递(里遞)
古代乡里的执役者。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编审·总论》:“丁银大有轻重,故届期审丁不可不慎。除新成之丁例令户长举报入册;逃亡老絶,许里递公举,以定开除。”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编审·总论》:“乡绅供丁多至数十名,青衿亦有十数丁者,每有差徭,里递不敢派及。”
分類:乡里执役
《漢語大詞典》:里摊(里攤)
谓向乡里摊派税捐。《清文献通考·市籴》:“﹝ 康熙 ﹞十四年,禁里摊之弊。户部议 湖广道 御史 郝浴 奏言:招买军需,名为市易,实係里摊。比及发价,或贪官层扣,或蠹吏互侵,未必尽得实价。嗣后军需粮料,如小民情愿抵纳正赋者,即行给与印票。儻有里摊情弊,该督抚据实指名题参,严行处分。应如所请从之。”
《漢語大詞典》:轵深井里(軹深井里)
古地名。 战国 刺客 聂政 的乡里。在今 河南省 济源县 。战国策·韩策二:“ 齐 人或言 軹 深井里 聂政 ,勇敢士也,避仇,隐於屠者之间。” 鲍彪 注:“ 軹 之里名 深井 。”史记·刺客列传:“ 聂政 者, 軹 深井里 人也。” 司马贞 索隐引《地理志》:“ 河内 有 軹县 。 深井 , 軹县 之里名也。”亦省称“ 軹深井 ”。 清 龚自珍 《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之五:“既窥 豫让桥 ,復瞰 軹 深井 。”
《國語辭典》:土豪劣绅(土豪劣紳)  拼音:tǔ háo liè shēn
地方上的豪强与卑污的人。泛指横行乡里、仗势欺人的恶势力。如:「土豪劣绅常仗恃自己的势力,在地方上横行霸道,为非作歹。」
《國語辭典》:衣锦还乡(衣錦還鄉)  拼音:yì jǐn huán xiāng
身穿锦绣的衣服返回故乡。形容人功成名就后荣归故乡。《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那厅上坐的,却是李长者赘婿刘知远,受了北京留守,衣锦还乡也。」《儒林外史》第五○回:「儒生落魄,变成衣锦还乡。」也作「衣锦故乡」、「衣锦过乡」、「衣锦荣归」。
《国语辞典》:乡曲之誉(乡曲之誉)  拼音:xiāng qū zhī yù
乡里的赞誉。《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少负不羁之行,长无乡曲之誉。」《晋书。卷八五。诸葛长民传》:「有文武干用,然不持行检,无乡曲之誉。」
分类:乡里赞誉
《漢語大詞典》:乡厉(鄉厲)
旧指乡里中无亲族等祭祀的鬼。 明 沈榜 《宛署杂记·土工》:“我朝监古定制,委曲周悉,﹝掖庭采女﹞非有名称,不得赐墓,示有等也……顾掩之亦必有道,而不特比於泰厉、乡厉之末,夫岂真狗马者伦与?”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祭法司命厉:“祭厉之礼至 明 而备:於京师则祭泰厉(帝王之厉),於王国则祭国厉(诸侯之厉),於各府州县则祭郡邑厉(大夫之厉,亦称“ 族厉 ”),於里社则祭乡厉。并各颁有祭文,於每年三月清明、十月朔日行之。”
《漢語大詞典》:乡霸(鄉霸)
横行乡里的恶霸。《石点头·王本立天涯求父》:“其间有那奸猾乡霸,自己经催年份,逞兇肆恶,追逼各甲,依限输纳。”
《漢語大詞典》:乡举里选(鄉舉里選)
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从乡里中考察推荐。《后汉书·章帝纪》:“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变而乡举里选,谬采虚声,则得人爵,弃天爵,党同伐异,弊愈益滋,更出资格糊名之下。”
《漢語大詞典》:乡壮(鄉壯)
乡里的壮丁。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保甲·总论》:“若倣井田出甲卒之遗法,以遴选乡壮而训练之,使之义勇而乐战,夫非寓兵于农之意乎!”
分類:乡里壮丁
《國語辭典》:下里巴人  拼音:xià lǐ bā rén
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通俗歌曲。《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后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多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歧路灯》第一○回:「谭、娄纯正儒者,那得意于下里巴人。」也作「巴人调」、「巴人下里」、「东野巴人」。
《国语辞典》:鹿车共挽(鹿车共挽)  拼音:lù jū gòng wǎn
汉人鲍宣妻少君弃富从贫,与夫共挽鹿车回乡里的故事。典出《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鲍宣妻传》。后比喻夫妇两人能不畏艰难,同甘共苦。如:「他们俩生活虽过得清苦,但鹿车共挽,亦拥有不少值得回忆的岁月。」
《国语辞典》:桑梓之邦  拼音:sāng zǐ zhī bāng
古人常种植桑、梓于乡里,以留子孙,故泛称故乡、乡里为「桑梓之邦」。《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须用瞿塘中峡水;瞿塘在蜀,……子瞻桑梓之邦,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国语辞典》:乡党尚齿(乡党尚齿)  拼音:xiāng dǎng shàng chǐ
语本《孟子。公孙丑下》:「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指在乡里中以年龄高的人为尊。《庄子。天道》:「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