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渴马(渴馬)
谓驯马时控制其饮水,使之习惯忍渴。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造父 为 齐王 駙驾,渴马服成,效驾圃中,渴马见圃池,去车走池,驾败。” 王先慎 集解引旧注:“令马忍渴百日,服习之,故成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简公 以 齐 民为渴马,不以恩加民,而 田成恆 以仁厚为圃池也。”
《國語辭典》:熏陶  拼音:xūn táo
被一种思想、品行、习惯等所濡染而渐趋同化。如:「受到王老师长期的熏陶,使她变得热爱书法、国画了。」
《漢語大詞典》:午茶
(1).午饭后的茶水。 唐 白居易 《府西池北新葺水斋偶题十六韵》:“午茶能散睡,卯酒善销愁。”
(2).指 欧美 人习惯在傍晚时吃的茶点。 叶君健 《小仆人》:“这件事发生在 苏理安夫人 吃午茶的时候。”
《國語辭典》:沿习(沿習)  拼音:yán xí
依循向来的习惯。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士大夫家祭多不同,盖五方风俗沿习,与其家法所从来各异。」
《漢語大詞典》:惯使(慣使)
(1).习惯于使用。《水浒传》第六四回:“话説 蒲东 关胜 ,这人惯使口大刀,英雄盖世,义勇过人。”
(2).纵容,姑息。 巴金 《秋》五:“三妹,这几天我太‘惯使’你,你也学会斗嘴了。”
《漢語大詞典》:一二三
(1).指道教正一道的“三天(玉清、上清、太清)正法”。相传 太上老君 授 张道陵 “三天正法”。后正一道多用此法驱鬼降妖。见云笈七籤卷六。《四游记·果老殿中辨鹿》:“时有 叶法善 者, 嘉禾 人,世为道士,尝游 白马山 古室,遇二仙人,授以正一二三之法,能制服怪鬼。”
(2).动作时口说数字以计数。习惯常至“三”止。 元 无名氏 《盆儿鬼》第三折:“﹝正末﹞做出门科云:‘且住,私场演,官场用。若到 开封府 去,他不説时,如何是了?待俺试敲咱。这是盆沿儿。’做敲科云:‘一、二、三。’”
(3).犹言头绪、办法。雍熙乐府·一枝花·道情套曲:“飘零的不知明暗,默默的自取勘。眼底浑无一二三,流落在江南。”
(4).原由。 刘宾雁 《关东寿人传》第二章:“无缘无故关了我一千多天了,我能不要求他们说出个一二三来。”
《漢語大詞典》:相蒸
比喻递相影响,渐成习惯。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四章:“而积久相蒸,人人以为固然。言必曰家国天下,以为世界内外之公理不能无者。”
《漢語大詞典》:解何
如何解释。 西汉 公牍中长官责问属吏的习惯语。汉书·匡衡传:“案故图, 乐安乡 南以 平陵佰 为界,不从故而以 闽佰 为界,解何” 颜师古 注:“解何者,以分解此时意,犹今言分疏也。”
《漢語大詞典》:灊皖
今 安徽省 潜山县 的 潜山 。习惯上误称为两座山或三座山。据《读史方舆纪要》称:以地言之曰 皖山 ,以峰言之曰 天柱山 。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山谷上》:“余读《豫章先生传》云:‘公尝游 灊皖 ,乐 山谷寺 石牛洞 之林泉,因自号 山谷道人 。’” 宋 陆游 《幽居》诗:“ 瀟湘 客过夸渔具, 灊皖 僧来説药方。”
《國語辭典》:习染(習染)  拼音:xí rǎn
染习癖好。南朝梁。庾肩吾 第三赋韵东城门病诗:「习染迷画瓶,卧起求栖宿。」
《漢語大詞典》:祭獭(祭獺)
即獭祭。獭食鱼前习惯将鱼捕获而陈列,若陈物而祭,因有此称。见礼记·月令。后用以比喻文中罗列或堆砌辞藻典故。 清 钱谦益 《〈艺林汇考〉序》:“勤学有食跖之能,临文无祭獭之瘁。”
《漢語大詞典》:安服
(1).习惯而自然地实行。《汉书·谷永传》:“起居有常,循礼而动,躬亲政事,致行无倦,安服若性。” 颜师古 注:“安心而服行之,如天性自然也。”
(2).安定顺服。 晋 荀勗 《为晋文王与孙皓书》:“是故大必字小,小必事大,然后上下安服,群生获所。” 邓慕韩 《丁未黄冈举义记》:“在旧都司署成立军政府,布告安民,市廛不惊,四民安服。”
《漢語大詞典》:弃剑(棄劍,棄劒)
亦作“ 弃劒 ”。
(1).投剑。吕氏春秋·知分:“ 荆 有 次非 者,得寳剑于 干遂 ,还反涉 江 ,至於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 攘臂袪衣拔寳剑曰:‘此 江 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已,余奚爱焉。’於是赴 江 刺蛟,杀之而復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2).古人习惯佩剑,因以“弃剑”指弃俗、弃世而归道。 南朝 梁 江淹 《学梁王兔园赋》:“逮至山顶,丹壁四平。灵木夹道,神草列生。俯瞰 太一 ,下视流星。既投冠而弃剑,亦抗魄而盪灵。” 唐 李白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书怀示息秀才》诗:“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
《漢語大詞典》:惯有(慣有)
常有,习惯所具有。 周立波 《金戒指》:“他却以侦察员惯有的锐利的眼光和迅速的行动,爱上了她们之中适合于自己的一个,和她结婚了。”
分類:习惯
《國語辭典》:船脚(船腳)  拼音:chuán jiǎo
1.船底入水的部分。唐。白居易〈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坐并船脚攲,行多马蹄阻。」
2.水路运物的费用。《宋史。卷一八二。食货志下四》:「其浮盐止以二十斤为则,有二十万斤,为二千筹,筹为钱一贯八百三十文,内除船脚钱二百文,有一贯六百三十文。」
3.驾船的人。唐。杜宝。〈大业杂记〉:「其架船人名为船脚,为两番一艘,一番六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