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92,分133页显示 上一页 79 80 81 82 83 85 86 87 88 下一页
化乐天
引接结缘乐
四安乐
四安乐行
四德乐邦
出家乐
安乐
安乐国
安乐净土
安乐行品
安乐行义
安乐集
安乐十胜
有相安乐行
佛类词典(续上)
极乐化生化乐天
引接结缘乐
四安乐
四安乐行
四德乐邦
出家乐
安乐
安乐国
安乐净土
安乐行品
安乐行义
安乐集
安乐十胜
有相安乐行
极乐化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极乐之往生人有胎生与化生二种。疑佛智而修种种善业之人,生于边地之宫殿,五百岁间不能闻见三宝。是名胎生。信佛智之人随九品之行业各化生于莲华中,身相光明顿具足,名曰化生。无量寿经下曰:「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术语)极乐之往生人有胎生与化生二种。疑佛智而修种种善业之人,生于边地之宫殿,五百岁间不能闻见三宝。是名胎生。信佛智之人随九品之行业各化生于莲华中,身相光明顿具足,名曰化生。无量寿经下曰:「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化乐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Nirmanarataya,六欲天之第五。在兜率天之上,他化自在天之下。以人间八百岁为一日一夜。身长八由旬,身有常光。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儿自男女膝上化生。其初生者,如人间十二岁之童。梵名尼摩罗,须涅蜜陀。智度论九曰:「化自乐天。」仁王经上曰:「化乐天。」俱舍论十一曰:「乐变化天。」智度论九曰:「化自乐者,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仁王经上曰:「若菩萨住十亿佛国中,作化乐天王修千亿法门。」
【佛学常见辞汇】
自变化五尘,而自娱乐,故名化乐,为欲界六天中之天名。
【三藏法数】
化乐天者,谓自化五尘之欲而娱乐故。此天依空而居。(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藏法数】
化乐天者,谓欲得五欲乐时,皆自变化,以相娱乐故也。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兜率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
(界名)Nirmanarataya,六欲天之第五。在兜率天之上,他化自在天之下。以人间八百岁为一日一夜。身长八由旬,身有常光。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儿自男女膝上化生。其初生者,如人间十二岁之童。梵名尼摩罗,须涅蜜陀。智度论九曰:「化自乐天。」仁王经上曰:「化乐天。」俱舍论十一曰:「乐变化天。」智度论九曰:「化自乐者,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仁王经上曰:「若菩萨住十亿佛国中,作化乐天王修千亿法门。」
【佛学常见辞汇】
自变化五尘,而自娱乐,故名化乐,为欲界六天中之天名。
【三藏法数】
化乐天者,谓自化五尘之欲而娱乐故。此天依空而居。(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藏法数】
化乐天者,谓欲得五欲乐时,皆自变化,以相娱乐故也。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兜率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
引接结缘乐
【佛学大辞典】
(杂语)往生要集十乐中之第六乐。往生净土后,将娑婆结缘之父母知友,自在引接而济度之乐也。要集上末曰:「若生极乐,智慧高明,神通洞达,世世生生恩所知识,随心引接。(中略)无缘尚尔,况结缘乎?」
(杂语)往生要集十乐中之第六乐。往生净土后,将娑婆结缘之父母知友,自在引接而济度之乐也。要集上末曰:「若生极乐,智慧高明,神通洞达,世世生生恩所知识,随心引接。(中略)无缘尚尔,况结缘乎?」
四安乐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安乐行)
(名数)(参见:四安乐行)
四安乐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说之四种安乐行,安行法华之法也。(一)身安乐行。谓身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豪势,二神人邪法,三凶险嬉戏,四旃陀罗,五二乘众,六欲想,七五种不男之人,八危害之处,九讥嫌之事,十畜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身既远离此十事,则得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故名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谓当远离四种之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之过,二不轻慢他,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悲恨之心。口能如是,则得安乐修摄其心,故名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意远离四种之过:一嫉谄,二轻骂,三以大行诃骂小行之人,四争竞。意远离此四种,则得常好安乐,修养其心。故名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宜于此法华经向不闻不知不觉之众生,起慈悲心,谓我欲得阿耨菩提,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使入是法中,发此誓愿常好修摄自行,故名誓愿安乐行。
【佛学次第统编】
法华文句云四安乐行: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 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
一、远离豪执。
二、远离邪人邪法。
三、远离凶险嬉戏。
四、远离旃陀罗。
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
六、远离欲想。
七、远离不男之人。
八、远离危害之处。
九、远离讥嫌之事。
十、远离畜养。
既远离已,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是名身安乐行。
二、口安乐行 谓口应远离四种语。
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
二、不轻慢谓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也。
三、不赞他亦不毁他。
四、不生怨嫌之心。
善修如是安乐行故,是名口安乐行。
三、意安乐行 谓意应弃四种恶。
一、不嫉谄。
二、不轻骂谓不应以大行而呵骂小行之人也。
三、不恼乱。
四、不争竞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是名意安乐行。
四、誓愿安乐行 谓由众生不闻不知不觉,于是起慈悲心,誓愿为说。故经云:「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是名誓愿安乐行。」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三、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嫌之事,十、远离畜养。既远离已,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是名身安乐行。(梵语旃陀罗,华言屠者。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口安乐行〕,谓口应远离四种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二、不轻慢,谓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也,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是名口安乐行。
〔三、意安乐行〕,谓意应弃四种恶:一、不嫉谄,二、不轻骂,谓不应以大行而诃骂小行之人也,三、不恼乱,四、不争竞,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是名意安乐行。
〔四、誓愿安乐行〕,谓由众生不闻、不知、不觉,于是起慈悲心,誓愿为说。故经云: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是名誓愿安乐行。(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此四安乐行者,乃清凉澄观国师依法华经安乐行品而立。谓涅槃之果,名为安乐;修此行者,能趣涅槃,故名安乐行。又住此四行,则身静神定,外苦不干,故名安乐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毕竟空行〕,毕竟空行者,心境两忘,空有双会也。法华经云:行处近处。谓以观照理,如理而行,名为行处;复观一切法空,即近于理,名为近处。以行处近处,终归于空也。
〔二、身口无过行〕,身口无过行者,谓身能远离杀盗等过恶,口能远离妄言绮语等过恶。法华经云:若读经时,不乐说人长短及经典过。是也。
〔三、心无嫉妒行〕,心无嫉妒行者,谓见人修善,即能随喜,劝修證入菩提之道,远离嫉害妒忌等行。法华经云: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是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大慈悲行〕,大慈悲行者,谓起慈悲心,发大誓愿,愿拔众生之苦,与众生之乐。法华经云: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是也。
(名数)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说之四种安乐行,安行法华之法也。(一)身安乐行。谓身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豪势,二神人邪法,三凶险嬉戏,四旃陀罗,五二乘众,六欲想,七五种不男之人,八危害之处,九讥嫌之事,十畜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身既远离此十事,则得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故名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谓当远离四种之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之过,二不轻慢他,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悲恨之心。口能如是,则得安乐修摄其心,故名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意远离四种之过:一嫉谄,二轻骂,三以大行诃骂小行之人,四争竞。意远离此四种,则得常好安乐,修养其心。故名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宜于此法华经向不闻不知不觉之众生,起慈悲心,谓我欲得阿耨菩提,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使入是法中,发此誓愿常好修摄自行,故名誓愿安乐行。
【佛学次第统编】
法华文句云四安乐行: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 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
一、远离豪执。
二、远离邪人邪法。
三、远离凶险嬉戏。
四、远离旃陀罗。
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
六、远离欲想。
七、远离不男之人。
八、远离危害之处。
九、远离讥嫌之事。
十、远离畜养。
既远离已,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是名身安乐行。
二、口安乐行 谓口应远离四种语。
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
二、不轻慢谓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也。
三、不赞他亦不毁他。
四、不生怨嫌之心。
善修如是安乐行故,是名口安乐行。
三、意安乐行 谓意应弃四种恶。
一、不嫉谄。
二、不轻骂谓不应以大行而呵骂小行之人也。
三、不恼乱。
四、不争竞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是名意安乐行。
四、誓愿安乐行 谓由众生不闻不知不觉,于是起慈悲心,誓愿为说。故经云:「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是名誓愿安乐行。」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三、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嫌之事,十、远离畜养。既远离已,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是名身安乐行。(梵语旃陀罗,华言屠者。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口安乐行〕,谓口应远离四种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二、不轻慢,谓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也,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是名口安乐行。
〔三、意安乐行〕,谓意应弃四种恶:一、不嫉谄,二、不轻骂,谓不应以大行而诃骂小行之人也,三、不恼乱,四、不争竞,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是名意安乐行。
〔四、誓愿安乐行〕,谓由众生不闻、不知、不觉,于是起慈悲心,誓愿为说。故经云: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是名誓愿安乐行。(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此四安乐行者,乃清凉澄观国师依法华经安乐行品而立。谓涅槃之果,名为安乐;修此行者,能趣涅槃,故名安乐行。又住此四行,则身静神定,外苦不干,故名安乐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毕竟空行〕,毕竟空行者,心境两忘,空有双会也。法华经云:行处近处。谓以观照理,如理而行,名为行处;复观一切法空,即近于理,名为近处。以行处近处,终归于空也。
〔二、身口无过行〕,身口无过行者,谓身能远离杀盗等过恶,口能远离妄言绮语等过恶。法华经云:若读经时,不乐说人长短及经典过。是也。
〔三、心无嫉妒行〕,心无嫉妒行者,谓见人修善,即能随喜,劝修證入菩提之道,远离嫉害妒忌等行。法华经云: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是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大慈悲行〕,大慈悲行者,谓起慈悲心,发大誓愿,愿拔众生之苦,与众生之乐。法华经云: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是也。
四德乐邦
【佛学大辞典】
(杂语)具四法之安乐世界也。即涅槃之都是。涅槃具有常乐我净之四大德,故有此名。
【佛学常见辞汇】
具有四种德的安乐世界,即涅槃的境界,因涅槃的境界具有常乐我净的四德。
(杂语)具四法之安乐世界也。即涅槃之都是。涅槃具有常乐我净之四大德,故有此名。
【佛学常见辞汇】
具有四种德的安乐世界,即涅槃的境界,因涅槃的境界具有常乐我净的四德。
出家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乐之一。(参见:乐)
【三藏法数】
出家乐者,谓世间之人,多诸业惑烦恼。出家达道,永断是苦也。
(术语)五种乐之一。(参见:乐)
【三藏法数】
出家乐者,谓世间之人,多诸业惑烦恼。出家达道,永断是苦也。
安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安心乐也。文句八下曰:「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
【佛学次第统编】
安乐者,无逼恼故。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乐。
【三藏法数】
谓清净柔软,食则安乐,故云安乐。
(术语)身安心乐也。文句八下曰:「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
【佛学次第统编】
安乐者,无逼恼故。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乐。
【三藏法数】
谓清净柔软,食则安乐,故云安乐。
安乐国
【佛学大辞典】
(界名)西方极乐之别名。无量寿经上曰:「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佛学常见辞汇】
西方极乐世界的别名。
(界名)西方极乐之别名。无量寿经上曰:「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佛学常见辞汇】
西方极乐世界的别名。
安乐净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极乐净土,安养净土之合称。谓极乐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西方极乐世界。
(界名)极乐净土,安养净土之合称。谓极乐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西方极乐世界。
安乐行品
【佛学大辞典】
(书名)法华经品名。文殊菩萨问于五浊恶世安乐修行妙法之道。佛说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之四种安乐行。法华经四要品之一也。
(书名)法华经品名。文殊菩萨问于五浊恶世安乐修行妙法之道。佛说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之四种安乐行。法华经四要品之一也。
安乐行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书名。法华经安乐行义之略。一卷。南岳大师著。
(书名)书名。法华经安乐行义之略。一卷。南岳大师著。
安乐集
【佛学大辞典】
(书名)唐道绰著,上下二卷。集往生安乐国之要文者。
(书名)唐道绰著,上下二卷。集往生安乐国之要文者。
安乐十胜
【佛学大辞典】
(术语)极乐世界之胜事有十种。化生所居。所化命长。国非界系。净方无欲。女人不居。修行不退。净方非秽。国土庄严。念佛摄情。十念往生也。此慈恩大师所说。
(术语)极乐世界之胜事有十种。化生所居。所化命长。国非界系。净方无欲。女人不居。修行不退。净方非秽。国土庄严。念佛摄情。十念往生也。此慈恩大师所说。
有相安乐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安乐行品分别末世之道俗安乐修行法华之法为身,口,意,誓愿之四种而明之。南岳大师就此安乐行而立有相无相之二门,入定观念为无相安乐行。散心念诵为有相安乐行。万善同归集二曰:「南岳法华忏云:六根性清净菩萨,学法华具足二种行,一有相行,二无相行。无相安乐行,甚深妙禅定,观察六情根。有相安乐行,此依劝发品,散心诵法华。不入禅三昧,坐立行一心。念法华文字,行若成就者,即见普贤身。」(劝发品具名普贤菩萨劝发品,在法华经最末,劝散心念诵者。南岳之法华忏今不传,故引万善同归集)。
(术语)法华经安乐行品分别末世之道俗安乐修行法华之法为身,口,意,誓愿之四种而明之。南岳大师就此安乐行而立有相无相之二门,入定观念为无相安乐行。散心念诵为有相安乐行。万善同归集二曰:「南岳法华忏云:六根性清净菩萨,学法华具足二种行,一有相行,二无相行。无相安乐行,甚深妙禅定,观察六情根。有相安乐行,此依劝发品,散心诵法华。不入禅三昧,坐立行一心。念法华文字,行若成就者,即见普贤身。」(劝发品具名普贤菩萨劝发品,在法华经最末,劝散心念诵者。南岳之法华忏今不传,故引万善同归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