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705,分514页显示  上一页  154  155  156  157  158  160  161  162  16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等夷之心
等夷之志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
点头之交
畴咨之忧
赤子之心
出震之君
初生之犊
初生之犊不惧虎
初生之犊不畏虎
楚越之急
处之绰然
处之泰然
处之晏然
处之夷然
《漢語大詞典》:等夷之心
见“ 等夷之志 ”。
《漢語大詞典》:等夷之志
《诗·大雅·桑柔》“贪人败类” 郑玄 笺:“类,等夷也。” 孔颖达 疏:“类,比类,故为等夷,谓尊卑齐平朝庭之人。”后因以“等夷之志”谓臣下僭越朝廷之心。北史·周宗室传论:“及 文后 崩殂,诸子冲幼,羣公怀等夷之志,天下有去就之心,卒能变 魏 为 周 ,捍危获乂者, 护 之力也。”亦作“ 等夷之心 ”。 清 龚自珍 《尊命》:“病者之尊其肺腑,其於君也,有等夷之心,有吾欲云云之志。”
《漢語大詞典》:等夷之志
《诗·大雅·桑柔》“贪人败类” 郑玄 笺:“类,等夷也。” 孔颖达 疏:“类,比类,故为等夷,谓尊卑齐平朝庭之人。”后因以“等夷之志”谓臣下僭越朝廷之心。北史·周宗室传论:“及 文后 崩殂,诸子冲幼,羣公怀等夷之志,天下有去就之心,卒能变 魏 为 周 ,捍危获乂者, 护 之力也。”亦作“ 等夷之心 ”。 清 龚自珍 《尊命》:“病者之尊其肺腑,其於君也,有等夷之心,有吾欲云云之志。”
《漢語大詞典》: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
邓小平1989年6月16日同几位中央负责人的谈话要点。编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提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必须要有一个核心。政治局常委会要注意树立和维护这个集体和这个集体核心。经济要保持一个比较满意的发展速度,大胆改革开放,抓紧惩治腐败,保持政治稳定,抓好党的建设。
《國語辭典》:点头之交(點頭之交)  拼音:diǎn tóu zhī jiāo
泛泛之交。交情只止于相见时点头招呼而已。如:「我跟他不过是点头之交罢了!说不上交情。」
《國語辭典》:畴咨之忧(疇咨之憂)  拼音:chóu zī zhī yōu
语本《书经。尧典》:「畴咨若时登庸?」比喻人才难求的忧虑及苦恼。《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人有昏垫之阨,主有畴咨之忧。」
《國語辭典》:赤子之心  拼音:chì zǐ zhī xīn
如赤子般善良、纯洁、真诚的心地。《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唐。柳宗元 亡姊前京兆府参军裴君夫人墓志:「必敬必亲,下以不失其赤子之心,姻族归厚,率由是也。」
《漢語大詞典》:出震之君
传说 伏羲 之母履大人迹于 雷泽 ,感孕而生 伏羲 于 成纪 。 伏羲 以木德王,主春令,故《易·说卦》有“帝出乎震”之语,后因称 伏羲 为“出震之君”。 唐 孔颖达 《〈尚书正义〉序》:“其泉源所渐,基於出震之君。黼藻斯彰,郁乎如云之后。”参见“ 出震 ”。
《漢語大詞典》:出震
八卦中的“震”卦位应东方。出震,即出于东方。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伏惟陛下出震等於 勛 华 ,鸣谦同於 旦 奭 。握图秉鉞,将在御天;玉胜珠衡,先彰元后。” 唐 刘禹锡 《武陵书怀五十韵》:“继明悬日月,出震统乾坤。” 宋 苏辙 《代张公谢致仕表》:“復缘出震之初,与闻冯几之命,曲加恩礼,度越典常。”
分類:八卦东方
《國語辭典》:初生之犊(初生之犢)  拼音:chū shēng zhī dú
刚出生的小牛。语本《庄子。知北游》:「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后用以称胆大敢为,无所畏惧的年轻人。《封神演义》第三十三回:「黄天禄年纪虽幼,原是将门之子,传授精妙,鎗法如神,不分起倒,一勇而进。正是初生之犊猛于虎。」
《國語辭典》:初生之犊不惧虎(初生之犢不懼虎)  拼音:chū shēng zhī dú bù jù hǔ
刚出生的小牛不惧怕老虎。比喻阅历不深的年轻人,胆大敢为,无所畏惧。《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俗云:『初生之犊不惧虎。』父亲纵然斩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封神演义》第七十三回:「天祥年方十七岁,正所谓初生之犊不惧虎,催开战马,摇手中鎗冲杀过来。」也作「初生之犊不怕虎」、「初生之犊不畏虎」。
《國語辭典》:初生之犊不畏虎(初生之犢不畏虎)  拼音:chū shēng zhī dú bù wèi hǔ
刚出生的小牛不惧怕老虎。比喻阅历不深的年轻人敢说敢做,无所畏惧。如:「刚进入社会工作的人常秉著初生之犊不畏虎的锐气奋勉不懈,希望有所建树。」
《漢語大詞典》:楚越之急
春秋 时 楚 越 两国先后遭 吴 入侵,后因以“楚越之急”泛指面临外敌入侵,国事危急。魏书·百济传:“知 高丽 阻强,侵軼卿土……使兼 申胥 之诚,国有 楚 越 之急,乃应展义扶微,乘机电举。”
《漢語大詞典》:处之绰然(處之綽然)
谓处于险促的境地而显得宽绰坦然。 宋 程颐 《明道先生行状》:“人皆病於拘碍,而先生处之绰然。”
《國語辭典》:处之泰然(處之泰然)  拼音:chǔ zhī tài rán
遇到事情时态度镇定,神色自若。《宋史。卷四五○。尹谷传》:「江陵大府,雄据上流,表里襄、汉,西控巴蜀,南扼湖、广,兵民杂处,庶务丛集,霆随事裁决,处之泰然。」《元史。卷一五八。许衡传》:「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覈菜茹,处之泰然。」也作「泰然居之」、「泰然处之」。
《漢語大詞典》:处之晏然(處之晏然)
同“ 处之泰然 ”。 宋 秦观 《圆通禅师行状》:“事虽交至错出,处之晏然。” 宋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太祖开宝六年:“枢密副使 沈义伦 居第卑陋,处之晏然。”
《漢語大詞典》:处之夷然(處之夷然)
同“ 处之泰然 ”。 晋书·王承传:“ 承 每遇艰险,处之夷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