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中年作恶
 
中年别
 
中年怕踏长亭路
 
中年怀抱
 
中年丝竹
 
作数日恶
 
儿辈知此乐
 
儿辈莫教知
 
哀感中年
 
好怀中年减
 
未必能陶写
 
东山丝竹
 
歌管陶写
 
正赖丝与竹
 
畏逢亲友别
  
丝竹东山
 
丝竹陶写
 
羲之常恐儿曹觉
 
莫遗儿辈觉
 
越山丝竹
 
陶写中年

相关人物
谢安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上〈言语〉~2~
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列传〉~20~
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徵之。
《國語辭典》:中年  拼音:zhōng nián
1.四、五十岁左右的年纪。《晋书。卷八○。列传。王羲之》:「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元。孟汉卿《魔合罗。楔子》:「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2.中期,中间阶段。《晋书。卷三一。后妃列传上。序》:「爰自夐古,是谓元妃;降及中年,乃称王后。」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议对》:「汉文中年,始举贤良;晁错对策,蔚为举首。」
3.隔年。《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高级汉语词典》:中年人  拼音:zhōng nián rén
年纪为40至60岁之间的人
《分类字锦》:中年考校
礼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注中犹间也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之德行道艺周礼三岁大比乃考焉
《漢語大詞典》:丝竹中年(絲竹中年)
晋书·王羲之传:“ 谢安 尝谓 羲之 曰:‘中年以来,伤於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羲之 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后因谓中年人以丝竹陶情排遣哀伤为“丝竹中年”。 傅尃 《避地》诗之二:“宾朋此日差相倚,丝竹中年强自宽。”
《国语辞典》:人到中年万事休(人到中年万事休)  拼音:rén dào zhōng nián wàn shì xiū
人到中年时,原有的豪情壮志皆烟消云散,不复存在。元。关汉卿《蝴蝶梦。楔子》:「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我从那及第时三十五六,我如今做官到七十也那八九。岂不闻人到中年万事休,我也曾观唐汉看春秋,都是俺为官的上手。」
《国语辞典》:中年时期(中年时期)  拼音:zhōng nián shí qí
心理学上指人四十至六十岁阶段。为人生发展八大阶段之一。多数人在此一时期获得最高的职位、最多的收入。但相对的,此一时期的生理衰退历程亦相当明显。
《漢語大詞典》:中岁(中歲)
(1).农业收成一般的年景。《周礼·地官·均人》“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 汉 郑玄 注:“人食三鬴为中岁。”宋史·食货志上四:“ 熙河 四州田无虑万五千顷,十分取一以为公田,大约中岁亩一石,则公田所得十五万石。”
(2).中年。 南朝 齐 谢朓 《赋贫民田》诗:“中岁歷三臺,旬月典邦政。” 唐 王维 《终南别业》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明 吴承恩 《斋居》诗之一:“中岁志丘壑,茅斋寄城郭。” 清 唐孙华 《张母陈太孺人贞节诗》:“娥月悲掩曜,中岁忽云徂。”
《國語辭典》:中身  拼音:zhōng shēn
1.身体的中段。《战国策。魏策四》:「有蛇于此,击其尾,其首救;击其首,其尾救;击其中身,首尾皆救。」
2.中年。《书经。无逸》:「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文选。颜延之。陶徵士诔》:「年在中身,疢维痁疾。」
《國語辭典》:中景  拼音:zhōng jǐng
镜头拍摄取景,调整到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能为演员提供较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以使观众看清人物的表情和动作。
《國語辭典》:中世  拼音:zhōng shì
1.中古时代。《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后汉书。卷四三。朱晖传》:「夫中世之所敦,已为上世之所薄,况又薄于此乎!」
2.中叶、中期。《书经。无逸》:「昔在殷王中宗。」汉。孔安国。传:「殷家中世尊其德,故称宗。」《南史。卷七七。恩倖传。论曰》:「自宋中世以来,宰御朝政,万机碎密,不关外司。」
《國語辭典》:大人  拼音:dà rén
1.对德高或地位尊者的称呼。《礼记。礼运》:「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2.对父母或尊长的称呼。《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三日断五疋,大人故嫌迟。」
3.对权贵或官吏的称呼。《孟子。尽心下》:「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4.成年人。相对于小孩而言。如:「这是大人的事,小孩别管!」
5.巨人。《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
6.旧时鲜卑、乌桓部落首长的称呼。《后汉书。卷九○。乌桓鲜卑传》:「有勇健能理决斗讼者,推为大人,无世业相继。」
7.契丹部落首长的称呼。《新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录》:「部之长号大人,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统八部。」
《國語辭典》:年中  拼音:nián zhōng
1.少壮时期。《史记。卷一○五。扁鹊仓公列传》:「吾年中时,尝欲受其方,杨中倩不肯。」
2.一年之间。如:「将一个年度的国民所得除以同年度年中人口数,所得平均值即为平均国民所得。」《二十载繁华梦》第一回:「库书不过一个书吏,若不是靠著侵吞鱼蚀,试问年中如许进项,从那里得来?」
《國語辭典》:青衣  拼音:qīng yī
1.青色的衣服。古代低阶文官或卑贱者所穿的衣服。也称为「青衫」。
2.便服。如:「青衣小帽」。《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换了一身青衣,教一个丫鬟随了。」也称为「青衫」。
3.春服。《礼记。月令》:「载青旂,衣青衣,服仓玉。」
4.婢女。《三国演义》第八回:「少顷,二青衣引貂蝉艳妆而出。」《红楼梦》第六八回:「只得遣人去贾府传旺儿来对词。青衣不敢擅入,只命人带信。」
5.国剧中的角色。大都穿著黑色衣服,故称为「青衣」。多是扮演贞静端庄的贤淑女子,表情稳重,偏重唱工。也称为「青衫」、「衫子」。
《漢語大詞典》:青衣神
即 蚕丛氏 。教民蚕桑,民尊之为神。路史·前纪四·蜀山氏“其妻曰妃,俱葬之” 宋 罗苹 注:“﹝ 南朝 齐武帝 ﹞ 永明 二年, 萧鑑 刺 益 ,治园 江 南,凿石冢,有椁无棺……有篆云: 蚕丛氏 之墓。 鑑 责功曹 何佇 坟之,一无所犯,於上立神,衣青衣,即今 成都 青衣神 也。” 清 蔡方炳 《广舆记·四川·眉州》:“﹝ 四川 眉州 青神 ﹞ 青衣神 庙。 青神 ,昔 蚕丛氏 服青衣,教民蚕事,立庙祀之。”
分類:教民蚕桑
《國語辭典》:老生  拼音:lǎo shēng
1.戏剧中扮演中老年男子的角色。多属正面人物,依年龄的不同,而戴黑须、黪须或白须加以区别。《儒林外史》第二四回:「鲍文卿近前一看,原是他同班唱老生的蕃鬋子。」也作「须生」。
2.老人之自称。《儒林外史》第二二回:「旁人閒话,说破财主行踪;小子无良,弄得老生扫兴。」
《國語辭典》:老生常谈(老生常談)  拼音:lǎo shēng cháng tán
老书生的寻常言论。比喻时常听到,了无新意的老话。《三国演义》第一○六回:「邓飏怒曰:『此老生之常谈耳。』」《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常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也作「老生常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