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40,分56页显示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积火
饮家
虚损
去火
热毒
滞下
卒中
积冷
劳伤
六淫
筋络
沉伏
传化
百会
复方
《漢語大詞典》:积火(積火)
(1).积久焚烧的大火。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封子 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 唐 韩愈 孟郊 《赠剑客李园联句》:“天地有灵术,得之者惟君;筑炉地区外,积火烧氛氲。” 唐 杜牧 《杭州新造南亭子记》:“其尤怪者,狱广大千百万亿里,积火烧之,一日凡千万生死,穷亿万世无有间断。”
(2).邪火内积。中医谓火为致病因素之一。 清 查慎行 《齿痛借用昌黎韵》:“寧知衰老候,疾苦不由己。积火坏陈齦,浮阳发頽骫。”
《漢語大詞典》:饮家(飲家)
中医指患水饮的病人。《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漢語大詞典》:虚损(虚損)
(1).空虚、毁坏。《三国志·吴志·周鲂传》:“今东主图兴大众,举国悉出, 江 边空旷,屯坞虚损,惟有诸刺姦耳。”
(2).中医病证名。因七情、劳倦、饮食、酒色或病后失调等,所引起的阴阳、气血、脏腑虚亏。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上·虚损:“虚损,有气虚,血虚,精虚,五臟虚,虚热,虚寒。”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却病》:“如一方十药,治风者有之,治食者有之,治劳伤虚损者亦有之。”
《國語辭典》:去火  拼音:qù huǒ
1.除去火源。比喻除去根本原因。《淮南子。精神》:「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
2.中医上指消除体内的火气。
《國語辭典》:热毒(熱毒)  拼音:rè dú
中医上指受疫疠火热所致的发热性外科脓疡。以高热、头面口咽肿痛、出血斑疹等为其特点。
《漢語大詞典》:滞下(滯下)
中医指痢疾。《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痢疾总括》:“大瘕小肠大肠泻,肠癖滞下古痢名,外因风暑湿蒸气,内因不谨饮食生。”注:“滞下者,积汁垢腻,与湿热滞於肠中,因而下也。”
分類:中医痢疾
《國語辭典》:卒中  拼音:cù zhòng
脑出血的别称。
《漢語大詞典》:积冷(積冷)
中医谓寒冷郁结不散。《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妇人杂病》:“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絶,至有歷年,血寒积结胞门。”原注:“﹝妇人﹞月经致病之根源,则多因虚损、积冷、结气也……至有歷年寒积胞门,以至血凝气结而不行者。”
《國語辭典》:劳伤(勞傷)  拼音:láo shāng
泛指因劳累过度引起的倦怠、虚热、心烦不安等症状。
《國語辭典》:六淫  拼音:liù yín
中医上指风、寒、暑、燥、温、火六种致病的邪气。当此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即产生病邪,是属于外感病的病因,不但影响人体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并会助长病原体的繁殖。
《漢語大詞典》:六疾
六种疾病:寒疾、热疾、末(四肢)疾、腹疾、惑疾、心疾。左传·昭公元年:“淫生六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后用以泛指各种疾病。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六疾待其前,五刑随其后。”旧唐书·懿宗纪:“六疾斯侵,万机多旷, 医和 无验,以至弥留。” 清 唐孙华 《题张汉昭小像》诗:“闻君妙方术,六疾应手瘳。”
《國語辭典》:筋络(筋絡)  拼音:jīn luò
与骨节相连的肌肉,称为「筋络」。
《国语辞典》:沉伏  拼音:chén fú
1.滞郁。《国语。周语下》:「为之六閒,以扬沉伏,而黜散越也。」
2.官职不显赫,未受重用。《晋书。卷四八。段灼传》:「臣受恩三世,剖符守境,试用无绩,沉伏数年,犬马之力,无所复堪。」
3.中医上指隐伏的脉搏,须力按始得。
《漢語大詞典》:传化(傳化)
(1).中医谓病邪转移变化。《素问·玉机真藏论》:“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王冰 注:“言传者何?相乘之异名尔。”
(2).输送转化。 宋 洪迈 容斋四笔·闽俗诡秘杀人:“﹝ 闽中 ﹞每执缚其仇,穷肆残虐。或以酒调锯屑逼之使饮,欲其黏著肺腑,不能传化,驯致痰渴之疾。”《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疳肿胀》:“疳疾肿胀面浮光,传化失宜脾肺伤,气逆喘欬胸膈满,御苑匀气服最良。”注:“疳病肿胀之证,多因传化失宜,以致脾肺两伤。”
《國語辭典》:百会(百會)  拼音:bǎi huì
1.人技艺甚多,无所不能。宋。邓椿《画继。卷四。搢绅韦布》:「勒东发多能,尤工画艺,人目之为勒百会。」
2.位于人体头顶的经穴。
《國語辭典》:复方(複方)  拼音:fù fāng
结合数种中药材以治疗疾病的方剂。如四物汤由当归、熟地黄、芍药、川芎所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