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不教污两耳

相关人物
许由


《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22~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閒,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晋·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尧闻致天下而让焉,乃退而遁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许由殁,葬此山,亦名许由山。」在洛州阳城县南十三里。
《骈字类编》:两耳(两耳)
汉 王褒 九怀 其九 株昭 骥垂两耳兮,中坂蹉跎。
唐 杜甫 天育骠骑歌 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燄双瞳方。
唐 韩愈 听颖师弹琴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唐 贾岛 早蝉 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
分类:两耳
《漢語大詞典》:两耳垂肩(兩耳垂肩)
耳大至肩。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先主 ﹞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后因以两耳垂肩为富贵之相。《三国演义》第一回:“﹝ 刘备 ﹞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鲁迅 《伪自由书·文字上的折扣》:“譬如说罢,称赞贵相是‘两耳垂肩’,这时我们便至少将他打一个对折:觉得比通常也许大一点,可是决不相信他的耳朵像猪猡一样。”按,此说源于佛经,为八十种好之一。参阅 季羡林 《三国两晋南北朝正史与印度传说》
《分类字锦》:两耳如船(两耳如船)
墨客挥犀岭南有驿名翠岚往来者多饲马于堂上驿吏谏谕不听乃题小诗于壁以讥之曰犬马本非堂上物莫言邮舍暂经过大都人畜须分别不听莺声可奈何听莺声者盖昔人曾有为驴吃牡丹赋云展似铁之双蹄惊回蝶梦耸如船之两耳不听莺声驿吏之意出于此
分类:驴骡
《國語辭典》:三宫(三宮)  拼音:sān gōng
1.明堂、辟雍、灵台。《文选。张衡。东京赋》:「乃营三宫,布教颁常。」
2.诸侯的后宫。《礼记。祭义》:「卜三宫之夫人、世妇之吉者,使入蚕于蚕室。」
3.天子、太后、皇后。《汉书。卷八六。王嘉传》:「或物好,特赐其工,自贡献宗庙三宫,犹不至此。」唐。颜师古。注:「三宫,天子、太后、皇后也。」
《漢語大詞典》:三雍
亦称“ 三雍宫 ”。 汉 时对辟雍、明堂、灵台的总称。汉书·河间献王传:“ 武帝 时, 献王 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詔策所问三十餘事。”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辟雍、明堂、灵臺也。雍,和也,言天地君臣人民皆和也。”后汉书·儒林传上:“ 中元 元年,初建三雍。 明帝 即位,亲行其礼。” 唐 张继 《河间献王墓》诗:“频求千古书连帙,独对三雍策几篇。”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肇建三雍陈礼乐,宫悬考击闻鸣鼉。”
《國語辭典》:头发(頭髮)  拼音:tóu fǎ
头上的毛发。《红楼梦》第四二回:「过来,我替你把头发拢一拢。」《文明小史》第三九回:「他的头发,虽然已剪去十分中八分,却有一条假辫子可以罩上,叫人家看不出来的。」也称为「头毛」。
《國語辭典》:玉铉(玉鉉)  拼音:yù xuàn
本指玉制的举鼎工具。语本《易经。鼎卦。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后比喻身处高位。晋。张华〈祖道征西〉诗:「内任玉铉,外惟鹰扬。」
《漢語大詞典》:垂耳
(1).两耳下垂。形容驯服的样子。 汉 枚乘 《七发》:“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野兽闻之,垂耳而不能行。” 唐 张九龄 《酬王六霁后书怀见示》诗:“作驥君垂耳,为鱼我曝鳃。” 宋 秦观 《秋夜病起怀端叔作诗寄之》:“彊颜入规模,垂耳受覊鞚。”
(2).下垂到耳。后汉书·东夷传·三韩:“唯重瓔珠,以缀衣为饰,乃县颈垂耳。” 宋 苏轼 《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玉釵半脱云垂耳,亭亭芙蓉在秋水。”
(3).垂挂耳状之物。谓腐木上长木耳等菌类。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木腐或垂耳,草珠竞駢睛。”
《漢語大詞典》:金铉(金鉉)
(1).举鼎具。贯穿鼎上两耳的横杆。金属制,用以提鼎。易·鼎:“鼎黄耳,金鉉,利贞。” 朱熹 本义:“金,坚刚之物;鉉,贯耳以举鼎者。”
(2).比喻三公之类重臣。 南朝 梁 任昉 《丞相长沙宣武王碑》:“玉映 蓝田 ,金鉉之望已集。” 唐 刘禹锡 《为淮南杜相公佑修让同平章事表》:“至於银青贵服,金鉉重名。” 宋 范仲淹 《酬李光化见寄》诗之一:“远护玉关犹竭力,入陪金鉉敢周身。”
《漢語大詞典》:三耳
(1).传说 隋 董慎 被冥府追为右曹从事,召 常州 秀才 张审通 掌书记。 慎 令为判,申天府。有黄衫人持天符云,所申不当。 慎 怒,以方寸肉塞其耳。 审通 再判之,后有天符来云,甚允当。 慎 喜,命左右割去耳肉,令一小儿擘为耳,安于额上,曰:“塞君一耳,与君三耳,可乎?”后 审通 复活,觉额痒,涌出一耳,尤聪。时人笑曰:“天有九头鸟,地有三耳秀才。”后即以此为典,谓人聪明颖悟,异于往常。 宋 苏轼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参阅 施元之 注 苏 诗引 宋 张君房 《脞说》
(2).谓两耳之外别有一耳,主听。为 先秦 名家诡辩论题之一。孔丛子·公孙龙:“ 公孙龙 言臧之三耳甚辨析。”
《國語辭典》:方鼎  拼音:fāng dǐng
方形的鼎。鼎的原始用途为炊具,古时餐具不齐全,饭菜煮熟了就著鼎吃,所以也用为盛食器。后来又常用鼎祭祀死者,作为祭器,以及用为宗庙中和朝会歃盟大典时的礼器。到了周代,鼎又有象徵国家权力的作用,视为传国重器。天子多以鼎赏记功臣的勋业,也常有人铸鼎铭述祖先的德善、传给子孙。鼎多为体圆、腹大、三足与两耳的容器,也有四足的方鼎。
《國語辭典》:黈纩(黈纊)  拼音:tǒu kuàng
黄绵。旧时加于冕的两旁,使耳朵不妄听不义的言语。《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文选。张衡。东京赋》:「夫君人者,黈纩塞耳,车中不内顾。」
《漢語大詞典》:鼎耳
(1).鼎上两耳。《易·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国语·晋语四:“ 郑 人以 詹 予 晋 , 晋 人将烹之……乃就烹,据鼎耳而疾号。”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宝气浮鼎耳,神光生剑脊。”
(2).《书序》:“ 高宗 祭 成汤 ,有飞雉升鼎耳而雊。” 孔颖达 疏:“ 高宗 祭其太祖 成汤 於肜祭之日,有飞雉来升祭之鼎而雊鸣,其臣 祖己 以为王有失德而致此祥,遂以道义训王,劝王改脩德政。”后以“鼎耳”为劝王修德政的典故。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卷三:“野鸟无故数入宫,此正灾异。使 魏徵 在,必以 高宗 鼎耳之祥諫也。 遂良 ( 褚遂良 )不知此,捨鼎耳而取陈宝,非忠臣也。”参见“ 鼎雉 ”。
《漢語大詞典》:鼎雉
书·高宗肜日:“ 高宗 肜日,越有雊雉。 祖己 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孔颖达 疏:“ 高宗 既祭 成汤 ,肜祭之日,於是有雊鸣之雉在於鼎耳,此及怪异之事,贤臣 祖己 见其事而私自言曰:‘惟先世至道之王遭遇变异,则正其事而异自消也。’”后因以“鼎雉”指灾异的征象。《后汉书·刘陶传》:“故 武丁 得 傅説 ,以消鼎雉之灾, 周宣 用 申 甫 ,以济 夷厉 之荒。”三国志·吴志·贺邵传:“昔 高宗 脩己以消鼎雉之异, 宋景 崇德以退荧惑之变。”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接望》:“追思寄食真如梦,喜充鼎雉膏成用,念不得糟糠妇同,空怀愧禄千钟。”
分類:灾异征象
《國語辭典》:耳房  拼音:ěr fáng
正房两旁的小屋。《水浒传》第五回:「胡乱教师父在外面耳房中歇一宵。夜间如若外面热闹,不可出来窥望。」《红楼梦》第三回:「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东边的三间耳房内。」
《漢語大詞典》:鼗耳
鞉鼓的旁耳。鞉如鼓而小,有两耳。持其柄而摇之,则两耳还自击。 清 赵翼 《同北墅漱田观西洋乐器》诗:“鞉耳柄独摇,笙舌炭先炙。”
分類:鼗鼓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