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10,分54页显示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36  37  38  3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丝纷栉比
丝柎
丝固
丝瓜筋
丝瓜络
丝挂子
丝光棉
丝国
丝罝
丝来线去
丝分缕析
丝竹筦弦
丝竹和鸣
丝竹会
丝竹中年
《漢語大詞典》:丝纷栉比(絲紛櫛比)
像丝一样纷繁,像梳齿一样排列。形容纷繁罗列。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桥东录》:“纂组异闻,网罗軼事,猥璅赘餘,丝纷櫛比,一经奇见而色飞,偶尔艷聆而絶倒。”
《漢語大詞典》:丝柎(絲柎)
即丝籰。缫丝用具。参见“ 丝籰 ”。
分類:缫丝用具
《漢語大詞典》:丝篗(絲籰)
复摇和络丝过程中卷绕生丝用的框架。通常用木、竹制成。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三四:“丝籰,络丝具也。《方言》曰:‘援, 兖 、 豫 、 河 、 济 之间又谓之辕。’説文曰:‘籰,收丝者也。’……今字从竹,又从矍,竹器从人持之矍矍然,此籰之义也,然必窍贯以轴,乃适於用,为理丝之先具也。”
分類:生丝框架
《骈字类编》:丝固(丝固)
考工记弓人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
《漢語大詞典》:丝瓜筋(絲瓜筋)
丝瓜络的俗称。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我心里真有点害怕,怕在这荒山里要遇见一个干枯苍老得同丝瓜筋似的 严先生 的鬼魂。”
《國語辭典》:丝瓜络(絲瓜絡)  拼音:sī guā lào
老的丝瓜内部形成的强韧纤维,可用以制药及洗濯拭垢之用。也称为「丝瓜筋」。
《漢語大詞典》:丝挂子(絲挂子)
即丝网。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四:“ 老刘 家用丝挂了挂一筐子鱼:有黄骨子、鲫瓜子,还有狗鱼呢。”原注:“一种鱼网,鱼碰到,就挂上了。”参见“ 丝网 ”。
《漢語大詞典》:丝网(絲網)
(1).丝织的网。亦指棉、纱、麻等制成的网。旧唐书·舆服志:“金根车,朱质,紫油通幰,油画络带,朱丝网,常行则供之。”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罘罳:“罘罳云者,刻鏤物象,著之板上……至其不用合板鏤刻,而结网代之,以蒙冒户牖,使虫雀不得穿入,则别名丝网。”
(2).指鱼网。 元 萨都剌 《蒲萄酒美鲥鱼味肥蒲萄歌》:“柳花吹尽春江涨,雪花鰣鱼出丝网。”
(3).指细密如丝的网状物。 唐 姚合 《酬任畴协律夏中苦雨见寄》诗:“丝网张空际,珠绳续瓦沟。” 唐 皮日休 《太湖诗·明月湾》:“柳弱下丝网,藤深垂花鬘。”
《國語辭典》:丝光棉(絲光棉)  拼音:sī guāng mián
把棉布或棉纱浸入氢氧化钠的浓溶液中,再用伸张机展平,即发生丝光而成绸缎状,称为「丝光棉」。也称为「丝光纱」。
《漢語大詞典》:丝国(絲國)
古代 希腊 和 罗马 人称 中国 为“丝国”。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八章第四节:“ 中国 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蚕丝的国家, 中国 丝织品在那时已经享有国际盛誉,特别是在 罗马帝国 ,人们把 中国 丝织品当作极珍贵的物品,对于东方‘丝国’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知道‘丝国’是个大国;他们赞扬丝国的人民诚实、聪明和友好可亲。”
《骈字类编》:丝罝(丝罝)
吕览齐桓公即位三年三言而天下称贤群臣皆说去肉食之兽去食粟之鸟去丝罝之网
《國語辭典》:丝来线去(絲來線去)  拼音:sī lái xiàn qù
形容互相纠缠、牵扯不绝。《朱子语类。卷九七。程子之书三》:「更无许多廉纤缠绕,丝来线去。」
《漢語大詞典》:丝分缕析(絲分縷析)
见“ 丝分缕解 ”。
《漢語大詞典》:丝分缕解(絲分縷解)
细致而有条理的分析。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尝谓读千载之书而探千载之迹,必须尽见当时事理,如身履其间,丝分缕解,始终备尽,乃可以置议论。”亦作“ 丝分缕析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王振鹏:“ 振鹏 妙於界画,运笔和墨,丝分缕析,左右高下,俯仰曲折,方员平直,曲尽其体,而神气飞动,不为法拘。”
《漢語大詞典》:丝竹筦弦(絲竹筦弦)
见“ 丝竹管弦 ”。
《國語辭典》:丝竹管弦(絲竹管絃)  拼音:sī zhú guǎn xián
琴瑟与箫管等。泛指乐器。晋。王羲之 三月三日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群音类选。官腔类。卷一一。窃符记。平原庆寿》:「诵诗人受禄于天,列丝竹管弦,任歌风舞佾传仙膳。」
《高级汉语词典》:丝竹和鸣
音乐演奏的声音非常和谐
《漢語大詞典》:丝竹会(絲竹會)
有丝竹弹奏以助兴的聚会。梁书·武帝纪下:“﹝ 中大通 二年﹞秋八月庚戌,舆驾幸 德阳堂 ,设丝竹会,祖送 魏主 元悦 。”南史·陈南康王方泰传:“上( 宣帝 )登 玄武门 观,宴羣臣以观之。因幸乐游苑,设丝竹会。”
《漢語大詞典》:丝竹中年(絲竹中年)
晋书·王羲之传:“ 谢安 尝谓 羲之 曰:‘中年以来,伤於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羲之 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后因谓中年人以丝竹陶情排遣哀伤为“丝竹中年”。 傅尃 《避地》诗之二:“宾朋此日差相倚,丝竹中年强自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