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0,分3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异世五师
同世五师
五恐怖世经
五阴世间
五蕴世间
三世心不可得
不染世间法
六八超世本愿
文殊三世果位
中千世界
四人观世
四人出现世间经
四世
四世俗谛
佛类词典(续上)
五重世界异世五师
同世五师
五恐怖世经
五阴世间
五蕴世间
三世心不可得
不染世间法
六八超世本愿
文殊三世果位
中千世界
四人观世
四人出现世间经
四世
四世俗谛
五重世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一佛世界之成立,有五重之次第也。智度论第五十曰:「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界;一时起,一时灭如是等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如是一佛世界数,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数,如十方恒河沙世界,是佛世界种;如是世界种十方无量,是名一佛世界。」冠注五教章卷下之四引此文,而为一世界、一世界性、一世界海、一世界种、一佛世界。其中第二所以名为世界性者,以准于旧华严经五十六所说十重世界之次第也。五教章通路记五十二曰:「华严经中,积聚诸刹而名世界性,积诸世界性而名世界海,释此次第而作此解释,论之第三重既立海之名,是故章主名第二重之世界为世界性。海之后所以安界种者,种是种类,亦是因义。积诸界海,共安一处,摄诸流类,故名为种,为第五重作其因种。故界海之次,建界种之名。」
(名数)谓一佛世界之成立,有五重之次第也。智度论第五十曰:「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界;一时起,一时灭如是等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如是一佛世界数,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数,如十方恒河沙世界,是佛世界种;如是世界种十方无量,是名一佛世界。」冠注五教章卷下之四引此文,而为一世界、一世界性、一世界海、一世界种、一佛世界。其中第二所以名为世界性者,以准于旧华严经五十六所说十重世界之次第也。五教章通路记五十二曰:「华严经中,积聚诸刹而名世界性,积诸世界性而名世界海,释此次第而作此解释,论之第三重既立海之名,是故章主名第二重之世界为世界性。海之后所以安界种者,种是种类,亦是因义。积诸界海,共安一处,摄诸流类,故名为种,为第五重作其因种。故界海之次,建界种之名。」
异世五师
【佛学大辞典】
(杂名)阿育王传于佛灭后传化之师,揭五人:一摩诃迦叶,二阿难,三摩田提,四商那和斯,五优婆鞠多也。此中摩田提与商那和斯,同禀于阿难,同世之师也,故于付法藏传二十三人之次第相承中不加之。然梁之僧祐,撰萨婆多部记五卷(出三藏记十二),揭有部之资师相传中次第此五师,嘉祥,南山,依之而立异世之五师。嘉祥之三论玄义曰:「萨婆多部传有异世五师,有同世五师。异世五师者:一迦叶,二阿难,三末田地,四舍那婆斯,五优婆掘多。此五人持佛法藏各得二十馀年,更相付属,名异世也。」南山之戒疏一上,亦揭阿育王传之五师,中曰:「三师末田提,四师商那和修,并是阿难亲承资奉。阿难将灭,以法付二人。田提道洽罽宾,和修化在中国,是则同时分地而王也。」舍利弗问经曰:「我寻涅槃,大伽叶等当共分别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异,伽叶传付阿难,阿难复付末田地,末田地复付舍那婆私,舍那婆私传付优波笈多。」止观一上曰:「付法藏人,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末田地与商那同时,取之则二十四人。」【又】善见律二出传戒之五师,即第三结集时正系派之传统也。曰:「第一优波离Upa%li,第二驮写拘Da%saka,第三须那拘Sonaka,第四悉伽婆Sggava,第五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ntta Tissa。此五师于阎浮利地,以律藏次第相付,不令断绝,即至第三结集。」
(杂名)阿育王传于佛灭后传化之师,揭五人:一摩诃迦叶,二阿难,三摩田提,四商那和斯,五优婆鞠多也。此中摩田提与商那和斯,同禀于阿难,同世之师也,故于付法藏传二十三人之次第相承中不加之。然梁之僧祐,撰萨婆多部记五卷(出三藏记十二),揭有部之资师相传中次第此五师,嘉祥,南山,依之而立异世之五师。嘉祥之三论玄义曰:「萨婆多部传有异世五师,有同世五师。异世五师者:一迦叶,二阿难,三末田地,四舍那婆斯,五优婆掘多。此五人持佛法藏各得二十馀年,更相付属,名异世也。」南山之戒疏一上,亦揭阿育王传之五师,中曰:「三师末田提,四师商那和修,并是阿难亲承资奉。阿难将灭,以法付二人。田提道洽罽宾,和修化在中国,是则同时分地而王也。」舍利弗问经曰:「我寻涅槃,大伽叶等当共分别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异,伽叶传付阿难,阿难复付末田地,末田地复付舍那婆私,舍那婆私传付优波笈多。」止观一上曰:「付法藏人,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末田地与商那同时,取之则二十四人。」【又】善见律二出传戒之五师,即第三结集时正系派之传统也。曰:「第一优波离Upa%li,第二驮写拘Da%saka,第三须那拘Sonaka,第四悉伽婆Sggava,第五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ntta Tissa。此五师于阎浮利地,以律藏次第相付,不令断绝,即至第三结集。」
同世五师
【佛学大辞典】
(杂名)有部宗之相传,佛灭后百年,异世第五师,优婆鞠多之下,有弟子五人。是曰同世五师。三论玄义曰:「同世五师者:一、昙无德,二、摩诃僧祇,三、弥沙塞,四、迦叶维,五、犊子部。」然大集经二十三,则为一、昙摩鞠多,二、萨波若帝婆,三、迦叶毗部,四、弥沙塞部,五、波蹉富罗。是等唯为一种之相传,非有确实之證佐。此同世之五师,为律部之分派,上出者非师名,分派之名也。善见律二述传统,谓「目犍连子帝须临涅槃,付弟子摩哂陀,摩哂陀是阿育王儿也,持律至师子国。摩哂陀临涅槃,付弟子阿栗吒,从尔已来,更相传授至今日。我今说往昔师名,从阎浮利地持律藏至师子国,第一名摩哂陀,第二名一地臾,第三名帝郁帝臾,第四名参婆楼,第五名拔陀沙,云云。」此巴利律文之Mahinda It!t!hiya Sambala Bhaddana%ma也。此五师与上出之五派,似非可一致者,其传统中律文之次下惟见昙无德之名。
(杂名)有部宗之相传,佛灭后百年,异世第五师,优婆鞠多之下,有弟子五人。是曰同世五师。三论玄义曰:「同世五师者:一、昙无德,二、摩诃僧祇,三、弥沙塞,四、迦叶维,五、犊子部。」然大集经二十三,则为一、昙摩鞠多,二、萨波若帝婆,三、迦叶毗部,四、弥沙塞部,五、波蹉富罗。是等唯为一种之相传,非有确实之證佐。此同世之五师,为律部之分派,上出者非师名,分派之名也。善见律二述传统,谓「目犍连子帝须临涅槃,付弟子摩哂陀,摩哂陀是阿育王儿也,持律至师子国。摩哂陀临涅槃,付弟子阿栗吒,从尔已来,更相传授至今日。我今说往昔师名,从阎浮利地持律藏至师子国,第一名摩哂陀,第二名一地臾,第三名帝郁帝臾,第四名参婆楼,第五名拔陀沙,云云。」此巴利律文之Mahinda It!t!hiya Sambala Bhaddana%ma也。此五师与上出之五派,似非可一致者,其传统中律文之次下惟见昙无德之名。
五恐怖世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五恐怖世经,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说末世不遵戒律有五种可恐之事。
(经名)佛说五恐怖世经,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说末世不遵戒律有五种可恐之事。
五阴世间
【佛学大辞典】
(术事)与五蕴世间同。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世间)
【三藏法数】
(亦名五众世间。)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十界五阴各各差别,故名五阴世间。(色即质碍之色,受即领纳诸尘,想即思想,行即造作,识即分别善恶。以此五者,阴覆真性,皆名为阴。)
(术事)与五蕴世间同。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世间)
【三藏法数】
(亦名五众世间。)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十界五阴各各差别,故名五阴世间。(色即质碍之色,受即领纳诸尘,想即思想,行即造作,识即分别善恶。以此五者,阴覆真性,皆名为阴。)
五蕴世间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世间之一。旧译曰五阴世间,五众世间。十界五蕴各各差别之谓也。
(术语)三世间之一。旧译曰五阴世间,五众世间。十界五蕴各各差别之谓也。
三世心不可得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金刚经曰:「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同略疏曰:「过现未三俱不可得,盖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不住。」密教于此立遮情表德之二义。其遮情之义,如以上显教所说。其表德之义,诸法以迷悟不二万德轮圆之故,一无别相,故云不可得。所谓台家之妙空圆空也。故是中道实相之异名。大日经疏七曰:「一一字门皆言不可得者,为明中道实相义故。」
(名数)金刚经曰:「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同略疏曰:「过现未三俱不可得,盖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不住。」密教于此立遮情表德之二义。其遮情之义,如以上显教所说。其表德之义,诸法以迷悟不二万德轮圆之故,一无别相,故云不可得。所谓台家之妙空圆空也。故是中道实相之异名。大日经疏七曰:「一一字门皆言不可得者,为明中道实相义故。」
不染世间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不染著世间尘欲之法也。法华经涌出品曰:「住于神通力,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法,如莲华在水。」
(杂语)不染著世间尘欲之法也。法华经涌出品曰:「住于神通力,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法,如莲华在水。」
六八超世本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六八弘誓同。
(名数)与六八弘誓同。
文殊三世果位
【佛学大辞典】
(杂语)文殊虽为助释迦之化,一时现菩萨之因位,然三世皆为果上之如来。过去称为龙种上佛,又名大身佛,神仙佛,现在号为欢喜藏摩尼宝精佛,未来称为普见佛。首楞严三昧经下曰:「过去久远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龙种上如来。(中略)佛世尊,于此世界南方过于千佛国土,国号平等。(中略)龙种上佛于彼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略)龙种上佛寿命四百四十万岁,度天人已入于涅槃。(中略)尔时平等世界龙种上佛岂异人乎?即文殊师利法王子是。」智度论二十九曰:「如首楞严经中,文殊师利自说,七十二亿反作一缘觉,而般涅槃,又现作佛,号龙种尊。」心地观经三曰:「请我释迦牟尼佛当为菩萨戒和上,龙种净智尊王佛当为净戒阿阇梨,未来导师弥勒佛当为清净教授师。」菩萨璎珞经四曰:「过去无数阿僧祇劫有佛,名大身如来。(中略)佛世尊,刹号空寂,正于此处成无上等正觉。(中略)尔时,大身如来,今文殊师利是。」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曰:「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极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此界现受教。(中略)佛刹名无碍,佛名升仙尊。(中略)彼升仙佛者,我身濡首是。」(已上过去之佛名)。央崛摩罗经四曰:「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北方去此过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在世教化。(中略)彼如来者岂异人乎?文殊师利即是彼佛。」宝积经六十曰:「此文殊师利成佛之时名为普见。」
(杂语)文殊虽为助释迦之化,一时现菩萨之因位,然三世皆为果上之如来。过去称为龙种上佛,又名大身佛,神仙佛,现在号为欢喜藏摩尼宝精佛,未来称为普见佛。首楞严三昧经下曰:「过去久远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龙种上如来。(中略)佛世尊,于此世界南方过于千佛国土,国号平等。(中略)龙种上佛于彼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略)龙种上佛寿命四百四十万岁,度天人已入于涅槃。(中略)尔时平等世界龙种上佛岂异人乎?即文殊师利法王子是。」智度论二十九曰:「如首楞严经中,文殊师利自说,七十二亿反作一缘觉,而般涅槃,又现作佛,号龙种尊。」心地观经三曰:「请我释迦牟尼佛当为菩萨戒和上,龙种净智尊王佛当为净戒阿阇梨,未来导师弥勒佛当为清净教授师。」菩萨璎珞经四曰:「过去无数阿僧祇劫有佛,名大身如来。(中略)佛世尊,刹号空寂,正于此处成无上等正觉。(中略)尔时,大身如来,今文殊师利是。」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曰:「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极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此界现受教。(中略)佛刹名无碍,佛名升仙尊。(中略)彼升仙佛者,我身濡首是。」(已上过去之佛名)。央崛摩罗经四曰:「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北方去此过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在世教化。(中略)彼如来者岂异人乎?文殊师利即是彼佛。」宝积经六十曰:「此文殊师利成佛之时名为普见。」
中千世界
【佛学大辞典】
(杂名)以须弥山为中心,九山八海围绕之,是为一世界,合千个一世界为小千世界,合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参见:三千大千世界)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大千世界)
【三藏法数】
谓以一千个小千世界,则成中千世界。此中千世界中,共有百万日月,百万须弥山,百万四天下,百万四天王天,百万三十三天,百万夜摩天,百万兜率天,百万乐变化天,百万他化自在天,百万梵世天。一千二禅天,总为第三禅天所覆,是名中千世界。
(杂名)以须弥山为中心,九山八海围绕之,是为一世界,合千个一世界为小千世界,合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参见:三千大千世界)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大千世界)
【三藏法数】
谓以一千个小千世界,则成中千世界。此中千世界中,共有百万日月,百万须弥山,百万四天下,百万四天王天,百万三十三天,百万夜摩天,百万兜率天,百万乐变化天,百万他化自在天,百万梵世天。一千二禅天,总为第三禅天所覆,是名中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数量为一○○○○○○○○○也。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种之千也。内容即一大千世界。以此一大千世界为一佛之化境。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广,恰等于第四禅天,成坏必同时焉。见智度论七,佛地论六。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大千世界)
【佛学次第统编】
三千大千世界者,有三重义:
第一、小千世界 以世界之数千倍之,谓之小千世界,二禅统一小千。
第二、中千世界 以小千千倍之,谓之中千,三禅统一中千。
第三、大千世界 合中千千倍之,谓之大千,四禅统一大千。
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世界。
(术语)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数量为一○○○○○○○○○也。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种之千也。内容即一大千世界。以此一大千世界为一佛之化境。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广,恰等于第四禅天,成坏必同时焉。见智度论七,佛地论六。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大千世界)
【佛学次第统编】
三千大千世界者,有三重义:
第一、小千世界 以世界之数千倍之,谓之小千世界,二禅统一小千。
第二、中千世界 以小千千倍之,谓之中千,三禅统一中千。
第三、大千世界 合中千千倍之,谓之大千,四禅统一大千。
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千大千世界也。经说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别。合四大洲日月诸天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佛学常见辞汇】
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俗语佛源】
形容广大而又丰富的世界。《楞严经》卷四说「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后来,「世界」成了一个偏义复词,仅含空间的意思。佛经中说,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称为一个世界。积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即为「大千世界」。「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释氏要览·界趣》)《五灯会元》卷一:「遍观三千大千世界,觅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佛曰:『汝但于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据说,我们人类等所在的「大千世界」名叫「娑婆世界」,由释迦牟尼教化。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十亿个世界,而宇宙中有无数的「大千世界」(见《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李明权)
【三藏法数】
谓以一千个中千世界,则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中,共有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下,百亿四天王天,百亿三十三天,百亿夜摩天,百亿兜率天,百亿乐变化天,百亿他化自在天,百亿梵世天。百万二禅天。一千三禅天,总为第四禅天所覆,是名大千世界。(亿有四等,一以十万为亿,二以百万为亿,三以千万为亿,四以万万为亿。今言百亿者,则以千万为亿也。)
(术语)三千大千世界也。经说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别。合四大洲日月诸天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佛学常见辞汇】
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俗语佛源】
形容广大而又丰富的世界。《楞严经》卷四说「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后来,「世界」成了一个偏义复词,仅含空间的意思。佛经中说,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称为一个世界。积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即为「大千世界」。「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释氏要览·界趣》)《五灯会元》卷一:「遍观三千大千世界,觅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佛曰:『汝但于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据说,我们人类等所在的「大千世界」名叫「娑婆世界」,由释迦牟尼教化。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十亿个世界,而宇宙中有无数的「大千世界」(见《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李明权)
【三藏法数】
谓以一千个中千世界,则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中,共有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下,百亿四天王天,百亿三十三天,百亿夜摩天,百亿兜率天,百亿乐变化天,百亿他化自在天,百亿梵世天。百万二禅天。一千三禅天,总为第四禅天所覆,是名大千世界。(亿有四等,一以十万为亿,二以百万为亿,三以千万为亿,四以万万为亿。今言百亿者,则以千万为亿也。)
四人观世
【佛学大辞典】
(杂语)依人人之机根,而观世间有等差。凡夫观三界之乐,欢喜游戏而不觉知。二乘观三界之苦,如火宅不安。菩萨观三界之空缘想见相犹如空花。诸佛观三界为唯心,世间诸物皆为妙明之心。
(杂语)依人人之机根,而观世间有等差。凡夫观三界之乐,欢喜游戏而不觉知。二乘观三界之苦,如火宅不安。菩萨观三界之空缘想见相犹如空花。诸佛观三界为唯心,世间诸物皆为妙明之心。
四人出现世间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为波斯匿王说先后丑妙之四人不同。出于增一阿含四意断品。
(经名)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为波斯匿王说先后丑妙之四人不同。出于增一阿含四意断品。
四世
【佛学大辞典】
(杂语)正像末之三时,以释尊在世时为圣世而加之,名为四世。
(杂语)正像末之三时,以释尊在世时为圣世而加之,名为四世。
四世俗谛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所立四种之俗谛也。真谛亦立四种,合成八谛。(参见:谛)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世间世俗〕,俗即习俗,谓世间众生安立舍宅及治生等种种之事,皆悉虚假不实也。
〔二、道理世俗〕,谓五蕴等法,皆是假名安立,若依道理一一推穷,皆无自体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三、證得世俗〕,谓观世俗假立之法皆空,證得预流等果也。(预流者,预入圣道之流,即初果也。)
〔四、胜义世俗〕,谓于世俗假立之法,了达胜妙之义也。
(名数)法相宗所立四种之俗谛也。真谛亦立四种,合成八谛。(参见:谛)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世间世俗〕,俗即习俗,谓世间众生安立舍宅及治生等种种之事,皆悉虚假不实也。
〔二、道理世俗〕,谓五蕴等法,皆是假名安立,若依道理一一推穷,皆无自体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三、證得世俗〕,谓观世俗假立之法皆空,證得预流等果也。(预流者,预入圣道之流,即初果也。)
〔四、胜义世俗〕,谓于世俗假立之法,了达胜妙之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