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五重世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一佛世界之成立,有五重之次第也。智度论第五十曰:「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界;一时起,一时灭如是等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如是一佛世界数,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数,如十方恒河沙世界,是佛世界种;如是世界种十方无量,是名一佛世界。」冠注五教章卷下之四引此文,而为一世界、一世界性、一世界海、一世界种、一佛世界。其中第二所以名为世界性者,以准于旧华严经五十六所说十重世界之次第也。五教章通路记五十二曰:「华严经中,积聚诸刹而名世界性,积诸世界性而名世界海,释此次第而作此解释,论之第三重既立海之名,是故章主名第二重之世界为世界性。海之后所以安界种者,种是种类,亦是因义。积诸界海,共安一处,摄诸流类,故名为种,为第五重作其因种。故界海之次,建界种之名。」
异世五师
【佛学大辞典】
(杂名)阿育王传于佛灭后传化之师,揭五人:一摩诃迦叶,二阿难,三摩田提,四商那和斯,五优婆鞠多也。此中摩田提与商那和斯,同禀于阿难,同世之师也,故于付法藏传二十三人之次第相承中不加之。然梁之僧祐,撰萨婆多部记五卷(出三藏记十二),揭有部之资师相传中次第此五师,嘉祥,南山,依之而立异世之五师。嘉祥之三论玄义曰:「萨婆多部传有异世五师,有同世五师。异世五师者:一迦叶,二阿难,三末田地,四舍那婆斯,五优婆掘多。此五人持佛法藏各得二十馀年,更相付属,名异世也。」南山之戒疏一上,亦揭阿育王传之五师,中曰:「三师末田提,四师商那和修,并是阿难亲承资奉。阿难将灭,以法付二人。田提道洽罽宾,和修化在中国,是则同时分地而王也。」舍利弗问经曰:「我寻涅槃,大伽叶等当共分别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异,伽叶传付阿难,阿难复付末田地,末田地复付舍那婆私,舍那婆私传付优波笈多。」止观一上曰:「付法藏人,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末田地与商那同时,取之则二十四人。」【又】善见律二出传戒之五师,即第三结集时正系派之传统也。曰:「第一优波离Upa%li,第二驮写拘Da%saka,第三须那拘Sonaka,第四悉伽婆Sggava,第五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ntta Tissa。此五师于阎浮利地,以律藏次第相付,不令断绝,即至第三结集。」
同世五师
【佛学大辞典】
(杂名)有部宗之相传,佛灭后百年,异世第五师,优婆鞠多之下,有弟子五人。是曰同世五师。三论玄义曰:「同世五师者:一、昙无德,二、摩诃僧祇,三、弥沙塞,四、迦叶维,五、犊子部。」然大集经二十三,则为一、昙摩鞠多,二、萨波若帝婆,三、迦叶毗部,四、弥沙塞部,五、波蹉富罗。是等唯为一种之相传,非有确实之證佐。此同世之五师,为律部之分派,上出者非师名,分派之名也。善见律二述传统,谓「目犍连子帝须临涅槃,付弟子摩哂陀,摩哂陀是阿育王儿也,持律至师子国。摩哂陀临涅槃,付弟子阿栗吒,从尔已来,更相传授至今日。我今说往昔师名,从阎浮利地持律藏至师子国,第一名摩哂陀,第二名一地臾,第三名帝郁帝臾,第四名参婆楼,第五名拔陀沙,云云。」此巴利律文之Mahinda It!t!hiya Sambala Bhaddana%ma也。此五师与上出之五派,似非可一致者,其传统中律文之次下惟见昙无德之名。
五恐怖世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五恐怖世经,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说末世不遵戒律有五种可恐之事。
五阴世间
【佛学大辞典】
(术事)与五蕴世间同。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世间)
【三藏法数】
(亦名五众世间。)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十界五阴各各差别,故名五阴世间。(色即质碍之色,受即领纳诸尘,想即思想,行即造作,识即分别善恶。以此五者,阴覆真性,皆名为阴。)
五蕴世间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世间之一。旧译曰五阴世间,五众世间。十界五蕴各各差别之谓也。
三世心不可得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金刚经曰:「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同略疏曰:「过现未三俱不可得,盖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不住。」密教于此立遮情表德之二义。其遮情之义,如以上显教所说。其表德之义,诸法以迷悟不二万德轮圆之故,一无别相,故云不可得。所谓台家之妙空圆空也。故是中道实相之异名。大日经疏七曰:「一一字门皆言不可得者,为明中道实相义故。」
不染世间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不染著世间尘欲之法也。法华经涌出品曰:「住于神通力,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法,如莲华在水。」
六八超世本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六八弘誓同。
文殊三世果位
【佛学大辞典】
(杂语)文殊虽为助释迦之化,一时现菩萨之因位,然三世皆为果上之如来。过去称为龙种上佛,又名大身佛,神仙佛,现在号为欢喜藏摩尼宝精佛,未来称为普见佛。首楞严三昧经下曰:「过去久远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龙种上如来。(中略)佛世尊,于此世界南方过于千佛国土,国号平等。(中略)龙种上佛于彼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略)龙种上佛寿命四百四十万岁,度天人已入于涅槃。(中略)尔时平等世界龙种上佛岂异人乎?即文殊师利法王子是。」智度论二十九曰:「如首楞严经中,文殊师利自说,七十二亿反作一缘觉,而般涅槃,又现作佛,号龙种尊。」心地观经三曰:「请我释迦牟尼佛当为菩萨戒和上,龙种净智尊王佛当为净戒阿阇梨,未来导师弥勒佛当为清净教授师。」菩萨璎珞经四曰:「过去无数阿僧祇劫有佛,名大身如来。(中略)佛世尊,刹号空寂,正于此处成无上等正觉。(中略)尔时,大身如来,今文殊师利是。」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曰:「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极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此界现受教。(中略)佛刹名无碍,佛名升仙尊。(中略)彼升仙佛者,我身濡首是。」(已上过去之佛名)。央崛摩罗经四曰:「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北方去此过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在世教化。(中略)彼如来者岂异人乎?文殊师利即是彼佛。」宝积经六十曰:「此文殊师利成佛之时名为普见。」
中千世界
【佛学大辞典】
(杂名)以须弥山为中心,九山八海围绕之,是为一世界,合千个一世界为小千世界,合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参见:三千大千世界)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大千世界)
【三藏法数】
谓以一千个小千世界,则成中千世界。此中千世界中,共有百万日月,百万须弥山,百万四天下,百万四天王天,百万三十三天,百万夜摩天,百万兜率天,百万乐变化天,百万他化自在天,百万梵世天。一千二禅天,总为第三禅天所覆,是名中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数量为一○○○○○○○○○也。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种之千也。内容即一大千世界。以此一大千世界为一佛之化境。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广,恰等于第四禅天,成坏必同时焉。见智度论七,佛地论六。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大千世界)
【佛学次第统编】
三千大千世界者,有三重义:
第一、小千世界 以世界之数千倍之,谓之小千世界,二禅统一小千。
第二、中千世界 以小千千倍之,谓之中千,三禅统一中千。
第三、大千世界 合中千千倍之,谓之大千,四禅统一大千。
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千大千世界也。经说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别。合四大洲日月诸天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佛学常见辞汇】
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俗语佛源】
形容广大而又丰富的世界。《楞严经》卷四说「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后来,「世界」成了一个偏义复词,仅含空间的意思。佛经中说,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称为一个世界。积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即为「大千世界」。「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释氏要览·界趣》)《五灯会元》卷一:「遍观三千大千世界,觅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佛曰:『汝但于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据说,我们人类等所在的「大千世界」名叫「娑婆世界」,由释迦牟尼教化。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十亿个世界,而宇宙中有无数的「大千世界」(见《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李明权)
【三藏法数】
谓以一千个中千世界,则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中,共有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下,百亿四天王天,百亿三十三天,百亿夜摩天,百亿兜率天,百亿乐变化天,百亿他化自在天,百亿梵世天。百万二禅天。一千三禅天,总为第四禅天所覆,是名大千世界。(亿有四等,一以十万为亿,二以百万为亿,三以千万为亿,四以万万为亿。今言百亿者,则以千万为亿也。)
四人观世
【佛学大辞典】
(杂语)依人人之机根,而观世间有等差。凡夫观三界之乐,欢喜游戏而不觉知。二乘观三界之苦,如火宅不安。菩萨观三界之空缘想见相犹如空花。诸佛观三界为唯心,世间诸物皆为妙明之心。
四人出现世间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为波斯匿王说先后丑妙之四人不同。出于增一阿含四意断品。
四世
【佛学大辞典】
(杂语)正像末之三时,以释尊在世时为圣世而加之,名为四世。
四世俗谛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所立四种之俗谛也。真谛亦立四种,合成八谛。(参见:谛)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世间世俗〕,俗即习俗,谓世间众生安立舍宅及治生等种种之事,皆悉虚假不实也。
〔二、道理世俗〕,谓五蕴等法,皆是假名安立,若依道理一一推穷,皆无自体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三、證得世俗〕,谓观世俗假立之法皆空,證得预流等果也。(预流者,预入圣道之流,即初果也。)
〔四、胜义世俗〕,谓于世俗假立之法,了达胜妙之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