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约二世明十二因缘
【佛学次第统编】
四教仪云:「次明二世十二因缘者,出大集经,佛为求辟支佛人说也。」此十二因缘,现在有十,未来有二。
一、现在十者:
一、无明 大集经云:「何为观于无明?先观中阴,于父母所生贪爱心,爱因缘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罗逻。是歌罗逻,爱有三事:一命、二识、三煖。过去世中业缘感果,无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无明。歌罗逻时,气息入出,有三种道。所谓随母气息上下,七日一变,息入出者,名为寿命。是名风道,不臭不烂。是名为煖,是中心意。名之为识。」
二、行 复观三受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云何为观?随于念心,观息出入。观于内身,皮肤肌肉筋骨髓脑,如空中云。是身内风,亦复如是。有风能上,有风能下,有风能满,有风能燋,有风增长。是故息之出入,名为身行。以出入息,从觉观生,故名意行。和合出声,名行也。
三、识 三行因缘,则有识生,故名为识。
四、名色 著识因缘,则有四阴及以色阴,故名名色。
五、六入 五阴因缘,识行六处,故名六入。
六、触 眼色相对,故名为触。乃至意法,皆亦如是。
七、受 触因缘故,念色至法,名之为受。
八、爱 贪著于色,乃至于法,名之为爱。
九、取 爱因缘故,四方求觅,名之为取。
十、有 取因缘故,受于后身,故名为有。
二、此下二因缘属未来也:
十一、生 有因缘故有生,是名为生。
十二、老死 生因缘故,则老死种种诸苦。
若闻此因缘,发真无漏,亦名因缘觉也。
世出世二戒
【佛学次第统编】
戒由世出世二义上,分之为二:
一、出世间戒 沙弥之十戒,比丘之具足戒也。
二、世间戒 优婆塞优婆夷之五戒八戒也。
三千世间
【佛学次第统编】
千如各有众生国土五阴三世间之别。
一、五阴世间 又名五众世间,十界五阴,各各差别,名为五阴世间。
二、众生世间 又名假名世间,假五阴和合之上,名为众生者,上至佛界,下至地狱,各各差别也。
三、国土世间 又名器世间,众生所依之境界,十界各各差别者,是五阴中假立于色阴之上者。
千如各具三世间,则相乘为三千世间。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俗语佛源】
「一佛出世」比喻事情非常不易。《隋书·经籍志》:「每一小劫则一佛出世」。《海录碎事·臣职·中书舍人》:「朕闻,朝廷除(提拔)一舍人,六亲相贺,谚以为一佛出世,岂容易哉。」涅槃,梵音Nirvana,又作泥洹、涅槃那,译为灭度、解脱等,为佛教徒追求的最终目的,亦泛称释迦或其弟子之逝世为涅槃。「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是民间的一种戏语,形容病痛者或受刑者痛苦得死去活来。《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开肉绽,鲜血淋漓。」又第五十三回:
「众人只得拿翻李逵,打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也作「一佛出世,二佛生天」,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真珠姬一发乱扔乱掷,哭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常正)
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
【俗语佛源】
小说《西湖佳话·南屏醉迹》中有济公的一段话:「你一个蠢和尚,怎得知佛家的妙用?岂不闻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何况偌大一井,怎容不得几根木头?」这种关于空间大小平等、涉入无碍的「不可思议」境界,在大乘经中多有反映。《维摩诘经·不思议品》谓:「以须弥(高山名)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楞严经》卷二也说:「不动道场,于一毛端,偏能含受十万国土。」《华严经》更是反复论述世界的「涉入平等」。如《普贤行愿品》说:「一切诸世界,入一微尘中;世界不积聚,亦复不离散。」又如《梵行品》说:「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不可说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说世界。」中国的华严宗在《华严经》的教义基础上,建立了「事事无碍」、「一多相容」、「微细相容」、「唯心回转」等宗义。华严宗认为:见须弥山高广,是自心作大;见芥子微细,是自心作小。而须弥山和芥子本无大小之别,故得以涉入无碍。 (李明权)
三世有缘
【俗语佛源】
时间的迁流称为「世」。时间没有独立的自性,仅仅表现在事物的生灭变化中。在这个意义上佛教假立「三世」之说。如《大宝积经》所说:「三世,所谓过去、现在、未来。」事物已灭,称为「过去世」;事物已生未灭,称为「现在世」;事物未生,称为「未来世」。佛教的因果轮回之说是建立在「三世」的基础上的,谓之「三世因果」。有首著名的偈颂说:「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鲁迅《华盖集·题记》说「我知道伟大的人物能洞见三世,观照一切。」佛教认为,人际间的交往共事等,都是有缘份的,甚至还是宿世的缘份。后因称极有缘份者为「三世有缘」。宋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载:法师对前来帮助取经的行者说:「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
五百世冤家
【俗语佛源】
谓犯杀业重罪者,在许多生轮回中冤冤相报,结成无休无止的冤家。「五百」,泛指极多。多指结冤极深的冤家对头。《经律异相》卷四六十六引《出钞昙婆娑经》谓:「尝闻有一女人,为饿鬼所持,即从咒术而向鬼言:『何以恼他女人?』鬼答言:『此女人是我怨家,五百世中常杀我,我亦五百世中断其命。若彼能舍旧怨心,我亦舍。』」俗语中也用以指缘份极深的有情人。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张生)与那五百年前疾憎的冤家,正打个照面儿。」俗语中昵称情人为「俏冤家」。如元·关汉卿《一半儿·题情》曲:「骂你个俏冤家,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李明权)
花花世界
【俗语佛源】
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业经》说:「佛土生五色睫,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下。后俗语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说岳全传》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夺取宋室江山。」又如《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众所住的花花世界。」(李明权)
现世报
【俗语佛源】
原称「现报」,为佛家所谓三业报之一。晋·慧远《三报论》说得很明白:「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后俗语用现世报为詈词,意为今生乃至当下就遭到恶报。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再没有一个身子上,先前做了贵人,以后流为下贱,现世现报,做人笑柄的。」还特指不肖子孙。如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十一:「骂人曰现世报,见李翊《戒庵漫笔》。张桂当国,有帖『十可笑』于门。八可笑,驸马招个现世报。」又如《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自他死后,家事都就零落,况又遭著兵火,遂把我阁族子孙,都灭尽了。单留得我一个现世报,还在这里。」(李明权)
前世作孽
【俗语佛源】
据佛教「因果报应」之说,前世造下罪孽,损害其他众生,一旦果报成熟,即不得不偿还所欠的冤孽之债,谓之「前生债」或「前世孽」。如明·冯梦龙《桂枝儿·交恶》:「歹冤家,只今日便与你折帐,也是欠下前生债,与你相交这场。」又如清·袁枚《续子不语·叶氏姊》:「乾隆己酉,姊年七十二矣。偶秋日游园中,忽冷风如箭,直射其身。卧床,医药罔效……别驾乘其神气稍清时,询以终日喃喃,与谁共语,所患何处痛痒,而呼号不止?姊初不答,强问之,乃长叹曰:『前世孽也!』」今人遇到冤家或困境、灾难时,往往说:「前世作孽!」即本于此。(李明权)
前世烧了断头香
【俗语佛源】
信徒为了表示虔敬,在礼佛等场合,一般不燃折断或污染过的香。如《三世因果经》云:「今生臭气为何因?前世污香供佛前。」如《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我是怎么了呢?没修积个儿子来罢了,难道连个女儿的命也没有?真个的我前世烧了断头香了。」(李明权)
宿世因缘
【俗语佛源】
佛教指前世的生死为前生,即宿世;因而,将前世的因缘,统称宿世因缘。《法华经·授记品》:「宿世因缘,吾今当说。」同经《化城喻品》还对二乘人说宿世因缘,诱其證悟。唐·姚合《寄主客刘郎中》诗:「汉朝共许贾生贤,迁谪还应是宿缘。」也省作「宿缘」。如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书》:「爱欲未除,宿缘是畏。」后来把「宿世因缘」一语的涵义应用到仕途的升迁与儿女之情的恩恩怨怨等方面。如《道山清话》:「彭汝砺久在侍从,晚娶宋氏归,有姿色器资,承顺惟恐不及,后出守九江,病中忽索笔纸,大书云:『宿世冤家,五年夫妇,从今以往,不打这鼓。』投笔而逝。」(无名氏)
二义──世界二义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世迁流义〕,世迁流者,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迁流也。只如昨日是过去,今日是现在,明日是未来,如此迁移流动,无有间歇也。
〔二、界方位义〕,界方位者,谓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方有定位,不相混乱也。
二种世间清净
【三藏法数】
(出无量寿经论)
论云:若人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毕竟得生安乐国土,成就种种功德庄严,获此二种世间清净。(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一、器世间清净〕,谓世界如器,隔别名世,间差名间,故名器世间。谓彼安养国土,广大无边,如太虚空,清净光明,如日月轮,具足珍宝庄严,是名器世间清净。
〔二、众生世间清净〕,谓所化众生,隔别间差,故名众生世间。谓彼阿弥陀佛,于一佛土,身不动摇,于一切时,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令其如实修行,离诸染著,皆愿往生我国,是名众生世间清净。
三世业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过去世业〕,谓过去世,若意起贪瞋痴等,即动身口,作诸恶业;若意不贪、不瞋、不痴等,即动身口,作诸善业。善恶之业虽殊,皆受现在未来之报,是名过去世业。
〔二、现在世业〕,谓现在世,若意起贪瞋痴等,即动身口,作诸恶业;若意不贪、不瞋、不痴等,即动身口,作诸善业。善恶之业虽殊,皆受未来之报,是名现在世业。
〔三、未来世业〕,谓未来世,必由身口意,造作善恶诸业。虽不现作,望于未来,毕竟不无,是名未来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