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华伦泰节(华伦泰节)  拼音:huá lún tài jié
华伦泰为三世纪时罗马基督教的殉教者,亦是情人的护卫者,于西元二六九年二月十四日遭受迫害而死,后以此日为宗教节日,中世纪时始对所钟情的人赠礼物或递情书。也称为「情人节」、「圣瓦伦丁节」。
《国语辞典》:湖畔诗人(湖畔诗人)  拼音:hú pàn shī rén
十九世纪初,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柯勒立基等人,因崇仰卢梭的自然学说,结伴居于英国北部的甘巴兰湖畔,藉山水自然的美景,抒发其清新的思想,自成一派,故被称为「湖畔诗人」。
《国语辞典》:黑暗大陆(黑暗大陆)  拼音:hēi àn dà lù
Dark Continent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欧洲殖民帝国称非洲大陆为「黑暗大陆」。除了表示当地土著的肤色外,亦指欧洲人对中非洲内部的情况一无所知。但并不包括埃及、利比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西亚等北非国家。
《国语辞典》:抚梁易柱(抚梁易柱)  拼音:fǔ liáng yì zhù
形容力大无穷。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纣能倒曳九牛,抚梁易柱。」
《国语辞典》:甘地主义(甘地主义)  拼音:gān dì zhǔ yì
十九世纪印度人甘地(Mohandas K. Gandhi)所提出的「不抵抗」、「不合作」的和平抗争手段。甘地从事印度独立运动,主张一切不与英人合作,亦不以武力抵抗。在经济方面,印人专用印度土产;政治方面,印人不做英人统治印度的官吏。这种消极抗争手段终形成英人与印度之间的无形战争,后来印度独立,得此助益颇钜。
分类:世纪印度
《国语辞典》:克伦威尔(克伦威尔)  拼音:kè lún wēi ěr
Oliver Cromwell
人名。(西元1599~1658)英国政治改革家。于十七世纪初国会与英王相争时加入国会军,为独立党首领,西元一六五三年改行共合政体;杀英王查理第一,废除君主制,解散议院,征服爱尔兰及苏格兰,自任国民总督。也译作「克林威尔」。
《国语辞典》:立体主义(立体主义)  拼音:lì tǐ zhǔ yì
一种二十世纪初叶兴起于法国的绘画运动。主张将自然形象分解成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再以此三种基本形体将自然形象予以重叠组合成画面,造成立体效果。并发展到从不同角度来表现物象,如将人像正侧两面同时画出。或用实物,如纸片、火柴盒等贴在画布上,力求新异。代表画家有毕卡索、勃拉克等。也称为「立体派」。
《国语辞典》:拉丁字母  拼音:lā dīng zì mǔ
西元前六、七世纪由埃特鲁斯坎字母发展的拼音文字,原用以记录拉丁语。古典拉丁语有二十三个字母;至中世纪,分化增至二十六个字母。由于各种历史条件,拉丁字母成为欧洲多数语言的文字基础,近代更传到美、非、亚、澳诸洲,广为当地无字民族采用。
《国语辞典》:恐怖小说(恐怖小说)  拼音:kǒng bù xiǎo shuō
一种流行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小说。以神奇奥秘和侠义为题材,充满恐怖、鬼魂、凶宅等离奇神怪之事。
《国语辞典》:浪漫乐派(浪漫乐派)  拼音:làng màn yuè pài
流行于十九世纪的乐风,特点是不论在作曲或演奏上,都以展现个性、自我、无拘无束的情感为主。此乐派往往从诗歌、童话和民间故事中撷取灵感。民族曲风强烈,而非专为贵族演奏的乐曲。
《国语辞典》:教父哲学(教父哲学)  拼音:jiào fù zhé xué
西元2~5世纪早期基督教为其教义辩护的一种思想体系。它是由既宣讲又著作的护教者,即所谓的教父,根据《圣经》,并与古希腊、古罗马哲学融合建立起来的。
《国语辞典》:江户幕府(江户幕府)  拼音:jiāng hù mù fǔ
西元十七世纪,日本德川家康打败丰臣秀吉后所建立的政权机关。尔后在长达两个半世纪中,对内抑制诸侯势力,对外限制外来文化,实行锁国政策。后因经济困难、社会不安、外国通商等因素,政权发生动摇,因而还政于天皇,江户幕府时代正式结束。
《国语辞典》:琐罗亚斯德(琐罗亚斯德)  拼音:suǒ luó yà sī dé
人名。波斯人,约生于西元前六世纪中至西元前五世纪中。为拜火教的创始人,认为光明之神马士达是宇宙的主宰,能和黑暗之神对抗。其教在唐朝时传入中国,称为「祆教」。信仰者多为西域的胡人。
《国语辞典》:斯多噶学派(斯多噶学派)  拼音:sī duō gé xué pài
古希腊罗马时代哲学的一派。盛行于西元前四世纪至西元前三世纪间,由芝诺(Zeno)创始。混合早期希腊哲学、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思想,将哲学分成理则学、物理学和伦理学三部分,以伦理学为重心。主张德性高过一切,必须克己禁欲。
《国语辞典》: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  拼音:sān shí nián zhàn zhēng
十七世纪初,发生于西方国家的宗教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役。西元一六一八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太子费迪南接掌波西米亚王位,对新教采取敌视政策而引起境内新、旧两教大战,并进而由内战演为国际性的战争。一六四八年,与战各国签定威士特法里亚条约,结束了这场长达三十年的战争,并承认新、旧教徒有同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