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格式塔心理学
亦译“完形心理学”。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20世纪初创立于德国。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墨、考夫卡、苛勒。主张现象的经验就是整体或格式塔,反对构造心理学的元素主义,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经验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总和,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
《漢語大詞典》:多余的人
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满怀理想主义和善良的愿望,对社会有一定的批判能力,但是远离人民,无法摆脱贵族立场,结果一事无成。代表人物有《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奥涅金、《当代英雄》里的毕巧林、《奥勃洛摩夫》里的奥勃洛摩夫等。
《漢語大詞典》:愤怒的葡萄
长篇小说。美国斯坦贝克作于1939年。20世纪30年代,俄克拉何马州连遭旱灾,粮食歉收。佃农乔德一家变卖家产,前往西部谋生。到达加利福尼亚州后,又陷入果园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他们终于奋起反抗,参加摘果工人的罢工斗争。
《漢語大詞典》:法国唯物主义
也称“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主要代表有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反对封建统治,提出彻底的无神论思想,肯定物质世界自身的存在,是当时西欧最进步的哲学。但他们的唯物主义基本上是机械论的和形而上学的。
《漢語大詞典》:反对派
对习俗、法律、政策或运动的反对者
特指反对某项事物(如一项政策或政党)的集体
辩论时持反对意见的一派
犹太教用语,特指坚持传统教义而反对18世纪中叶东欧哈西德运动的犹太人
凡事抗议的人
《漢語大詞典》:犯罪学
研究犯罪问题的学科。19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形成,以后不断发展。狭义的犯罪学只研究犯罪原因,广义的犯罪学还研究预防犯罪、犯罪对策等问题。
《國語辭典》:基督教  拼音:jī dū jiào
西元一世纪由巴勒斯坦境内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的宗教,初期流行于亚细亚西部,现遍及世界。十一世纪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又从天主教分裂出许多新教派,如长老会、圣公会、浸信会、卫理会等。台湾地区统称新教。
《國語辭典》:火中取栗  拼音:huǒ zhōng qǔ lì
法国诗人拉。封登所著猴子与猫的寓言故事。叙述一只狡猾的猴子骗猫从火中取栗子,结果猫爪上的毛被火烧掉,而栗子却全被猴子吃了。后比喻为他人冒险出力,自己却一无所获。如:「他只不过是在利用你罢了,一旦替他火中取栗,打下江山之后,便会将你一脚踢开。」
《漢語大詞典》:观念艺术
一译“概念艺术”。20世纪70年代西方流行的艺术流派。观念艺术排除传统艺术的造型性,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概念或观念的组合。在这类作品中,他们将未加工的材料直接作为艺术品展现给观众,或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品”送上展厅等。他们企图让观众经自己的想像,与艺术家进入同一“审美领域”。
《漢語大詞典》:关山飞渡
一译《驿车》。美国故事片。20世纪福斯影片公司1939年摄制。约翰·福特导演,汤姆士·密契尔主演。越狱犯灵果拦乘一辆驿车前往罗斯特堡寻找仇人,途中,驿车遭印第安部族武装袭击,灵果配合警官鬈毛作战,保护驿车安抵目的地。警官仗义让灵果报了仇,然后放他与妓女达拉丝走向新的生活。
《漢語大詞典》:荷兰画派
17世纪兴起于荷兰。摆脱了对宫廷贵族和天主教会的依附,转向为新兴的市民阶级服务。用写实手法描绘人民生活和自然风景。除肖像画和宗教历史画外,还发展了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及动物画。代表人物有哈尔斯、伦勃朗、维米尔。
《國語辭典》:藏历(藏曆)  拼音:zàng lì
藏族传统的历法。为阴阳合历,受唐代中原历法影响。用五行和十二生肖纪年,以月球圆缺周期为一个月,大小月分和夏历相同。但是为了宗教上的理由,望日必须在每月十五日。所以常将某一天重覆一次,或把某一天减掉。
《漢語大詞典》:巴比松画派
19世纪产生于法国。巴比松系巴黎近郊的一个村庄。1848年,以特奥陀·卢梭为首的部分青年画家因不满学院派的艺术和官方沙龙审查制度,先后来此定居作画。他们以农民生活、农村风景为题材,主张走出画室,“回到自然”。作品具有真实、朴素、田园诗般的风格。代表人物还有米勒、杜普雷等。
《國語辭典》: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藝術)  拼音:bā luò kè yì shù
十七世纪流行于欧洲的美术、音乐、文学样式,统称为「巴洛克艺术」。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誇张,重视动势与雄壮的美。参见「巴洛克风格」条。
《國語辭典》:百科全书派(百科全書派)  拼音:bǎi kē quán shū pài
十八世纪法国的一个思想学派。曾参与百科全书的编纂,反对天主教会及其哲学以及封建等级制度,对当时的启蒙运动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人物有狄德罗(Denis Dierot)、孟德斯鸠(Montesquieu)和卢梭(Rousseau)等。也称为「辞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