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扭扭舞  拼音:niǔ niǔ wǔ
一种舞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成为美国的流行舞,因颇具特色,所以广受欢迎,流行于全球。特徵是强调臀部的摆动,与舞伴互不接触,一面扭一面跳,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创作舞步,而配合四分之二拍的摇滚节奏舞蹈。
《国语辞典》:浸礼会(浸礼会)  拼音:jìn lǐ huì
基督新教的一派。起源于十七世纪英国的清教主义,从公理宗衍生而来。信奉基督,洗礼采全身浸礼,反对点水、注水法。今日盛行于美国。也称为「浸信会」。
《国语辞典》:咖哔丁(咖哔丁)  拼音:kā bì dīng
一种斜纹布料。十九世纪英国防水布协会首先用此布料制造雨衣。质地有厚薄之分,能防风雨,耐用,不易皱。适合做西装、工作服等。
《国语辞典》:爵士舞  拼音:jué shì wǔ
起于二十世纪初,流行于西元一九二○年代之后的美国,是一种充满动感的多元化节奏型的现代舞蹈。它融合了美国农村黑奴源自非洲的舞蹈技巧、交际舞及舞台舞蹈等,主要配合爵士音乐的旋律、节奏等所形成的舞蹈形式,近来也尝试与现代舞、芭蕾舞做结合,在舞台、电影或秀场上表演,成为独树一格的表演类型,目前种类繁多。
《国语辞典》:佳构剧(佳构剧)  拼音:jiā gòu jù
一种流行于十九世纪欧洲社会的戏剧。特色是布局严谨,情节曲折离奇,扣人心弦,能够激起观众的兴奋、紧张情绪。法国剧作家斯克里布为代表作家。
《国语辞典》:立体派(立体派)  拼音:lì tǐ pài
一种二十世纪初期兴起的画派。主张把自然形象还原为几何图形,再重新组合成画面。参见「立体主义」条。
《国语辞典》:溜滑板  拼音:liū huá bǎn
一种运动。在装有轮子的板上滑行。源于二十世纪六○年代初期的美国,至七○年代合成纤维的滑轮上市后,滑板运动更加风行。
《国语辞典》:林布兰(林布兰)  拼音:lín bù lán
Hermenszoon Von Rijn Rembrandt
人名。(西元1607~1669)荷兰十七世纪巴洛克美术的代表画家,开拓以光来统一画面的独特画风,故被称为光的画家,除油画外,也留下许多铜版画,代表作品有〈夜警〉、〈老贵妇人〉、〈画家与其妻〉等。也译作「林布兰特」。
《国语辞典》:拉丁文  拼音:lā dīng wén
拉丁语的书面语。中古世纪扮演欧洲文化、学术界共同语言的角色。今独为天主教教廷使用。
《国语辞典》:西洋剑(西洋剑)  拼音:xī yáng jiàn
一种击剑的竞技活动。由西洋人中古世纪的剑术演变而来,主要动作以刺为主,具有姿态优雅、技巧精湛的艺术性。其方式是将人体画定范围,击剑手必须刺中此一范围,才算一次有效攻击。比赛时,选手均穿著一种金属与棉织的合成衣,头戴网状金属面罩,以保护身体。比赛用的长剑,分为钝剑、锐剑和马刀三种。击剑运动能够培养敏捷反应、冷静思考与优雅的风度,目前已逐渐受到国人的喜爱。
《国语辞典》:现代舞(现代舞)  拼音:xiàn dài wǔ
爱莎多娜。邓肯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所倡导的一种舞蹈。强调自然、自由、美的表现。也称为「近代舞」、「新舞蹈」。
《国语辞典》:维京人(维京人)  拼音:wéi jīng rén
丹麦、挪威、瑞典人的祖先。西元九到十二世纪时,居住在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由于气候阴湿,土壤贫瘠,所以多向海上发展。拥有高超的航海技术及造船技巧,常在海上掠夺其他船只,因此有「海盗」、「海上战士」之称。维京人为求航行的快速,将船只建造成狭长的形状,船身平浅,船尾高跷,不仅造型特殊,且性能卓越。这些技术随著维京人的侵略而传播到各地,奠定欧洲商业兴盛的基础。也称为「北蛮人」、「诺曼人」。参见「诺曼人」条。
《国语辞典》:新喜剧(新喜剧)  拼音:xīn xǐ jù
西元前三至四世纪,希腊地区因旧喜剧没落,因而兴起的新形式喜剧。它对当时的雅典社会,特别是对常见的家庭生活,提出一种温和的讽谕。虽未如实的描写当时的生活,却真实的反映了那个时代商人阶级的幻灭精神和对道德问题模棱两可的态度。
《国语辞典》:学院派(学院派)  拼音:xué yuàn pài
十七世纪形成于欧洲官办美术学院的学派,以古典、传统为规范,重视技法的一种艺术倾向。今泛指作风保守或缺乏创新风格的艺术或学术派系。
《国语辞典》:日莲宗(日莲宗)  拼音:rì lián zōng
日本佛教宗派之一。十三世纪日莲创立,故名「日莲宗」。此宗虽受日本天台宗的影响,但特别重视《妙法莲华经》,尤其《妙法莲华经》经题五字,认为只要诚心皈依本尊,口唱经题就能即身成佛,并有可能在现实显现佛的净土。此宗以身延山久远寺为总本山,分派很多,在台湾亦有少量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