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婆罗门(婆羅門)  拼音:pó luó mén
1.印度的贵族。
2.词牌名。本为唐大曲,曲调乃从大曲摘遍而来。词为双调,七十六字,九平韵。也称为「婆罗门引」。
3.梵语音译,意译为「净行」、「净裔」。印度早期社会,凡分四种阶级,婆罗门是最高阶级。婆罗门自称是梵天的后裔,世袭祭司,事奉大梵天,专修净行,掌握神权;后引申泛指出家的修行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四:「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国语辞典》:八不  拼音:bā bù
约西元二、三世纪佛教思想家龙树所撰中论一书中,诠释般若空义的纲领,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八种。传入中国后,成为三论宗重要学说之一。也称为「八不中道」。
《國語辭典》:真腊(真臘)  拼音:zhēn là
国名。约在今柬埔寨民主国,国都为吴哥城。历代与中国通商,交流频繁。汉代称为「扶南」,唐代始称为「真腊」。
《国语辞典》:净琉璃(净琉璃)  拼音:jìng liú lí
一种日本古典戏剧。十六世纪前半、金平、播磨、加贺、说经节等古净琉璃盛行于江户、京坂。元录时竹本义太夫取各音曲之长处与近松门左卫门联合,完成以木偶伴演的人形净琉璃。近世则以三味线为伴奏。
《國語辭典》:旧教(舊教)  拼音:jiù jiào
1.旧有的训诲。《淮南子。泛论》:「循先袭业,据籍守旧教。」
2.天主教。以别于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后,所产生的基督教。
《漢語大詞典》:释种(釋種)
(1).佛教创始者 释迦牟尼 是古 印度 释迦 族人,简称为“释种”。后亦泛指佛教信徒。 唐 虞世南 《破邪论序》:“既学博而心下,亦守卑而调高,实 释 种之梁栋,人生之羽仪者也。” 唐 刘禹锡 《送僧元暠南游》诗引:“万姓归佛,尽为 释 种,如河入海,无復水名。”
(2).即 塞 种。古族名。公元前第二世纪以前分布于今 伊犁河 流域及 伊塞克湖 附近一带,前第二世纪前期因 大月氏 人西迁,侵入其地,一部分南下征服 罽宾 等地,一部分留居故地者后与新侵入的 乌孙 人混合。汉书·张骞传“ 月氏 已为 匈奴 所破,西击 塞 王” 唐 颜师古 注:“塞,音先得反。 西域 国名,即佛经所谓 释 种者。塞、释声相近,本一姓耳。”
《國語辭典》:景教  拼音:jǐng jiào
天主教会内早期一派别,唐太宗时,由波斯传入中国,到武宗时与佛教同时被禁,遂不振。也称为「奈斯托里(Nestorian)派」、「叙利亚东方教会」。
《国语辞典》:摩西  拼音:mó xī
Moses
人名。约生于西元前十四世纪后期,为希伯来人。《圣经》故事里古代以色列人的领袖,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过红海,脱离奴役生活,又率领他们抵达西奈山。在那里上帝传授十诫与其他诫命,吩咐以色列人遵守,后卒于尼波山上。
《国语辞典》:新世纪(新世纪)  拼音:xīn shì jì
新的世纪。如:「我们应从环保问题著手,提升生活品质,以迎接西元二千年新世纪的来临。」
分类:世纪
《國語辭典》:南北朝  拼音:nán běi cháo
(西元420~589)东晋以后,宋、齐、梁、陈四朝先后于南方建立政权,是为南朝。后汉、东西魏、北齐、北周于北方建立政权,是为北朝。南北分裂百馀年,至隋篡周灭陈,方告统一。
《国语辞典》:商朝  拼音:shāng cháo
朝代名。约西元前十六世纪至前十一世纪,为商汤灭夏后所建立的国家。建都亳(今河南省商丘市北),经多次迁移,后盘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的小屯村)。传至纣,被周武王所灭。商朝的农业、手工业、文字都相当发达。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國語辭典》:古代  拼音:gǔ dài
过去久远的时代。《晋书。卷一九。礼志上》:「自甘泉后土,雍宫五畤,神祇兆位,多不经见,并以兴废无常,一彼一此,四百馀年,废无禘礼,古代之所更立者,遂有阙焉。」《隋书。卷五九。炀三子列传。元德太子昭》:「且闻之,自古代有屯剥,贼臣逆子,无世无之。」也称为「古时」。
《漢語大詞典》:会士
由一般教徒组成的许多兄弟会会员,他们须作苦修和善行,这类兄弟会盛行于十三至十六世纪,通常以会员所穿会服命名。例如:蓝衣会士。
一种法国大学授予一个经过严格的竞争考试及格,因而有资格被任命为国立中学的最高教学职位的教师或大学某个系科的教师
《國語辭典》:黄祸(黃禍)  拼音:huáng huò
部分欧洲人因惧怕黄色人种兴起、强盛、征服白种人,而制造的恶意宣传。如十三、四世纪时的元朝侵略欧洲般,欲引起白种人仇视黄种人的情结。
《国语辞典》:灵歌(灵歌)  拼音:líng gē
天主教、基督教的宗教圣歌。主要来自十七世纪中期逐句吟唱圣经的诗篇,以团体合唱的方式,加入和声与叠句,以激励人心或发抒苦闷,赞美天主。可分为〈白人灵歌〉、〈黑人灵歌〉、〈福音赞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