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不通 拼音:bù tōng
1.文字不合文法。如:「文理不通」。
2.不明事理。《文选。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何必勤勤小让也哉?冲等不通大体,敢以陈闻?」《红楼梦》第四二回:「你又说不通的话了。这个上头那里又用的著草虫!或者翎毛倒要点缀一两样。」
3.不明瞭、不精通。唐。杜佑《通典。卷一四。选举二。历代制中》:「年未三十,不通一经者,不得为官。」
4.不共、不相通。《礼记。内则》:「男女不通衣裳,内言不出,外言不入。」
5.阻塞、滞碍。《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舟车不通,人迹罕至。」《三国演义》第九八回:「今陈仓转运不通,其馀小路盘涉艰难,吾算随军粮草,不敷一月用度,如之奈何?」
2.不明事理。《文选。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何必勤勤小让也哉?冲等不通大体,敢以陈闻?」《红楼梦》第四二回:「你又说不通的话了。这个上头那里又用的著草虫!或者翎毛倒要点缀一两样。」
3.不明瞭、不精通。唐。杜佑《通典。卷一四。选举二。历代制中》:「年未三十,不通一经者,不得为官。」
4.不共、不相通。《礼记。内则》:「男女不通衣裳,内言不出,外言不入。」
5.阻塞、滞碍。《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舟车不通,人迹罕至。」《三国演义》第九八回:「今陈仓转运不通,其馀小路盘涉艰难,吾算随军粮草,不敷一月用度,如之奈何?」
《漢語大詞典》:无节(無節)
(1).谓无先验之明。一说谓不通礼节。《礼记·礼器》:“无节於内者,观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礼,弗之得矣。” 孔颖达 疏:“节,犹验也……言欲外观察万物,必先内有识验之明。若心内无明,则外不能分辨也。” 陈澔 集说:“无节於内,言胸中不能通达礼之节文也。”
(2).没有法度;不加节制。《晏子春秋·外篇上三》:“ 晏子 对曰:‘君居处无节,衣服无度,不听正諫,兴事无已。’”《后汉书·济南安王康传》:“﹝ 康 ﹞奢侈纵欲,游观无节。”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 琅玡王 ﹞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文献通考·田赋三》:“ 庄宗 既灭 梁 蜀 之后,骄侈自恣,赏賚无节。”
(3).没有节操。 汉 班固 《典引》:“ 司马相如 洿行无节,但有浮华之辞,不周於用。”
(4).指物体不分段,没有节。 北周 庾信 《拟连珠》:“盖闻卷葹不死,谁必有心;甘蕉自长,故知无节。”参见“ 无节竹 ”。
(2).没有法度;不加节制。《晏子春秋·外篇上三》:“ 晏子 对曰:‘君居处无节,衣服无度,不听正諫,兴事无已。’”《后汉书·济南安王康传》:“﹝ 康 ﹞奢侈纵欲,游观无节。”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 琅玡王 ﹞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文献通考·田赋三》:“ 庄宗 既灭 梁 蜀 之后,骄侈自恣,赏賚无节。”
(3).没有节操。 汉 班固 《典引》:“ 司马相如 洿行无节,但有浮华之辞,不周於用。”
(4).指物体不分段,没有节。 北周 庾信 《拟连珠》:“盖闻卷葹不死,谁必有心;甘蕉自长,故知无节。”参见“ 无节竹 ”。
《漢語大詞典》:六通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烛四时和。”参见“ 六通四辟 ”。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漢語大詞典》:三举(三舉)
(1).三次杀牲备膳。举,杀牲盛馔。《周礼·天官·膳夫》:“王齐日三举。” 孙诒让 正义:“王齐日,朝食盖用大牢,日中及夕食,则或少牢或特牲,故云三举。”
(2).谓哭泣三次。《孔丛子·陈士义》:“﹝ 郈成子 ﹞闻 宁喜 作难,右宰死之,还车而临,三举而归。”
(3).三度举事。《新五代史·梁臣传·敬翔朱珍等传论》:“盖自 高駢 死, 唐 以 梁 兼统 淮南 ,遂与 孙 、 杨 争,凡三十年间,三举而三败。”
(4).指三期科考。《宋史·选举志一》:“﹝ 乾德 元年﹞定诸州贡举条法及殿罚之式:进士‘文理紕繆’者殿五举,诸科初场十‘不’殿五举,第二、第三场十‘不’殿三举,第一至第三场九‘不’并殿一举。”不,指文理不通。殿三举,即指停止科考资格三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科场·预传考官》:“各省改遣京官主试,定於今上之乙酉,至辛卯则三举矣。”
(2).谓哭泣三次。《孔丛子·陈士义》:“﹝ 郈成子 ﹞闻 宁喜 作难,右宰死之,还车而临,三举而归。”
(3).三度举事。《新五代史·梁臣传·敬翔朱珍等传论》:“盖自 高駢 死, 唐 以 梁 兼统 淮南 ,遂与 孙 、 杨 争,凡三十年间,三举而三败。”
(4).指三期科考。《宋史·选举志一》:“﹝ 乾德 元年﹞定诸州贡举条法及殿罚之式:进士‘文理紕繆’者殿五举,诸科初场十‘不’殿五举,第二、第三场十‘不’殿三举,第一至第三场九‘不’并殿一举。”不,指文理不通。殿三举,即指停止科考资格三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科场·预传考官》:“各省改遣京官主试,定於今上之乙酉,至辛卯则三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