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不分牛
  
河伯观海
 
牛马无色
 
不辨牛马

相关人物
北海
 
河伯
 
庄子


《庄子》外篇·卷六下《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唐·成玄英疏:「河,孟津也。泾,通也。涘,岸也。涯,际也。渚,洲也,水中之可居曰洲也。大水生于春而旺于秋,素秋阴气猛盛,多致霖雨,故秋时而水至也。既而凡百川谷,皆灌注黄河,通流盈满,其水甚大,涯岸旷阔,洲渚迢遥,遂使隔水远看,不辨牛之与马也。」

例句

悠悠想大方,此乃杯水滨。 刘禹锡 有僧言罗浮事因为诗以写之

惊涛遥起鹭,回岸不分牛。 孔德绍 王泽岭遭洪水

牛马行无色,蛟龙斗不开。 杜甫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杜甫 秋雨叹三首 其二

典故 
宋人不辨玉
 
宋人宝燕石
 
宋人遇周客
 
燕巾滥宝
   
燕石十袭
 
缇袭三四


《太平御览》卷五十一
《阙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西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主人端冕玄服以发宝,华匮十重,缇巾十袭。客见之,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异。」主人大怒,藏之愈固。
《后汉书》卷四十八〈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子)应劭〉
昔郑人以乾鼠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宝燕石,缇䌌十重。夫赌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唐·李贤注引《阙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之,主人父斋七日,端冕之衣,衅之以特牲,革匮十重,缇巾十袭。客见之,俛而掩口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殊。』主人父怒曰:『商贾之言,竖匠之心。』藏之愈固,守之弥谨。」

简释

燕石:指普通东西,或谦称己物。唐杜甫《酬郭十五判官》:“只同燕石能星陨,自得隋珠觉夜明。”


例句

琼玖鬻来燕石贵,蓬蒿芳处楚兰衰。 徐夤 偶书

楚材欣有适,燕石愧无功。 李嘉祐 酬于侍郎湖南见寄十四韵

宋国梧台东,野人得燕石。誇作天下珍,却哂赵王璧。 李白 古风之五十

时人弃此物,乃与燕珉齐。 李白 赠范金卿二首之一

宋人不辨玉,鲁贱东家丘。 李白 送薛九被谗去鲁

只同燕石能星陨,自得隋珠觉夜明。 杜甫 酬郭十五受判官

齐竽混韶夏,燕石厕琳琅。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

捧赠同燕石,多惭失所宜。 韩愈 喜雪献裴尚书

《國語辭典》:大方  拼音:dà fāng
1.有名的大家。如:「他如此的谬解文意,真是贻笑大方。」《花月痕》第一○回:「款书『荷生题赠采秋女史』八字,写毕,说道:『贻笑大方!』」
2.大地。《淮南子。俶真》:「是故能戴大员者履大方,镜太清者视大明。」
《國語辭典》:大方  拼音:dà fang
1.为人不吝啬。《儒林外史》第三一回:「便是门下从不曾见过像杜少爷这大方举动的人。」
2.态度自然不拘束。《红楼梦》第六七回:「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文明小史》第四○回:「只他们走出来,身子都是挺直,没有羞羞缩缩的样子,我就觉著他比守旧的女子大方得多。」
3.不俗气。《红楼梦》第三七回:「赋景咏物两关住,又新鲜,又大方。」
《漢語大詞典》:十袭(十襲)
把物品一层又一层地包裹起来,以示珍贵。 宋 欧阳修 《谢赐〈汉书〉表》:“十袭珍藏,但誓传家而永寳。” 宋 陈师道 《谢寇十一惠端砚》诗:“琢为时样供翰墨,十袭包藏百金贵。” 宋 杨万里 《三辰砚屏歌》:“怀璧未为罪,借书未为痴,公当十袭古锦帊,如何传翫十手把,不防夜半有力者?”
《漢語大詞典》:燕珉
见“ 燕石 ”。
《漢語大詞典》:燕石
(1). 燕山 所产的一种类似玉的石头。山海经·北山经“北百二十里,曰 燕山 ,多婴石” 晋 郭璞 注:“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 燕 石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圣水:“ 圣水 又东,逕 玉石山 ,谓之 玉石口 。山多珉玉 燕 石,故以玉石名之。” 清 谈迁 《故宫赋》:“卜我 郟鄏 ,重拓帝城。神木自效, 燕 石相迎。”
(2).太平御览卷五一引《阙子》:“ 宋 之愚人得 燕 石於 梧臺 之东,归西藏之,以为大寳。 周 客闻而观焉,主人端冕玄服以发寳,华匱十重,緹巾十袭。客见之,卢胡而笑曰:‘此 燕 石也,与瓦甓不异。’主人大怒,藏之愈固。”后以“燕石”喻不足珍贵之物。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乐天任命,混一荣辱,进无悦色,退无戚容者,固有伏死乎瓮牖,安肯沽衒以进趋,揭其不貲之寳,以竞 燕 石之售哉!” 唐 李白 《赠范金乡》诗之一:“我有结緑珍,久藏浊水泥。时人弃此物,乃与 燕 石齐。”石,一本作“ 珉 ”。 清 胡凤丹 《重刻〈日损斋笔记〉序》:“以视碔砆 燕 石,车载斗量,无所短长轻重者,其贵与贱之相去何如也。”
(3).用为自谦凡庸之词。 晋 郭璞 《〈方言〉序》:“余少玩雅训,旁味《方言》,復为之解。触事广之,演其未及,摘其谬漏,庶以 燕 石之瑜,补琬琰之瑕,俾后之瞻涉者,可以广寤多闻尔。” 唐 包佶 《酬于侍郎湖南见寄十四韵》:“ 楚 材欣有适, 燕 石愧无功。” 宋 苏轼 《九日邀仲屯田为大水所隔以诗见寄次其韵》:“漫遣鲤鱼传尺素,却将 燕 石报琼华。”
(4).指 燕然 石。 唐 李商隐 《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诗:“早勒勋庸 燕 石上,佇光纶綍 汉 庭中。” 冯浩 笺注:“《后汉书》: 竇宪 大破北单于於 稽落山 ,遂登 燕然山 ,刻石勒功,令 班固 作铭。” 唐 霍总 《塞下曲》:“岂要铭 燕 石,平生重武威。”参见“ 燕然石 ”。
《漢語大詞典》:燕石
(1). 燕山 所产的一种类似玉的石头。山海经·北山经“北百二十里,曰 燕山 ,多婴石” 晋 郭璞 注:“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 燕 石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圣水:“ 圣水 又东,逕 玉石山 ,谓之 玉石口 。山多珉玉 燕 石,故以玉石名之。” 清 谈迁 《故宫赋》:“卜我 郟鄏 ,重拓帝城。神木自效, 燕 石相迎。”
(2).太平御览卷五一引《阙子》:“ 宋 之愚人得 燕 石於 梧臺 之东,归西藏之,以为大寳。 周 客闻而观焉,主人端冕玄服以发寳,华匱十重,緹巾十袭。客见之,卢胡而笑曰:‘此 燕 石也,与瓦甓不异。’主人大怒,藏之愈固。”后以“燕石”喻不足珍贵之物。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乐天任命,混一荣辱,进无悦色,退无戚容者,固有伏死乎瓮牖,安肯沽衒以进趋,揭其不貲之寳,以竞 燕 石之售哉!” 唐 李白 《赠范金乡》诗之一:“我有结緑珍,久藏浊水泥。时人弃此物,乃与 燕 石齐。”石,一本作“ 珉 ”。 清 胡凤丹 《重刻〈日损斋笔记〉序》:“以视碔砆 燕 石,车载斗量,无所短长轻重者,其贵与贱之相去何如也。”
(3).用为自谦凡庸之词。 晋 郭璞 《〈方言〉序》:“余少玩雅训,旁味《方言》,復为之解。触事广之,演其未及,摘其谬漏,庶以 燕 石之瑜,补琬琰之瑕,俾后之瞻涉者,可以广寤多闻尔。” 唐 包佶 《酬于侍郎湖南见寄十四韵》:“ 楚 材欣有适, 燕 石愧无功。” 宋 苏轼 《九日邀仲屯田为大水所隔以诗见寄次其韵》:“漫遣鲤鱼传尺素,却将 燕 石报琼华。”
(4).指 燕然 石。 唐 李商隐 《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诗:“早勒勋庸 燕 石上,佇光纶綍 汉 庭中。” 冯浩 笺注:“《后汉书》: 竇宪 大破北单于於 稽落山 ,遂登 燕然山 ,刻石勒功,令 班固 作铭。” 唐 霍总 《塞下曲》:“岂要铭 燕 石,平生重武威。”参见“ 燕然石 ”。
《漢語大詞典》:燕然石
东汉 窦宪 破 北匈奴 ,登 燕然山 ,刻石记功。后以“燕然石”指建立边功的记功碑。 唐 李昂 《从军行》:“ 田畴 不卖 卢龙 策, 竇宪 思勒 燕然 石。” 唐 耿湋 《送王将军出塞》诗:“更就 燕然 石,行看奏虏功。” 唐 李益 《统汉峰下》诗:“只今已勒 燕然 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南朝 梁 徐悱 《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怀纪 燕山 石,思开 函谷 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