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肉眼  拼音:ròu yǎn
1.平凡的眼光。《三国演义》第二一回:「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
2.眼力。唐。王建〈田侍中宴席〉诗:「虽是沂公门下客,争将肉眼看云天。」
《國語辭典》:混然  拼音:hùn rán
1.无分别的样子。《荀子。非十二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也作「浑然」。
2.浑朴无所知的样子。《荀子。儒效》:「乡也混然涂之人也,俄而并乎尧禹,岂不贱而贵矣哉?」
《國語辭典》:偏方  拼音:piān fāng
1.流传于民间,不见于正式医药书籍记载的药方,多用于疑难杂症。《三侠五义》第一二回:「这先生名唤臧能,乃是个落第的穷儒,半路儿看了些医书,记了些偏方,投在安乐侯处作帮衬。」也称为「秘方」。
2.偏僻的地方。《新唐书。卷九五。列传。高俭》:「齐据河北,梁、陈在江南,虽有人物,偏方下国,无可贵者。」
《漢語大詞典》:无首(無首)
(1).不见居首者。易·乾:“用九,见羣龙,无首,吉。” 王弼 注:“夫以刚健而居人之首,则物所不与也。”
(2).谓没有更在其上的。汉书·王莽传上:“臣闻功亡原者赏不限,德无首者襃不检。” 颜师古 注:“无首,谓无出其上者也。”
《國語辭典》:轶事(軼事)  拼音:yì shì
正史上没有记载的乡谈传闻。《史记。卷六二。管晏传。太史公曰》:「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宋。朱熹〈从事郎监潭州南岳庙刘君墓志铭〉:「而蒐辑先世遗文轶事,纤悉无遗。」也作「逸事」。
《國語辭典》:瘐死  拼音:yǔ sǐ
囚犯因饥寒而死于狱中。今亦泛称因病死于狱中。《汉书。卷八。宣帝纪》:「今系者或以掠辜若饥寒瘐死狱中,何用心逆人道也!」
《漢語大詞典》:涧阴(澗陰)
涧谷中不见阳光的地方。 唐 李颀 《宴陈十六楼》诗:“白日落庭内,黄花生涧阴。” 明 高启 《题携琴访友图》诗:“孤骑復孤琴,披嵐入涧阴。”
《漢語大詞典》:河上公
相传为 西汉 时道家。姓名不详。所传《老子注》,不见于汉书·艺文志,可能出于六朝人的伪托。 晋 葛洪 神仙传·河上公:“ 河上公 者,莫知其姓字。 汉文帝 时,公结草为庵于 河 之滨。帝读《老子经》颇好之……有所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之,闻时皆称 河上公 解《老子经》义旨,乃使齎所不决之事以问。” 唐 赵彦昭 《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山庄应制》:“逍遥自在 蒙 庄子 , 汉 主徒言 河上公 。” 清 姚鼐 《〈老子章义〉序》:“独有所谓 河上公 章句者,盖本流俗人所为,託於神仙之説,其分章尤不当理,而 唐 宋 以来莫敢易,独 刘知几 识其非耳。”
《国语辞典》:飞水(飞水)  拼音:fēi shuǐ
一种使碗中的水消失不见的杂耍戏。
《漢語大詞典》:飞伏(飛伏)
(1). 汉 代易学术语。以卦见者为飞,不见者为伏;以飞为未来,伏为既往。 汉 儒用以占验吉凶。详见京氏易传、 清 惠栋 易汉学
(2).流动隐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占者,覘也。星辰飞伏,伺候乃见。精观书云,故曰占也。”
(3).指社会地位的高低。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
《國語辭典》:目论(目論)  拼音:mù lùn
1.全凭目之所见,即遽下论断。指见识浅薄。
2.不自见其过失。《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今王知晋之失计,而不自知越之过,是目论也。」
《漢語大詞典》:艮背
(1).易·艮:“艮其背,不获其身。” 王弼 注:“施止於背,不隔物欲,得其所止也。” 孔颖达 疏:“施之於人,则是止物之情,防其动欲。”背,谓相背而不见。后因称不动物欲之念为“艮背”。 唐 李商隐 《献河东公启》之一:“艮背却行,氷心自处。”
(2).一种精神治疗法。欲人清心寡欲,犹如今之静坐法。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吾 闽中 又有三教之术,盖起於 莆 中 林兆恩 者。以艮背之法,教人疗病。因稍有验,其徒从者云集,转相传授,而吾郡人信之者甚众。”
(3).东北隅。背,通“ 北 ”。北方。 唐 李邕 《海州大云寺禅院碑》:“寺之艮背,山之前临,有 确师 禪房。”
《國語辭典》:土方  拼音:tǔ fāng
1.土地的方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度厚薄,仞沟洫,物土方,议远迩。」
2.职官名。古代掌管土地测量等事宜的官。《周礼。夏官。土方氏》:「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景,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
3.量词。计算泥土体积的单位。一立方公尺为一土方。
4.流传于民间,但不见于医药专门著作的药方。如:「这个土方满有效的,你不妨试试。」
《國語辭典》:家怀(家懷)  拼音:jiā huái
不见外、不客气。《西游记》第一八回:「那高老道:『这个小长老,倒也家怀。』」
《漢語大詞典》:不夕
谓暮不见君。指无急要事。左传·成公十二年:“百官承事,朝而不夕。” 杜预 注:“不夕,言无事。” 孔颖达 疏:“旦见君谓之朝,莫见君谓之夕……人息事少,故百官承奉职事,皆朝朝而莫不夕。不夕,言无事也。”
分類:不见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