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负作用
主要作用之外附带产生的不良作用。例如:父母的溺爱会对孩子产生负作用。
《漢語大詞典》:概念化
文艺创作中的一种不良倾向。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忽视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对生活和人物作简单化的理解,缺乏具体的描写和典型形象的塑造,用抽象概念代替人物个性。这样,就造成了作品的概念化。概念化的作品不能揭示社会本质,缺乏感染力。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在前边》:“﹝我﹞只想把这个阶段的土改工作的过程写出来……人物不要太概念化就行了。”
《漢語大詞典》:改行为善(改行爲善)
改变不良行为,诚心向善。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下》:“天子悲怜其意,遂下令曰:‘夫训导不纯,而愚民陷焉。或欲改行为善,其道无由也。’”亦作“ 改行从善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不若改行从善,做个小小经纪,也得过养身活命。”
《國語辭典》:公式化  拼音:gōng shì huà
1.文艺创作时,在表现人物、架构、情节等方面套用固定格式。如:「这部小说陈腔滥调,情节公式化,实在很乏味。」
2.不根据现实问题、具体情况,而以某种固定方式刻板地处理问题。如:「这次事件不宜套用已往公式化的处理方式,应另立专案来解决。」
《國語辭典》:泛滥成灾(氾濫成災)  拼音:fàn làn chéng zāi
1.大水横流,漫溢四处,造成灾害。如:「黄河泛滥成灾,造成许多人无家可归。」
2.比喻事物扩散各处,造成祸害。如:「毒品泛滥成灾,不但会危害国民身心,更会影响社会治安。」
《國語辭典》:泛滥成灾(泛濫成災)  拼音:fàn làn chéng zāi
1.江湖的水溢出,四处乱流而造成严重的灾害。如:「此次台风所带来的豪雨,已使低洼地区泛滥成灾。」
2.比喻数量过多而造成灾害或不便。如:「台北市的车辆因过多而泛滥成灾,造成交通拥挤和混乱。」
《国语辞典》:蹩脚货(蹩脚货)  拼音:bié jiǎo huò
吴语。指品质不良的物品。
《漢語大詞典》:敝规(敝規)
陋规,不良的惯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礼部官房:“ 南京 礼部堂属,俱轮教坊值茶,无论私寓游宴,日日皆然,隶人因而索诈,此亦敝规。”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遣使审恤之始:“三法司重囚,俱奉旨命大璫一人捧敕涖事,一如热审之例,真敝规也。”
《漢語大詞典》:道德责任
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过失及其不良后果在道义上应承担的责任。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具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因此必须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肯定人的行为的道德责任是进行道德评价的前提。有时与“道德义务”含义相同。
《国语辞典》:陈规陋习(陈规陋习)  拼音:chén guī lòu xí
陈旧的规章,不良的习俗。如:「我们要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清新良善的新风气。」
《漢語大詞典》:身正不怕影儿歪(身正不怕影兒歪)
谓只要行为端正,不怕别人有不良的看法。 陆地 《瀑布》第十五章:“不怕他,身正不怕影儿歪。”亦作“ 身正不怕影儿斜 ”。 马烽 《刘胡兰传·奶奶的“女儿经”》:“身正不怕影儿斜,肚里没病不怕吃西瓜。” 张庆田 《老坚决外传》:“身正不怕影儿斜,别说咱没一块儿住,咱就是明铺夜盖的在一块儿滚,也不过只差一张结婚证。”
《國語辭典》:染缸  拼音:rǎn gāng
染东西用的缸。今多用来比喻对人的思想、行为具有影响力的环境或地方。如:「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
《國語辭典》:矫世变俗(矯世變俗)  拼音:jiǎo shì biàn sú
纠正改变颓废的世风习俗。《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國語辭典》:劣根性  拼音:liè gēn xìng
长期养成,难以改变的不良习性。如:「他的失败完全是来自于怠惰的劣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