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集滞(集滯)
集聚而不流通。左传·昭公元年“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 晋 杜预 注:“露,羸也。壹之则气血集滞而体羸露。”
《漢語大詞典》:咳咳巴巴
磕磕巴巴。形容声音常常中断,不流畅。 谢雪畴 《长江飞渡记》:“﹝小伙子们﹞那唿哨打得十分蹩脚,咳咳巴巴,完全失去了它在老水手们口中的那份神韵。”
《國語辭典》:不动声色(不動聲色)  拼音:bù dòng shēng sè
一声不响,不流露感情。《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其馀皆设文房四宝,都在那里濡笔搆思;惟成之端然静坐,不动声色。」《文明小史》第四二回:「黄太尊听了,点点头,不动声色,仍旧打他的牌。」
《國語辭典》:别扭(別扭)  拼音:bié niǔ
与人吵闹、斗气或意见不合。《孽海花》第二六回:「我说这句话,彷佛有意和陆大人别扭似的,其实不相干。」《孽海花》第三三回:「他的死抗日军,并不想建什么功,立什么业,并且也不是和威毅伯有意别扭著闹法越战争时被排斥的旧意见。」
《漢語大詞典》:别嘴
说话不流利。例如:他的英语说得很别嘴。
分類:不流流利
《漢語大詞典》:颤涩(顫澀)
颤抖而不流畅。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六:“女儿的身子隐没在阴暗里,却依然呵噢呵噢地叫唤,而且仿佛哭起来了,声音是颤涩的。”
《國語辭典》:巴巴结结(巴巴結結)  拼音:bā bā jie jie
1.劳碌奔波、勉强应付。《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光阴迅速,大娘子在家巴巴结结,将近一年,父亲见他守不过,便叫家里老王去接他来。」也作「巴巴急急」、「巴巴劫劫」、「波波劫劫」、「劫劫巴巴」、「劫劫波波」、「结结巴巴」。
2.形容说话不流利。也作「结结巴巴」。
《國語辭典》:拗强(拗強)  拼音:ào jiàng
倔强。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王荆公诗无一句自在,故其为人拗强乖张。」
《國語辭典》:呆滞(呆滯)  拼音:dāi zhì
1.迟顿、死板不灵活。如:「脸色苍白,两眼呆滞无神。」
2.不流通、不周转。如:「呆滞商品」、「避免资金呆滞」。
《國語辭典》:呆滞(獃滯)  拼音:dāi zhì
不灵活、不流通。如:「他目光呆滞地注视前方,不知在想些什么。」
《國語辭典》:川渟岳峙(川渟嶽峙)  拼音:chuān tíng yuè zhì
河川凝聚,山岳高耸。比喻人庄重严肃,品格高尚。《晋书。卷九四。隐逸传。序》:「玉辉冰洁,川渟岳峙,修至乐之道,固无疆之休。」也作「渊渟岳峙」。
《漢語大詞典》:强涩(强澀)
亦作“彊涩”。 指文字、语言等生硬不流畅。新唐书·徐彦伯传:“晚为文稍彊涩,然当时不及也。” 叶圣陶 《隔膜·绿衣》:“伊的声音更强涩,说出每一个字都有几秒时的间歇。”
《漢語大詞典》:祛瘀
中医指祛除不流通的血脉。也叫“化瘀”
《漢語大詞典》:腻滞(膩滯)
(1).滞涩,不流畅。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吴梅村诗:“无意处虽鏤金错采,终觉腻滞可厌。”
(2).指油腻而不易消化的食物。《廿载繁华梦》第十回:“ 马氏 身子平素是最孱弱的,差不多十天之内,倒有八九天身子不大舒畅,稍吃些腻滞,就乘机发起病来。”
《漢語大詞典》:内陆河(内陸河)
不流入海洋而注入内陆湖或消失在沙漠里的河流。如我国 新疆 的 塔里木河 、 青海 的 柴达木河 等。
《國語辭典》:涩脉(濇脈)  拼音:sè mài
中医上称脉象枯涩迟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