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不接  拼音:bù jiē
1.不加接受。如:「不合法的生意订单,我们不接。」
2.无可接待。《文选。韦曜。博奕论》:「人事旷而不脩,宾旅阙而不接。」
3.不得接续。《文选。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二首之一》:「形影旷不接,所托声与音。」《三国演义》第三二回:「方今粮草不接,搬运劳苦。」
4.不相同俦。《文选。刘孝标。辩命论》:「薰莸不同器,枭鸾不接翼。」
5.不加接听。如:「那电话响个不停,为何你们都不接一下呢?」
《国语辞典》:说三不接两(说三不接两)  拼音:shuō sān bù jiē liǎng
言语杂乱无序。如:「她今天开口是说三不接两的,八成有心事。」
分类:杂乱无序
《國語辭典》:风马不接(風馬不接)  拼音:fēng mǎ bù jiē
比喻毫不相干,扯不上关系。犹风马牛不相及。语出《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宋书。卷九三。隐逸列传。王弘之》:「凡祖离送别,必在有情,下官与殷风马不接,无缘扈从。」
分類:相及
《國語辭典》:后手不接(後手不接)  拼音:hòu shǒu bù jiē
比喻应接不上而无法持续。《红楼梦》第六二回:「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閒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也作「后手不上」。
《漢語大詞典》:兵不接刃
作战时兵器没接触,谓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吕氏春秋·怀宠:“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高诱 注:“接,交。”
《國語辭典》:青黄不接(青黃不接)  拼音:qīng huáng bù jiē
青,指还没成熟的绿色农作物。黄,指黄熟的谷物。青黄不接指作物还没成熟,存粮又已吃完。比喻有所匮乏,一时难以接济。《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这个当儿,正是我家一个青黄不接的时候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一回:「那不过青黄不接之时,偶一为之罢了;倘使终岁如此,那就不得了了!」
《國語辭典》:上气不接下气(上氣不接下氣)  拼音:shàng qì bù jiē xià qì
呼吸急促,气喘吁吁。《官场现形记》第六○回:「毕竟他是有病之人,说到这里,便觉上气不接下气。」《文明小史》第五七回:「大人上了年纪,这几天喘得上气不接下气,那里还禁得起药针呢?」
分類:呼吸急促
《漢語大詞典》:鸾隼不接翼(鸞隼不接翼)
比喻贤愚善恶不相共处。新唐书·陈子昂传:“廉者憎贪,信者疾伪,智不为愚者谋,勇不为怯者死,犹鸞隼不接翼,薰蕕不共气,其理自然。”
《國語辭典》:不肯  拼音:bù kěn
1.不同意、不答应。《国语。晋语四》:「楚众欲止,子玉不肯。」
2.不愿意、不乐意。《红楼梦》第六三回:「只怕宝林两个不肯来,须得我们请去,死活拉他来。」《老残游记》第七回:「若随便叫个差人送去,便有轻慢他的意思,他一定不肯出来,那就连我都要遭怪了。」
《国语辞典》:不受  拼音:bù shòu
1.不接受。《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一》:「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2.不遭到。《乐府诗集。卷三八。相和歌辞十三。南朝宋。鲍照。放歌行》:「夷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明虑自天断,不受外嫌猜。」
《國語辭典》:离合(離合)  拼音:lí hé
分离与会合。《三国志。卷六○。吴书。周鲂传》:「进有离合去就之宜,退有诬罔枉死之咎。」
《國語辭典》:不就  拼音:bù jiù
1.强调假设状况中的因果关系的连接词。即表示若有其因,便应有其果。如:「如果你来得快,事情不就成了!」、「这话要被他传出去,不就完了?」
2.不担任、不接受。如:「他老是高不成,低不就的。」
《國語辭典》:自用  拼音:zì yòng
1.固执自己的意见。如:「刚愎自用」。
2.个人所使用的器物。如:「自用品」、「自用轿车」。
《漢語大詞典》:不亲(不親)
(1).不亲近;不亲睦。《书·舜典》:“帝曰:‘ 契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史记·楚世家:“夫弑共主,臣世君,大国不亲;以众胁寡,小国不附。” 明 刘基 《郁离子·道术》:“上罔下则不亲,下罔上则不孙。”
(2).不接触;不接近。孟子·离娄上:“ 淳于髡 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 曰:‘礼也。’” 清 王韬 《淞隐漫录·王莲舫》:“惟是男女授受不亲,虽周旋于患难之间,不敢不谨。” 郁达夫 《迟桂花》:“但因这许多年数的不看报,不识世务,不亲笔砚的缘故,终于下了好几次决心,而仍不敢把这心愿来实现。”
(3).不亲身力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曰:不躬不亲,庶民不信。”《诗·小雅·节南山》作“弗躬弗亲”。
《漢語大詞典》:不拜
(1).古代以拜为谒见上级的礼节。武官披甲,屈伸不便,允许不拜。《礼记·曲礼上》:“介者不拜。”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2).不接受任命。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宋书·南平王穆铄传:“﹝ 元嘉 ﹞二十六年,进号平西将军,让不拜。”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刘若虚》:“后七年,始以特奏召试大廷,又入五等为助教,纳敕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