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杜邮之戮(杜郵之戮)  拼音:dù yóu zhī lù
武安君行至杜邮,秦王赐剑自杀的典故。典出《史记。卷七三。白起王剪传》。后用以称忠臣见忌无辜被杀。《后汉书。卷五八。傅燮传》:「夫孝子疑于屡至,市虎成于三夫。若不详察真伪,忠臣将复有杜邮之戮矣!」
《國語辭典》:不伏烧埋(不伏燒埋)  拼音:bù fú shāo mái
烧埋,元代对于负命案责任的人,除判决刑罚外,另外必须付给苦主赔偿金,作为死者烧埋的费用。后以不伏烧埋比喻不服罪、不甘心。元。李直夫《虎头牌》第四折:「便死也只吃杯淡酒何伤害?到底个不伏烧埋。」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你待教我从实取责,我又不敢当厅抵赖,恰待分说,又道咱家不伏烧埋。」也作「不服烧埋」。
《國語辭典》:不闻不问(不聞不問)  拼音:bù wén bù wèn
置身事外,漠不关心。《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除了选色徵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也作「不问不闻」。
《漢語大詞典》:不问不闻(不問不聞)
不问也不听。形容因某种原因对周围事物很淡漠。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 李紈 虽青春丧偶,且居处於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于是只好袭用仙传的古法,装聋作哑,置之不问不闻之列。”参见“ 不闻不问 ”。
《國語辭典》:不闻不问(不聞不問)  拼音:bù wén bù wèn
置身事外,漠不关心。《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除了选色徵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也作「不问不闻」。
《國語辭典》:不以人废言(不以人廢言)  拼音:bù yǐ rén fèi yán
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指不因为瞧不起这个人,就认为他的话一无可取。也作「不因人废言」。
《漢語大詞典》:蔽明塞聪(蔽明塞聰)
蒙住眼睛不视,堵塞耳朵不听。谓对外界事物不见不闻。 宋 曾巩 《洪范传》:“立於无蔽之地者,其於视听如此,亦不用之於小且近矣。夫然,故蔽明塞聪,而天下之情可坐而尽也。”
《國語辭典》:充耳不闻(充耳不聞)  拼音:chōng ěr bù wén
塞住耳朵,装著没听见。形容故意不理会或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清。李渔《奈何天》第三○出:「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
《國語辭典》:收视反听(收視反聽)  拼音:shōu shì fǎn tīng
不看不听。指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能专一心志,不受外界的干扰。《文选。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漢語大詞典》:山头廷尉(山頭廷尉)
东晋 将军 苏峻 不听朝廷征召,疑 庾亮 欲害己,勒兵自守。朝廷遣使讽谕之。 峻 曰:“臺下云我欲反,岂得活耶?我寧山头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头!”乃作乱。后以“山头廷尉”指不听征召之人。 明 夏完淳 《大哀赋》:“赐金罌则执政为贵人之牢,望山头则廷尉皆君子之吝。” 清 钱谦益 《济上逢嘉禾项仲展》诗:“相逢无后问乘车,执手潸然涕泪初, 劒 外官人君若此,山头廷尉我何如?”
《漢語大詞典》:骄将悍卒(驕將悍卒)
骄横不听指挥的兵将。 明 史可法 《请尊主权化诸臣水火疏》:“公疏争之可也,何事痛哭喧呼,声彻殿陛?闻之骄将悍卒,不益轻朝廷而长祸乱耶!”
《國語辭典》:敬酒不吃吃罚酒(敬酒不吃吃罰酒)  拼音:jìng jiǔ bù chī chī fá jiǔ
比喻不听好话相劝,必须用强迫的手段才行。如:「你不要不知好歹,敬酒不吃吃罚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