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幢幡  拼音:chuáng fān
佛教道场用来装饰的长形旗帜。《妙法莲华经》卷一:「一一塔庙,各千幢幡。」
《漢語大詞典》:累垂(纍垂)
(累,今读léi)果实连串下垂貌。红楼梦第四十回:“那些奇草仙籐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
纍垂:1.衰惫貌。朱子语类卷三四:“若天要用 孔子 ,必不教他衰;如 太公 、 武王 皆八九十岁,夫子七十餘,想见纍垂。”
(2).累累然下垂貌。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野婆:“有兽名野婆……自腰已下,有皮纍垂盖膝若犊鼻。” 明 于谦 《夏日忆故乡风景》诗:“红綃焕烂蜀葵开,金弹纍垂卢橘熟。”红楼梦第四十回:“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纍垂可爱。”
《國語辭典》:帖耳  拼音:tiē ěr
耳朵下垂。形容顺服的样子。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俛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聊斋志异。卷二。潍水狐》:「倘执束刍而诱之,则帖耳辑首,喜言朅勒矣。」
《漢語大詞典》:小垂手
(1).舞名。又为乐府杂曲名。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大垂手 宋 郭茂倩 题解:“《乐府题解》曰:大垂手,小垂手,皆言舞而垂其手也。” 南朝 梁 吴均 《小垂手》诗:“舞女出西 秦 ,躡影舞阳春,且復小垂手,广袖拂红尘。”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舞歌》:“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 宋 唐庚 唐子西文录卷二:“古乐府大垂手、小垂手、独摇手,皆舞名也。”亦省称“ 小垂 ”。 元 马祖常 《次前韵》之四:“乐部韦娘舞小垂,病来能召翰林医。”参见“ 大垂手 ”。
(2).谓双手略向下垂。 宋 林光朝 《与叶丞相子昂》:“ 唐 以来宰相谓之礼絶百僚,无长幼皆拜伏於其前,相君平立小垂手而已。”
《漢語大詞典》:大垂手
古舞名。又为乐府杂曲歌辞名。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六·大垂手 宋 郭茂倩 题解:“《乐府解题》曰:‘《大垂手》《小垂手》,皆言舞而垂其手也。’ 隋 江总 《妇病行》曰‘夫壻府中趋,谁能大垂手’是也。又《独摇手》亦与此同。” 宋 强幼安 《唐子西文录记》:“ 张文昌 诗:‘上宫才人大垂手,愿君千年万年寿,朝出射麋暮饮酒。’古乐府《大垂手》《小垂手》《独摇手》,皆舞名也。”
《國語辭典》:旆旆  拼音:pèi pèi
1.旗旒下垂的样子。《诗经。小雅。出车》:「彼旟旐斯,胡不旆旆。」汉。毛亨。传:「旆旆,旒垂貌。」
2.形容草木植物生长茂盛的样子。《诗经。大雅。生民》:「荏菽旆旆,禾役穟穟。」唐。孔颖达。正义:「其旆旆、穟穟、幪幪,皆言生长茂盛之貌。」也作「肺肺」、「芾芾」。
《漢語大詞典》:龙挂(龍掛)
亦作“ 龙掛 ”。 指龙卷风。远看积雨云下呈漏斗状舒卷下垂,旧时以为是龙下挂吸水。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五六月之閒,每雷起云族,忽然而作,类不过移时,谓之过云雨,虽三二里间亦不同。或浓云中见若尾坠地蜿蜒屈伸者,亦止雨其一方,谓之龙挂。”《三国演义》第二一回:“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掛, 操 与 玄德 凭栏观之。”参见“ 龙捲风 ”。
《漢語大詞典》:拖玉
衣襟下垂带玉佩。喻指显贵。语出 晋 潘岳 《西征赋》:“飞翠緌,拖鸣玉,以出入禁门者众矣。” 唐 杜甫 《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诗:“挥金应物理,拖玉岂吾身。” 清 曹寅 《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鹿苑》诗:“拖玉廿年空皓首,衰残何以报吾君。”
《漢語大詞典》:挂龙(挂龍)
刮龙卷风。因远看积雨云呈漏斗状舒卷下垂,古人误认为龙下挂吸水,故称。 宋 惠洪 《大风夕怀道夫敦素》诗:“方收一霎挂龙雨,忽作千林攧鷂风。” 瞿秋白 《乱弹·水陆道场》:“一股腥气扑到鼻子里来,据说是龙的腥气。极大的暴风雨和霹雳已经在天空里盘旋着,这是要‘挂龙’了。”
《國語辭典》:龙尾道(龍尾道)  拼音:lóng wěi dào
殿前甬道。因其形逶迤屈曲,宛如龙尾下垂而得名。《新唐书。卷二二五。逆臣传上。安禄山传》:「每过朝堂龙尾道,南北睥睨,久乃去。」唐。王建〈宫词〉一○○首之二:「上得青花龙尾道,侧身偷觑正南山。」
《漢語大詞典》:黄幡
亦作“黄幡”。 黄色的长幅下垂的旗子。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滕茂实》:“敛我不须衣,裹尸以黄旛,题作 宋 臣墓,篆字当深刊。” 元 揭傒斯 《题〈桃源图〉》诗:“黄旛青剑北,紫盖白云来。” 明 沈鲸《双珠记·狱中冤恨》:“丧门白虎犹黏体,又撞黄旛豹尾来。” 清 允禄 等《协纪辨方书·义例一》:“《乾坤宝典》曰:‘黄旛者,旌旗也,常居三合墓辰,所理之地,不可开门取土、嫁娶、纳财、市买及有造作……’ 曹震圭 曰:‘黄旛者,岁君安居之位,华盖也。故取三合五行墓辰,墓者土也,故言其黄洞。’”
《漢語大詞典》:钩膺(鉤膺)
马颔及胸上的革带,下垂缨饰。《诗·小雅·采芑》:“簟茀鱼服,鉤膺鞗革。” 毛 传:“鉤膺,樊缨也。” 马瑞辰 通释:“《周官·巾车》:‘玉路,鍚樊缨。金路,鉤樊缨。’樊缨为五路所同,而言‘鍚’言‘鉤’各异,则鉤与樊缨不得为一。盖鍚当面,最上;鉤当頷,次之;樊缨当胷,又次之。”文选·张衡〈东京赋〉:“方釳左纛,鉤膺玉瓖。” 薛综 注:“鉤膺,当胸也。” 唐 刘禹锡 《伤我马词》:“烈火之具举,鉤膺之叠舞。”
分類:革带下垂
《漢語大詞典》:雪松
常绿乔木,主干耸直,侧枝平展轮生,小枝下垂,叶为针形,树冠若塔,故又称为“寳塔松”。为著名观赏植物。
《漢語大詞典》:偃亚(偃亞)
(1).覆压下垂貌。 唐 白居易 《司马厅独宿》诗:“荒凉满庭草,偃亚侵簷竹。” 宋 梅尧臣 《元日朝》诗:“放仗旌旗方偃亚,迴头宫闕更嵯峨。”
(2).犹偃卧。 元 张可久 《上小楼·题钓台》曲:“泥布袜,上御榻,龙身偃亚,不轻了故人足下。”
《漢語大詞典》:垂颖(垂穎)
禾穗下垂。 汉 班固 《西都赋》:“五穀垂颖,桑麻铺棻。”文选·张衡〈思玄赋〉:“既垂颖而顾本兮,亦要思乎故居。” 吕向 注:“颖,穗也。”
分類:禾穗下垂
《漢語大詞典》:冠緌
古代公侯礼帽的帽穗緌,帽带的下垂部分。《诗·齐风·南山》:“葛屨五两,冠緌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