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题奏(題奏)  拼音:tí zòu
明制,诸臣章疏有题本、奏本之别。凡公务用题本,私事用奏本。清代改为紧要事务用奏摺,题本仅为例行公事。至清末废题本而专用奏摺。
《漢語大詞典》:题凑(題湊)
古代天子的椁制,也赐用于大臣。椁室用大木累积而成,木头皆内向为椁盖,上尖下方,犹如屋檐四垂,谓之“题凑”。吕氏春秋·节丧:“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题凑之室,棺槨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 高诱 注:“题凑,复絫。”史记·滑稽列传:“臣请以彫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 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以木累棺外,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吴王 女 滕玉 ﹞乃自杀。 闔閭 痛之,葬於国西 閶门 外,凿池积土,文石为椁,题凑为中,金鼎玉杯,银樽珠襦之宝,皆以送女。”《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题凑既肃,龟筮既辰。阶撤两奠,庭引双輴。” 李善 注:“《汉书音义》, 韦昭 曰:题,头也。头凑,以头内向,所以为固。”
《漢語大詞典》:奏版
犹奏牍,写在版牍上奏章。陈书·徐陵传:“ 陵 进读奏版时, 安成王 殿上侍立,仰视 世祖 ,流汗失色。”
分類:上奏奏章
《漢語大詞典》:拜折(拜摺)
亦称“ 拜摺子 ”。 清 制,督抚以上有要事专折上奏,把折匣供在大堂香案上,对之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取交折差,高捧头上,开中门送出。拜折时,属员站班,步兵排队,放炮奏乐,仪节隆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然而你看他拜摺子也説禁烟,出告示也説禁烟,下札子也説禁烟,却始终不曾説出禁烟的办法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抚臺一面拜摺参办。”
《漢語大詞典》:讦奏(訐奏)
告讦上奏。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沈简庵词翰品行:“尝有 季训导 者,介先生之友求草书,且欲识姓名。先生忽有思曰:‘得非曩訐奏有司者耶?’遽却之。” 清 顾炎武 《〈莱州任氏族谱〉序》:“谓其齐民之术有三:一曰逋税,二曰刼杀,三曰訐奏。”一本作“ 訐讼 ”。 清 戴璐 藤阴杂记卷二:“又传 黄 以知县行取入都,以诗稿、土宜送 赵 。答刺:‘士宜拜登,大稿璧谢。’因之挟嫌訐奏。”
分類:告讦上奏
《漢語大詞典》:题销(題銷)
谓上奏经皇帝批准报销。《清会典事例·户部二○一·俸饷》:“按年津贴办公银一万五百两,在屯租项下动支,造入奏销册内题销。”
《漢語大詞典》:露劾
上奏章公开弹劾。新唐书·陈叔达传:“后闺薄污慢,为有司露劾。”宋史·邹浩传:“ 章惇 独相用事,威虐震赫, 浩 所言每触 惇 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忠慢上之罪。”
《漢語大詞典》:题参(題參)
亦作“ 题叅 ”。
(1).上本参奏。犹弹劾。《天雨花》第六回:“明日传他到堂,把这案发与他审,若有丝毫差错,即便题参。”《清会典事例·户部二二四·蠲恤》:“该州县官不严行查禁,由督抚题叅,交部议处。”
(2).谓以题本上奏。红楼梦第一○七回:“后又任 江西 粮道,题参回都,仍在工部行走,日夜不敢怠惰。”《清会典事例·通政使司·题本》:“﹝ 康熙 ﹞四年题准内外衙门清汉字黏连本章无贴黄者免叅,若已具汉字而无贴黄者,题叅。”
《國語辭典》:先斩后奏(先斬後奏)  拼音:xiān zhǎn hòu zòu
旧时掌有重权的官员,遇有重犯,先行正法,而后奏闻朝廷。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老夫廉能清正,节操坚刚,谢圣恩可怜,君老夫两淮堤刑肃政廉访使之职。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汗吏,容老夫先斩后奏。」后比喻先采取果断行为,再向上级报告,或先做了再说。如:「因为一直联络不到你,我只好先斩后奏了。」也作「先行后闻」、「先斩后闻」。
《國語辭典》:先行后闻(先行後聞)  拼音:xiān xíng hòu wén
未事先请示上级就自行处置,然后才呈报结果。《后汉书。卷七七。酷吏传。序》:「故临民之职,专事威断,族灭奸轨,先行后闻。」也作「先斩后奏」、「先斩后闻」。
《漢語大詞典》:奏讦(奏訐)
上奏章揭发。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二年:“至是 敦逸 奏訐 安民 前语,谓‘ 安民 乃 苏辙 之党,平日议论,多主 元祐 ’, 安民 由是得罪。”
《漢語大詞典》:诽章(誹章)
上奏章诽谤。后汉书·冯绲传:“中官相党,遂共诽章诬 緄 。”
《漢語大詞典》:拜摺
亦称“ 拜摺子 ”。 清 制,督抚以上有要事专折上奏,把折匣供在大堂香案上,对之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取交折差,高捧头上,开中门送出。拜折时,属员站班,步兵排队,放炮奏乐,仪节隆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然而你看他拜摺子也説禁烟,出告示也説禁烟,下札子也説禁烟,却始终不曾説出禁烟的办法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抚臺一面拜摺参办。”
《漢語大詞典》:剖奏
剖析上奏。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朕与卿道合,天下细事,卿宜随便剖奏,无乃多疑朕也。”
分類:剖析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