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上半  拼音:shàng bàn
事物的前半段、上面的。如:「这场篮球赛距上半场结束还有一分钟。」
分类:上半半段
《漢語大詞典》:上半天
上午,指从日出起至中午十二点以前的一段时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路过那 苟 公馆门首……心中暗想,莫非办甚么喜事,然而上半天何以不见动静?”
《高级汉语词典》:月上半阑残
指夜已深
《漢語大詞典》:半上半下
谓两可之间。《朱子全书》卷十:“三年无改,谓是半上半下底事,在所当改者,但不可悤遽急改之。”《朱子全书》卷十九:“ 微子 去却易, 比干 则索性死,他( 箕子 )在半上半下处,最是难。”
《漢語大詞典》:上半截
上半段;前半部分。《水浒传》第四二回:“那大汉上半截不着一丝,露出鬼怪般肉。”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路旁有棵多年的乾老树,那老树上半截,剩了一个梢儿活着,下半截都空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五回:“我又问了 继之 他所谈的上半截,方才知道是 苟才 那年带了大儿子到 杭州 去就亲,听来的一段故事。”
《國語辭典》:上半晌  拼音:shàng bàn shǎng
上午。如:「今天你上半晌做了些什么?」
《高级汉语词典》:上半身  拼音:shàng bàn shēn
整个身体的上半部分
《漢語大詞典》:上半夜
前半夜,指天黑至午夜二十四点钟以前的一段时间。例如:上半夜你值班,下半夜我值班。
《國語辭典》:所以  拼音:suǒ yǐ
1.因此、因而。常与「因为」连用,表示因果关系。《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老残游记》第二回:「因为人太多,所以说的甚么话都听不清楚。」
2.用此、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史记。卷六○。三王世家》:「古者天子必内有异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异族也。」
3.何以、为何。三国蜀。诸葛亮 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士,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若以精兵控守,则契丹无长驱之患,强藩绝借援之谋,一举两得,此臣所以拳拳于胡卢河之请也。」
4.原故、理由。《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文明小史》第二三回:「邓门上见他急得这样,问其所以,才知道原故。」
《國語辭典》:不但  拼音:bù dàn
不仅、不只。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如:「老先生不但仁慈,而且乐于助人。」《红楼梦》第六三回:「此旨一下,不但贾府中人谢恩,连朝中所有大臣,皆嵩呼称颂不绝。」
《國語辭典》:既然  拼音:jì rán
1.已经如此。《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是既然矣。」
2.连词。多用在上半句的句首,表示前提,后再加以推论。《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既然太祖恶其为人,且现在又是禁书,先生就不看他的著作也罢!」《文明小史》第一五回:「老太太既然不准,我想再去请示也属无益。」也作「既是」。
《國語辭典》:上身  拼音:shàng shēn
1.身体的上半部。《文明小史》第一六回:「腰下垂了两副白绸子的扎腰,上身穿一件三寸不到小袖管的长袖马褂。」
2.招引到自己身上。如:「这不关你的事,别惹祸上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我便揽了这件事上身,直到此刻才得办妥了。」
3.衣服初穿在身上。如:「新装上身,顿觉精神百倍!」
《漢語大詞典》:白分
亦称“ 白半 ”。亦称“ 白月 ”。 古 印度 历法。指阴历每月的上半月。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亏至晦,谓之黑分。” 宋 永亨 《搜采异闻录》卷二:“日在月前,行至十五日,俱足圆满,是名白半。” 清 钱谦益 《觉浪和上挽词》之一:“莫道三生隔眉宇,琉璃白月自分明。” 钱曾 注:“禪家以初一至十五日为白月,十六至大尽为黑月。”
《國語辭典》:槅子  拼音:gé zi
1.架子,放置器物的木器。木架上分不同形状的许多层小格,格内可放入各种器皿、用具。《儒林外史》第二三回:「又走进去,大殿上槅子倒的七横八竖。」《红楼梦》第八五回:「麝月便走去在里间屋里槅子上头拿了来。」也作「格子」、「槅子」。
2.上有空栏格子的门或窗。《水浒传》第七二回:「此是官家看书之处,侧首开著一扇朱红槅子。」《喻世明言。卷二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婆子推开槅子,三人入阁子中看时,却是安排供养著一个牌位。」也作「格子」、「隔子」。
《漢語大詞典》:上秩
(1).官职的高级品位。亦借指大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 王戎 开国上秩,而鬻官嚣俗。”
(2).指一部书的上半部分。 清 王祖源 《〈莆阳黄御史集〉记》:“《莆阳黄御史集》,分上下秩,序文目録完好。上秩起赋诗,讫文三类;下秩起书启祭文,讫碑铭四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