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金印  拼音:jīn yìn
1.黄金铸成的印章,只有公卿贵人才能佩带。《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宋。陆游长歌行〉:「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2.犯人脸上的刺字。《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张胜看张员外面上刺著四字金印,蓬头垢面,衣服不整齐。」《水浒传》第二七回:「取一面七斤半铁叶团头护身枷钉了,脸上免不得刺了两行金印,迭配孟州牢城。」
《國語辭典》:刺绣(刺繡)  拼音:cì xiù
利用各种色线在纺织品或其他物品上,以不同的方法绣出各种图案。绣法分为直纹、短针两种。平绣、广绣、苏绣、湘绣号称中国四大名绣,驰名中外。
《國語辭典》:文身  拼音:wén shēn
在身体皮肤上刺染各种图案。《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刘知远出去将钱雇倩针笔匠文身,左手刺个仙女,右手刺一条抢宝青龙。」也作「刺青」、「纹身」。
《漢語大詞典》:点青
指在皮肤上刺字或刺各种图形,填以青色。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黥:“上都街肆恶少,率髠而肤札,备众物形状……今京兆 薛公 元赏 ,上三日,令里长潜捕,约三十餘人,悉杖杀,尸于市。市人有点青者,皆灸灭之。”
《國語辭典》:雕题(雕題)  拼音:diāo tí
一种古代蛮人的习俗。先在额上雕刻花纹,再涂以丹青。《管子。小匡》:「雕题,黑齿,荆夷之国。」
《漢語大詞典》:刺面
(1).即黥刑。在犯者面部刺字,涅以黑色。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德光 每获 晋 人,刺其面,文曰‘奉敕不杀’纵以南归。”宋史·刑法志三:“刺面之法,专刺情犯凶蠹,而其他偶丽於罪,皆得全其面目。”《元典章·刑部七·诸奸》:“今后姦夫姦妇初犯,依在先体例断放,若是再犯,刺面配役。” 清 魏源 《军储篇一》:“窃谓禁烟欲申大辟之法,宜先行刺面之法。刺面之法,载在《大清律》,以防窃盗之再犯,所谓耻辱之刑,又所以待怙终之刑也。”
(2). 宋 代军制,在军士面上刺字,涅以黑色,以作标记。 宋 司马光 《义勇第二札子》:“暨刺面之后,兵员教头,利其家富,百端诛剥。”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刺军:“ 宋 健儿刺面,以防逃逸。”
《漢語大詞典》:刺手
(1).犹探手。 唐 韩愈 《调张籍》诗:“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2). 宋 代军制,在征召入伍者手上刺字,以作标记,防止逃亡。 宋 李纲 《论御寇用兵札子》:“召募畿甸之民刺手,权充乡遂之兵,优与赡给,事毕放还归乡。” 宋 李纲 《与吕相公书》:“此曹皆东北无所归之人,纵之使去,又復为盗,已刺手、背团结,与旧兵同为队伍,逐日训练,假以时日,当皆为精兵矣。”
(3).旧时的一种肉刑。在犯人手上刺字以作标记。 清 魏源 《军储篇一》:“儻有紈袴温饱之家,耻鲸哀免者,许以金赎,视其职衔小大,为罚赎之轻重,仅免刺面而仅刺手。刺手逾限不悛者诛,不得再赎。”
(4).犹言棘手。 老舍 《上任》:“咱们就这么办,先找小的,不刺手的办。”
《國語辭典》:刺字  拼音:cì zì
古时在罪犯的肌肤上刺字后染墨。依罪刑轻重的不同,分为刺臂与刺面二种。
《國語辭典》:绣花(繡花)  拼音:xiù huā
用丝线绣成五采花纹。如:「绣花鞋」、「绣花丝巾」。
《國語辭典》:黥面  拼音:qíng miàn
在脸上刺字、涂墨。古代多用为对犯人的刑罚。《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传。倭传》:「男子皆黥面文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别尊卑之差。」《三国志。卷十二。魏书。毛玠传》:「汉律,罪人妻子没为奴婢,黥面。」
《漢語大詞典》:黥配
古代刑罚名。在犯人脸上刺字,并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宋 王铚 默记卷上:“居民 繁用 者,迎马首连呼曰:‘亏你太尉!’ 茂实 皇恐,执诣有司,以为狂人而黥配之,其实非狂也。”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改春州为县》:“ 春州 瘴毒可畏,凡窜逐黥配者必死。” 明 焦竑 焦氏笔乘·金陵旧事下:“ 淳熙 十一年, 溧阳 仓斗子坐盗官米,黥配而籍其家。”
《國語辭典》:雕青  拼音:diāo qīng
在身上刺花并涂以青色。《新五代史。卷七○。十国世家。东汉》:「太祖见旻使者,具道所以立赟之意,因自指其颈以示使者曰:『自古岂有雕青天子?』」《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行至中途,遇著一个大汉,身材迭料,遍体雕青。」
《漢語大詞典》:刺填
征召军士以补军额。因 宋 时在军士脸上刺字,故称。宋史·兵志七:“﹝ 广西 都鈐司奏﹞今兵闕六分,欲乞本路、邻路有犯徒并杖以下情重之人,除配 沙门岛 、 广南 远恶并犯强盗兇恶、杀人放火、事干化外并依法外,餘并免决刺填。” 宋 李纲 《条陈防冬利害事件札子》:“朝廷近降指挥,令招充闕额禁军,诚为得策。然必令刺填 洪州 军额。”
《漢語大詞典》:墨面
(1).脏黑的面容。《淮南子·览冥训》:“美人挐首,墨面而不容;曼声吞炭,内闭而不歌。”
(2).犹墨刑。在面额上刺字后涂以墨。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绍 ﹞忧死” 裴松之 注引《典论》:“ 刘氏 性酷妒, 绍 死,僵尸未殯,宠妾五人, 刘 尽杀之;以为死者有知,当復见 绍 於地下,乃髠头墨面以毁其形。”
《漢語大詞典》:黥卒
宋 时在士兵脸上刺字,以防逃跑,故称。 宋 沈括 梦溪笔谈·神奇:“ 祥符 中,方士 王捷 ,本黥卒,尝以罪配 沙门岛 。”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 刘快活 信之 ,黥卒也。” 清 金农 《观猎》诗:“不若揖黥卒,尚知太白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