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波颇蜜多罗三藏五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四谛教,阿含经也。二、无相教,般若经也。三、观行教,华严经也。四、安乐教,涅槃经也,谓说常乐。五、守护教,大集经也,谓说守护正法。见华严玄谈四。
不空三藏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参见:不空)
不空
【佛学大辞典】
(人名)三藏法师之名。梵名阿目祛跋折罗AmoghaΛajra,此言不空金刚,略云不空。北天竺之婆罗门族,幼失父,随叔父来住东海,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遂受五部之灌顶。及开元二十年,金刚智示寂,奉遗旨往五天并师子国,广求密藏,天宝五年还京,入内立坛,为帝灌顶。后祈雨止风有验,赐号曰智藏。天宝八年许还国,至南海郡,有敕再留。十五年,有诏还京,使住大兴善寺。自天宝至大历六年译出密部之经轨,凡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密教之盛,此时为最。代宗永泰元年特进试授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大历九年示疾,敕使劳问,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六月十五日寂,寿七十,赠司空,谥大辩正广智三藏。详见宋僧传一,不空传。
出三藏记集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五卷。梁僧祐撰。列记经律论三藏之经目及翻译之同异序跋等。
金刚智三藏
【佛学大辞典】
(人名)金刚智,名。梵名跋曰罗菩提Vajrabodhi,三藏者尊称。南印度摩赖耶国人。婆罗门姓。年甫十岁,于那烂陀寺依寂静智出家,三十一岁往南天竺,时龙智(龙树菩萨之弟子),年七百岁犹在,就之,七年承事供养,受学一切密教。寻游师子国登楞伽山。闻支那佛法盛,唐玄宗开元七年达广州,翌年至东都。敕迎于慈恩寺,寻徙荐福寺。于所住立大曼荼罗坛以度四众。一行禅师,不空三藏,皆其弟子也。同二十年八月十五日于洛阳广福寺入寂,寿七十一,谥曰灌顶国师。师为真言宗八祖之第五,于东夏则谓之始祖。见贞元释教录,宋高僧传一。
金刚菩提三藏
【佛学大辞典】
(人名)金刚智三藏也。
迦叶结集三藏
【佛学大辞典】
(故事)(参见:摩诃迦叶)
迦腻色迦王结集三藏
【佛学大辞典】
(故事)王以如来涅槃后第四百年应期抚运,王风远被,殊俗内附,机务馀暇,每习佛经,日请一僧,入宫说法。诸师各异其说,王颇惑于去就,以问胁尊者。尊者曰:如来去世岁月逾邈,师资部执,自致矛盾,不如及今随自宗而结集三藏。王听之,精选其人,得四百九十九人,皆阿罗汉也。后得世友菩萨以为上座,充为五百人。以迦湿弥罗国四周皆山为要害之地,物产丰饶,迦腻色迦王,率诸阿罗汉至此国,建立伽蓝,使结集三藏。三藏各十万颂,总为三十万颂,称九百六十万言,是大毗婆沙论也。王遂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以石函缄封,建塔而藏于其中,命药叉神守卫其国,不使外出,求习学者,使就中受业。见西域记三。
唐三藏
【佛学大辞典】
(人名)玄奘三藏也。
【佛学常见辞汇】
唐朝的玄奘三藏。(参见:玄奘)
玄奘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大慈恩寺玄奘三藏,姓陈,偃师人,俗名袆。兄长捷,先出家,在洛阳净土寺。师十三岁,亦入净土寺出家,就慧景听涅槃经,于严法师受摄大乘论,令名夙著。武德元年,与兄共入长安,寻赴成都,就道基宝迁二师,学摄论,毗昙,就震法师听讲发智论,五年受具足戒,又习律部。既而往荆州讲摄论毗昙,往相州谒慧休,往赵州受成实于道深。寻入长安,就道岳学俱舍论。时有法常僧辩二大德,名冠上京,偏讲摄大乘论。师又就听之。然以诸师各异宗途,圣典亦有隐晦。不知适从。乃欲西游以明之。表请不许,师不为屈。贞观三年八月(一说贞观元年或贞观三年四月),上万里孤游之途。具尝艰苦,经西蕃诸国,贞观七年至印度。中途,于屈支国,会木叉鞠多,于缚喝国纳缚伽蓝,礼佛齿、佛澡盆等。从砾迦国僧般若羯罗,读毗婆沙论。于梵衍那国拜巨石像。至迦毕试国,安居沙落迦寺。与大乘僧秣奴若瞿沙,萨婆多部僧阿黎耶,伐摩等,共会法集。入印度境,至那揭罗曷国,拜燃灯授记之圣迹。又于佛顶骨城,礼佛顶骨及佛僧伽胝并瞿波罗龙王窟之佛影。入健驮逻国布路沙布逻城,见卑钵罗树下过去四佛坐处,并迦腻色迦王伽蓝等。赴乌仗那国,巡礼行菩萨千生施眼处,割截身体处,刺身饲五乐叉处等灵地,又于呾叉始罗等国,参拜菩萨舍千头处投身喂处等遗迹。至迦湿弥罗国,就僧称法师,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因明声明论等,兼与大乘学僧毗成陀僧诃等攻窍诸经论。至磔迦国,于长年婆罗门受百论,广百论等。于至那仆底国,就毗腻多钵腊婆学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等。至阇烂达罗国,从旃达罗伐摩受众事分毗婆沙。至窣禄勤那国,就阇耶鞠多听经部毗婆沙。入秣底补罗国,就德光弟子蜜多斯那学辩真论,随发智论。至劫比他国,礼佛从天降下三道宝阶塔。至羯若鞠阇国,与毗离耶犀那读佛使毗婆沙。又经历钵逻耶伽等国,巡拜佛生处,佛涅槃处,佛转法轮处等诸圣迹。于吠多补罗城,得菩萨藏经。遂至摩揭陀国。于是诣菩提树下金刚座处,又礼耆阇崛出,竹林精舍等灵地,入那烂陀寺,以戒贤为师,学瑜伽论等。又听讲顺正理显扬对法等诸论,研钻梵书。后赴伊烂拿钵伐多国,与怛他揭多鞠多等共读毗婆沙等诸论。至憍萨罗国,就婆罗门受集量论。赴驮那羯磔迦国,从大众部僧苏部底等,学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及大乘诸经论。至钵伐多国,从大德,学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摄正法论等。还摩揭陀国,至杖林山胜军论师所,学唯识决择论,意义理论,庄严经论等。师子光讲中百二论,破瑜伽之义。师乃和会中观瑜伽两宗,述会宗论三千颂。光惭赧退去。又遇顺世外道,师与之论难,亦伏之。且得乌荼国小乘论师所制之破大乘论七百颂,指摘其谬说,作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戒日王敬师甚厚,为设大会,敕使诸国义解之徒,集于曲女城。师受请登床,专称扬大乘之论意,无一人能致言难者。寻与戒日王同赴钵罗耶伽国,列于五年大会。遂归国。贞观十九年至京师。以所获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献于朝。太宗使于弘福寺传译之。高宗永徽三年请于朝。于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显庆四年,高宗以玉华宫为寺,荐先帝,使师居之。次年在此译大般若经。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抄录所译之经论,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月五日寂,寿六十五。事迹详见大唐西域记,广弘明集,续高僧传卷四,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佛祖通载十二等。

【佛学常见辞汇】
唐朝的高僧,于唐太宗时曾到印度研究佛学十七年,回国后翻译佛经很多,人称三藏大师,或慈恩大师,为法相宗的开祖。
真谛三藏
【佛学大辞典】
(人名)西印度优禅尼国人,梵称波罗末陀Parama%rtha。又曰拘那罗陀Gun!arata。梁大同十二年三十馀岁来支那,受武帝好遇,会逢国难,往北齐,赴东魏,流离间,述金光明经,摄大乘论,唯识论等译,及世亲传等著二百七十八卷。大建元年正月十一日寂。岁七十一。
密家三藏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大毗卢舍那金刚顶经二百卷,苏婆呼经根本部等一百七十卷,菩提心摩诃衍经等十一卷也。金刚顶经为经藏,苏婆呼经为律藏,摩诃衍经为论藏。
勒那三藏
【佛学大辞典】
(人名)勒那跋提也。
无畏三藏
【佛学大辞典】
(人名)善无畏三藏之略称。
慈恩寺三藏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法相宗之开祖,玄奘三藏,住大慈恩寺,因名慈恩寺三藏。
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卷,唐慧立本,彦琮笺。玄奘三藏之传记也。
撰三藏及杂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撰集三藏及杂藏传之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