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1,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8 19 下一页
百丈清规
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坐海丈夫
常光一丈
净名居士方丈
维摩丈室
沩山侍立百丈
调御丈夫
丈六应身
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七丈夫──世间七丈夫
大化身千丈
小化身丈六
佛类词典(续上)
百丈忌百丈清规
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坐海丈夫
常光一丈
净名居士方丈
维摩丈室
沩山侍立百丈
调御丈夫
丈六应身
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七丈夫──世间七丈夫
大化身千丈
小化身丈六
百丈忌
【佛学大辞典】
(行事)正月十七日也。百丈怀海禅师始创禅林之清规,时在住持之职。故特修百丈忌。
(行事)正月十七日也。百丈怀海禅师始创禅林之清规,时在住持之职。故特修百丈忌。
百丈清规
【佛学大辞典】
(书名)画唐百丈山怀海禅师之禅门规式者,称为古清规,今不传。后元百丈山德辉禅师奉敕改修之。称为敕修百丈清规,有八卷。世所传者是也。
(书名)画唐百丈山怀海禅师之禅门规式者,称为古清规,今不传。后元百丈山德辉禅师奉敕改修之。称为敕修百丈清规,有八卷。世所传者是也。
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十号也。(参见:十号)
(术语)佛之十号也。(参见:十号)
坐海丈夫
【佛学大辞典】
(传说)经律异相九,有「坐海以救估客」一章。昔菩萨与五百商人入海采宝,遇大飘风。菩萨曰:我为众生舍身,海神所恶者死尸也。即引刀自害,海神恶之,漂舟上岸。天帝释睹菩萨弘慈,以天之神药灌口。菩萨忽苏,起坐与众相劳。出杀身济估人经及度无极集。
(传说)经律异相九,有「坐海以救估客」一章。昔菩萨与五百商人入海采宝,遇大飘风。菩萨曰:我为众生舍身,海神所恶者死尸也。即引刀自害,海神恶之,漂舟上岸。天帝释睹菩萨弘慈,以天之神药灌口。菩萨忽苏,起坐与众相劳。出杀身济估人经及度无极集。
常光一丈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常光一寻。化身佛之常光明,其径一丈也,是为常光,故不别言放光。智度论八曰:「问云:如来何故常光一丈?答曰: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光故,若放多光则失眼根,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放无量光明。」
【佛学常见辞汇】
化身佛的身体时常都放一丈的光明。智度论说:「问云:如来何故常光一丈?答曰: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光故,若放多光,则失眼根,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放无量光明。」
(术语)又云常光一寻。化身佛之常光明,其径一丈也,是为常光,故不别言放光。智度论八曰:「问云:如来何故常光一丈?答曰: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光故,若放多光则失眼根,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放无量光明。」
【佛学常见辞汇】
化身佛的身体时常都放一丈的光明。智度论说:「问云:如来何故常光一丈?答曰: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光故,若放多光,则失眼根,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放无量光明。」
净名居士方丈
【佛学大辞典】
(堂塔)说维摩居士之居室也。以其室广一丈而为四方,故有此名。法苑珠林三十八曰:「于大唐显庆年中,敕使卫长史,王玄策。因向印度,过净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也。」
(堂塔)说维摩居士之居室也。以其室广一丈而为四方,故有此名。法苑珠林三十八曰:「于大唐显庆年中,敕使卫长史,王玄策。因向印度,过净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也。」
维摩丈室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参见:方丈)
(杂名)(参见:方丈)
方丈
【佛学大辞典】
(堂塔)禅林之正寝,住持之住所也,故称寺主曰方丈,因其住于此也。古来之说维摩居士之石室,四方有一丈,丈室之名,始基于此。法苑珠林感通篇曰:「吠舍釐国宫城周五里,宫正北六里有寺塔,是说维摩经处。寺东北四里许有塔,是维摩故宅基,尚多灵神。其舍叠砖,传云:积石,即是说法现疾处也。于大唐显庆年中敕使长吏王玄策,因向印度过净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也。」传灯录禅门规式曰:「长老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案方丈之名,先唐王玄策已有其说。王简栖头陀寺碑文曰:「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注,高诱曰:「堵长一丈,高一丈,面环一堵,为方丈。铣曰:宋孝武皇帝时也,言立方丈之室,覆以茅茨之草,以置经家也。」则方丈唯言僧坊之狭小而已,必非由于维摩也。昙鸾之往生论注上曰:「如维摩方丈,苞容有馀,何必国号无赀,乃称广大?」
【佛学常见辞汇】
寺庙的住持和尚。相传维摩居士所住的石室,长宽祇有一丈,方丈之名,即是由此而来。
【俗语佛源】
佛教原用以指禅寺的长老或住持所居之处。如《维摩诘经》载,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其卧室一丈见方,但能广容大众。禅寺比附此说,故名。至唐代,怀海(720-814)建立住持制度后,方丈专指住持的居室,并用为一般寺院内主持僧的尊称。《景德传灯录》卷六载怀海所制《禅门规式》:「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即维摩诘译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西游记》第四四回:「打扫干净方丈,安寝一宿。」以后道教全真派亦采用此名,指道院的主持人和他居住的静室。(常正)
(堂塔)禅林之正寝,住持之住所也,故称寺主曰方丈,因其住于此也。古来之说维摩居士之石室,四方有一丈,丈室之名,始基于此。法苑珠林感通篇曰:「吠舍釐国宫城周五里,宫正北六里有寺塔,是说维摩经处。寺东北四里许有塔,是维摩故宅基,尚多灵神。其舍叠砖,传云:积石,即是说法现疾处也。于大唐显庆年中敕使长吏王玄策,因向印度过净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也。」传灯录禅门规式曰:「长老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案方丈之名,先唐王玄策已有其说。王简栖头陀寺碑文曰:「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注,高诱曰:「堵长一丈,高一丈,面环一堵,为方丈。铣曰:宋孝武皇帝时也,言立方丈之室,覆以茅茨之草,以置经家也。」则方丈唯言僧坊之狭小而已,必非由于维摩也。昙鸾之往生论注上曰:「如维摩方丈,苞容有馀,何必国号无赀,乃称广大?」
【佛学常见辞汇】
寺庙的住持和尚。相传维摩居士所住的石室,长宽祇有一丈,方丈之名,即是由此而来。
【俗语佛源】
佛教原用以指禅寺的长老或住持所居之处。如《维摩诘经》载,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其卧室一丈见方,但能广容大众。禅寺比附此说,故名。至唐代,怀海(720-814)建立住持制度后,方丈专指住持的居室,并用为一般寺院内主持僧的尊称。《景德传灯录》卷六载怀海所制《禅门规式》:「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即维摩诘译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西游记》第四四回:「打扫干净方丈,安寝一宿。」以后道教全真派亦采用此名,指道院的主持人和他居住的静室。(常正)
沩山侍立百丈
【佛学大辞典】
(公案)「沩山五峰云岩,同侍立百丈。百丈问沩山: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沩山云:却请和尚道。丈云:我不辞向汝道,恐己后丧我儿孙。」见碧岩集第七十则。
(公案)「沩山五峰云岩,同侍立百丈。百丈问沩山: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沩山云:却请和尚道。丈云:我不辞向汝道,恐己后丧我儿孙。」见碧岩集第七十则。
调御丈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十号之一。梵语,富楼沙昙藐婆罗堤Purus!a-damya-sa%rathi,佛能调御一切可度之丈夫,使入修道也,佛虽亦化女人,今从尊而唯谓为丈夫。智度论二曰:「复名富楼沙昙藐婆罗提,富楼沙秦言丈夫,昙藐秦言可化,婆罗提秦言调御师,是名可化丈夫调御师。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时软美语,有时苦切语,有时杂语,以此调御令不失道。(中略)问曰: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独言丈夫?答曰:男尊女卑故,女从男故,男为事业主故。」
【佛学常见辞汇】
佛十号之一,佛能调御一切可度的丈夫,使他们发心修道。
【三藏法数】
谓具大丈夫力用,而说种种诸法,调伏制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槃,故号调御丈夫。(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术语)佛十号之一。梵语,富楼沙昙藐婆罗堤Purus!a-damya-sa%rathi,佛能调御一切可度之丈夫,使入修道也,佛虽亦化女人,今从尊而唯谓为丈夫。智度论二曰:「复名富楼沙昙藐婆罗提,富楼沙秦言丈夫,昙藐秦言可化,婆罗提秦言调御师,是名可化丈夫调御师。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时软美语,有时苦切语,有时杂语,以此调御令不失道。(中略)问曰: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独言丈夫?答曰:男尊女卑故,女从男故,男为事业主故。」
【佛学常见辞汇】
佛十号之一,佛能调御一切可度的丈夫,使他们发心修道。
【三藏法数】
谓具大丈夫力用,而说种种诸法,调伏制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槃,故号调御丈夫。(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丈六应身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为地前凡夫及二乘人所现的劣应身,高一丈六尺,这是通常应化佛的身量,释尊住世时,就是现丈六金身。
如来为地前凡夫及二乘人所现的劣应身,高一丈六尺,这是通常应化佛的身量,释尊住世时,就是现丈六金身。
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
【俗语佛源】
「丈二和尚」指寺庙中比较高大的诸天、罗汉等塑像。俗用「和尚」来称呼罗汉等,也是可以的。例如,佛经上常有这一类话:「(佛)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就是大和尚,其中包括罗汉等佛弟子。显然,人们无法用手触摸到高大的塑像,因而用「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比喻弄不明情况,搞不清底细。如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二八:「丈二长的和尚,摸不著头脑。」(李明权)
「丈二和尚」指寺庙中比较高大的诸天、罗汉等塑像。俗用「和尚」来称呼罗汉等,也是可以的。例如,佛经上常有这一类话:「(佛)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就是大和尚,其中包括罗汉等佛弟子。显然,人们无法用手触摸到高大的塑像,因而用「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比喻弄不明情况,搞不清底细。如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二八:「丈二长的和尚,摸不著头脑。」(李明权)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俗语佛源】
道,指「道行」。魔,梵语mara,指一切扰乱身心,妨害修行者。《魔逆经》指出:「其精进者,乃为魔求其便;若懈怠者,彼当奈何。」释迦太子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树下,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其时天界魔宫震动,魔王波旬先率魔军进行威吓,又遣魔女进行引诱,均以失败告终。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正如隋·智顗指出:「转魔事为佛事,即巧慧。」应知一切善恶境界,均是唯心所现。「但了惟心,见无所见。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宋·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上)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诫修行者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俗语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进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碍。如清·谭嗣同《仁学》:「算学盛而愈多难取之题,治理盛而愈多难防之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愈进愈阻,永无止息。然反而观之,向使不进,乃并此阻而不可得。是阻者进之验,弊者治之效也。」也作「道高一尺,魔高十丈。」如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道高一尺,魔高十丈。到得登峰,则魔自退。」有时也反其意而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谓总有压倒胜过对手的一招。如雪克《战斗的青春》第八章五:「敌人魔高一尺,我就来个道高一丈。」(李明权)
道,指「道行」。魔,梵语mara,指一切扰乱身心,妨害修行者。《魔逆经》指出:「其精进者,乃为魔求其便;若懈怠者,彼当奈何。」释迦太子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树下,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其时天界魔宫震动,魔王波旬先率魔军进行威吓,又遣魔女进行引诱,均以失败告终。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正如隋·智顗指出:「转魔事为佛事,即巧慧。」应知一切善恶境界,均是唯心所现。「但了惟心,见无所见。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宋·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上)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诫修行者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俗语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进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碍。如清·谭嗣同《仁学》:「算学盛而愈多难取之题,治理盛而愈多难防之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愈进愈阻,永无止息。然反而观之,向使不进,乃并此阻而不可得。是阻者进之验,弊者治之效也。」也作「道高一尺,魔高十丈。」如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道高一尺,魔高十丈。到得登峰,则魔自退。」有时也反其意而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谓总有压倒胜过对手的一招。如雪克《战斗的青春》第八章五:「敌人魔高一尺,我就来个道高一丈。」(李明权)
七丈夫──世间七丈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谓能制心离欲,身无过恶,心怀道德,修诸梵行,具此七法,名为世间丈夫也。(梵行,即净行也。)
〔一、长寿〕,长寿者,谓寿命延长,久住世间,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二、妙色〕,妙色者,谓形仪英伟,色相端严,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三、无病〕,无病者,谓宿福深厚,无病少恼,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四、非半择迦〕,梵语半择迦,华言变。谓有能变男女之形,即五种不男之一也。今言非者,非是不男,非仆非女,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五、智慧〕,智慧者,谓有智慧,信受正法,身心猛利,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六、威肃〕,威肃者,谓威容整肃,发言人所信服,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七、大宗叶〕,大宗叶者,谓其家世贵盛,宗支奕叶,流芳永久,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出华严经疏)
谓能制心离欲,身无过恶,心怀道德,修诸梵行,具此七法,名为世间丈夫也。(梵行,即净行也。)
〔一、长寿〕,长寿者,谓寿命延长,久住世间,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二、妙色〕,妙色者,谓形仪英伟,色相端严,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三、无病〕,无病者,谓宿福深厚,无病少恼,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四、非半择迦〕,梵语半择迦,华言变。谓有能变男女之形,即五种不男之一也。今言非者,非是不男,非仆非女,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五、智慧〕,智慧者,谓有智慧,信受正法,身心猛利,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六、威肃〕,威肃者,谓威容整肃,发言人所信服,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七、大宗叶〕,大宗叶者,谓其家世贵盛,宗支奕叶,流芳永久,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大化身千丈
【三藏法数】
大化身千丈者,谓如来为应十地已前等诸菩萨演说妙法,令其进修,向于佛果,故化现千丈之身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大化身千丈者,谓如来为应十地已前等诸菩萨演说妙法,令其进修,向于佛果,故化现千丈之身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小化身丈六
【三藏法数】
小化身丈六者,谓如来为应二乘、凡夫之人,说于四谛等法,令其舍妄归真,而得开悟,故化现丈六之身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小化身丈六者,谓如来为应二乘、凡夫之人,说于四谛等法,令其舍妄归真,而得开悟,故化现丈六之身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