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混一车书
 
车书万里文轨同


《礼记注疏》卷五十三〈中庸〉~898~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字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菑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239~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例句

一朝自罪己,万里车书通。 杜甫 往在

典故 
明珠薏苡
  
薏苡冤
 
收薏苡
 
伤薏苡
 
遭薏苡
 
伏波薏苡
 
马援载薏苡
 
明珠恨
 
明珠来戚里
 
所载无南物
 
薏苡成珠犀
 
薏苡蜚语
 
薏苡为文犀
 
薏苡无车
 
珠薏馀生
 
伏波被谗
 
明珠一车
 
薏苡嗟
 
薏苡遗恨

相关人物
马援


《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马援〉~846~
初,援在交阯,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时人以为南土珍怪,权贵皆望之。援时方有宠,故莫以闻。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马武与于陵侯侯昱等皆以章言其状,帝益怒。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帝乃出松书以示之,方知所坐,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然后得葬。

例句

珠玑当尽掷,薏苡讵能谗。 元稹 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韵

不须留薏苡,重遣世人疑。 李群玉 湘阴县送迁客北归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归时无所欲,薏苡或烦君。 权德舆 送安南裴都护

侏儒饱笑东方朔,薏苡谗忧马伏波。 白居易 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之三

功成自合分茅土,何事翻衔薏苡冤。 胡曾 铜柱

薏苡殊非谤,羊肠未是艰。 郑还古 吉州道中

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明。 陈子昂 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

典故  
随车灵雨
 
一车甘雨
 
雨随车
   
膏泽随车
  
一车甘雨
 
有雨随车
 
按部雨馀
 
甘雨车行
 
君作霖雨
 
千雨翟车

相关人物
郑弘


《后汉书》卷三十三上〈郑弘列传〉~54~
「郑弘字巨君,会稽山阴人也。从祖吉,宣帝时为西域都护。弘少为乡啬夫,太守第五伦行春,见而深奇之,召署督邮,举孝廉。弘师同郡河东太守焦贶。楚王英谋反发觉,以疏引贶,贶被收捕,疾病于道亡没,妻子闭系诏狱,掠考连年。诸生故人惧相连及,皆改变名姓,以逃其祸,弘独髡头负鈇锧,诣阙上章,为贶讼罪。显宗觉悟,即赦其家属,弘躬送贶丧及妻子还乡里,由是显名。拜为驺令,政有仁惠,民称苏息。迁淮阳太守。」唐·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弘消息繇赋,政不烦苛。行春天旱,随车致雨。」
《艺文类聚》卷五十〈职官部六·刺史〉~893~
《谢承后汉书》曰:百里嵩为徐州刺史,州境遭旱。嵩行部,传车所经,甘雨辄注。东海金乡祝其两县,僻在山间,嵩传驷不往,二县独不雨。老父干请,嵩曲路到二县,入界即雨。

例句

风变市儿惊偃草,雨晴郊薮谬随车。 李绅 拜三川守

惠风仍偃草,灵雨会随车。 柳宗元 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

满扇好风吹郑圃,一车甘雨别皇州。 罗隐 送郑州严员外

行看五马入,萧飒已随轩。 韩愈 郴州祈雨

《骈字类编》:一车(一车)
唐 白居易 纳粟 扬簸净如珠,一车三十斛。
宋 王禹偁 喜雪贻仲咸 今日使君吟望好,一车飞絮醉褰帷。
分类:一车
《漢語大詞典》:载鬼一车(載鬼一車)
语出易·睽:“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説之弧。” 高亨 注:“爻辞所言乃一古代故事。有一睽孤(离家在外之孤子)夜行,见豕伏於道中,更有一车,众鬼乘之。睽孤先开其弓欲射之,后放下其弓而不射。盖详察之,非鬼也,乃人也;非寇贼也,乃婚姻也。”后因以指混淆是非,无中生有。 清 钱谦益 《赵文毅公神道碑》:“ 江陵 以后,盘互杈枒。便文自营,载鬼一车。”亦省作“ 载鬼 ”。 明 张居正 《礼部仪制司主事敬修血书》:“皆由含沙以架祸,载鬼以起大狱。” 清 顾炎武 《松江别张处士悫王处士炜暨诸友人》诗:“每烦疑载鬼,动是泣歧途。”
《漢語大詞典》:一车骨头半车肉(一車骨頭半車肉)
谓自身的一切。 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我和你生则同衾,死则同穴,一车骨头半车肉,都属了你 刘 家。” 元 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你则放心,我一车骨头半车肉,我一马不鞁两鞍,双轮不碾四辙,守着 福童 孩儿,直到老死也不嫁人。”
分類:自身
《韵府拾遗 缉韵》:一车人十(一车人十)
孔武仲车家行:迟如鸟语相喧啾,快如溪沙泻鸣濑。一车人十捧拥行,江南江北不计程。
《分类字锦》:蒲台一车(蒲台一车)
皮日休《友人许惠酒以诗徵之诗》:子山病起无馀事,只望蒲台酒一车。自注:庾信集云:“蒲州刺史中山公许酒一车未送。”
分类:
《國語辭典》:万乘(萬乘)  拼音:wàn shèng
1.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乘,后世因称天子为「万乘」。《文选。张衡。东京赋》:「虽万乘之无惧,犹怵惕于一夫。」明。朱权《卓文君》第三折:「小生谫薄之材,岂足以矜万乘之耳目乎?」
2.一万辆兵车。汉。陈琳〈神武赋。序〉:「六军被介,云辎万乘。」
《漢語大詞典》:驷马(駟馬)
(1).指驾一车之四马。《老子》:“虽有拱璧,以先駟马,不如坐进此道。”史记·管晏列传:“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駟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宋 王安中 《次韵和彭少逸送晁以道》:“轻车驾駟马,邂逅 王良 造 。”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九》:“但如到星期二夜为止并无痛哭流涕之抗议,即以默认论,虽驷马也难于追回了。”
(2).指显贵者所乘的驾四匹马的高车。表示地位显赫。 唐 许浑 《将赴京师留题孙处士山居》诗之一:“应学 相如 志,终须駟马回。” 宋 苏舜钦 《韩忠宪公挽词》之一:“他年还駟马,餘德在高门。” 明 高启 《东门行》:“仗剑当远去,不乘駟马不復迴。”
《國語辭典》:千乘  拼音:qiān shèng
1.千辆马车。《左传。襄公十八年》:「鲁人、莒人皆请以车千乘自其乡入。」《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王车驾千乘,选徒万骑,畋于海滨。」
2.周制国家有事,诸侯出车千乘,故以千乘为诸侯的代称。战国时称诸侯国小者为千乘,大者为万乘。《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韩非子。孤愤》:「万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所以公患也。」
《漢語大詞典》:豹尾
(1).豹的尾巴。山海经·西山经:“ 西王母 ,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生抽豹尾,分裂貙肩。”
(2).古代将帅旌旗上的饰物。或悬以豹尾,或在旗上画豹文。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又闻豹尾已建,戎轩鶩驾,陛下将復劳玉躬,扰挂神思。”晋书·沈充传:“率兵临发,谓其妻子曰:‘男儿不竖豹尾,终不还也。’” 唐 韩愈 《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旌节有韜,豹尾神旗,櫜兜戟纛,以长 魏 师。”宋史·舆服志二:“ 宋 凡命节度使,有司给门旗二,龙、虎各一,旌一,节一,麾枪二,豹尾二……豹尾,製以赤黄布,画豹文,并髹杠。”
(3).天子属车上的饰物,悬于最后一车。后亦用于天子卤簿仪仗。 汉 蔡邕 独断下:“ 秦 灭九国,兼其车服,故大驾属车八十一乘也,尚书、御史乘之。最后一车悬豹尾。”宋书·武帝纪上:“公亲鼓之,贼乃大奔。 超 遁还 广固 。获 超 马、伪輦、玉璽、豹尾等,送于京师。”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驾诣景灵宫仪仗:“卤簿仪仗,有高旗大扇,画戟长矛,以五色。介胄跨马之士,或小帽锦绣抹额者……或持竿上悬豹尾者,持短竿者。”
(4).借指天子属车,即豹尾车。 唐 骆宾王 《王昭君》诗:“敛容辞豹尾,缄怨度龙鳞。” 宋 叶适 《蔡尚书挽词》:“白首参豹尾,后出夸先登。” 清 张廷璐 《恭和御制秋蒐杂纪元韵》:“林外琱戈随豹尾,峰头黄繖傍龙媒。”参见“ 豹尾车 ”。
(5).旧时阴阳五行家谓旌旗之象。《协纪辨方书·豹尾》《乾坤宝典》:“豹尾者,亦旌旗之象,常居黄旙对衝。其所在之方,不可嫁娶、纳奴婢、进六畜及兴造,犯之者破财物,损小口。”
(6).比喻乐曲、诗文坚劲有力的结尾部分。 唐 王勃 《乾元殿颂》:“歌呈豹尾,舞进鳶肩。”
《國語辭典》:豹尾车(豹尾車)  拼音:bào wěi chē
皇帝的属车,车上载朱漆竿,竿首缀豹尾,通常是车队中的最后一辆。汉。蔡邕〈独断下〉:「古者诸侯贰车九乘。秦灭九国,兼其车服,故大驾属车八十一乘也,法驾半之,尚书御史乘之,最后一车悬豹尾。」《宋史。卷一四九。舆服志一》:「豹尾车,古者军正建豹尾。汉制,最后车一乘垂豹尾,豹尾以前即同禁中。唐贞观后,始加此车于卤簿内,制同黄钺车。上载朱漆竿,首缀豹尾,右武卫队正一人执之。驾两马,驾士十五人。」
《漢語大詞典》:六辔(六轡)
辔,缰绳。古一车四马,马各二辔,其两边骖马之内辔系于轼前,谓之軜,御者只执六辔。《诗·秦风·小戎》:“四牡孔阜,六轡在手。” 孔颖达 疏:“四马八轡,而经传皆言六轡,明有二轡当繫之。马之有轡者,所以制马之左右,令之随逐人意。驂马欲入,则偪於胁驱,内轡不须牵挽,故知纳者,纳驂内轡繫於軾前,其繫之处以白金为觼也。”后以指称车马或驾驭车马。《汉书·韦玄成传》:“绎绎六轡,是列是理,威仪济济,朝享天子。”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启》:“付八音於 师旷 ,孰敢争能;捐六轡於 王良 ,坐将致远。” 清 鄂尔泰 《昭陵石马歌恭和御制元韵》:“自来房駟无虚生,六轡乘时应乾九。”
《漢語大詞典》:上乘
(1).佛教语。即大乘。 唐 李邕 《岳麓寺碑》:“﹝ 若法愍禪师 ﹞注《大道经》,究上乘理,永託兹岭,克终厥生。” 五代 李中 《宿山中寺》诗:“瞑目忘尘虑,谈空入上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乐天 一生精究内典,勤脩上乘之业,一心超脱轮迴,往生浄土。”
(2).上品;上等。 明 李贽 《杂说》:“杂剧院本,游戏之上乘也。”《花月痕》第十五回:“ 采秋 言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落了言詮,已非上乘。’” 况周颐 《蕙风词语》卷五:“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斯为无上上乘。”
《漢語大詞典》:一乘
(1).古时一车四马谓乘,故凡物之四数皆名一乘。管子·乘马:“一乘者,四马也。”仪礼·既夕礼:“翭矢一乘,骨鏃短卫。” 郑玄 注:“四矢曰乘。”
(2).表数量。用于马、车、轿子等。左传·昭公二十年:“使 祝鼃 寘戈於车薪以当门,使一乘从 公孟 以出。”汉书·马援传:“赐 援 兵车一乘,朝见位次九卿。”新唐书·陆长源传:“吾祖罢 魏州 ,有车一乘,而图书半之,吾愧不及先人。”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河台早把自己新得的一乘八人大轿并自己新作全副执事送来。”京剧《锁麟囊》第十三场:“那日 春秋亭 中避雨,就是你一乘花轿,还有第二?”
(3).古以方六里为一乘之地。管子·乘马:“方六里,一乘之地也;方一里,九夫之田也。”按,方六里,即六里见方,亦即三十六平方里。
佛教语。谓引导教化一切众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径。《法华经》首倡此说。乘,指车乘,比喻能载人到达涅槃境界。《法华经·方便品》:“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説。” 唐 玄奘 《谢敕赉经序启》:“搜扬三藏,尽龙宫之所储;研究一乘,穷 鷲岭 之遗旨。” 唐 白居易 《爱咏诗》:“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我国佛教宗派如 华严宗 等对此还有一些说法。参见“ 一乘显性教 ”。
《漢語大詞典》:一乘显性教(一乘顯性教)
佛教 华严宗 以佛法最上一乘能使一切众生显明本性,与佛无异,因有“一乘显性教”之称。 唐 宗密 原人论·斥偏浅:“佛教自浅之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
《國語辭典》:薏苡明珠  拼音:yì yǐ míng zhū
汉马援自交趾军还,载薏苡于后车,谮者以为所载皆明珠而上书诬陷。见《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后比喻未收贿赂却遭诬谤。清。朱彝尊 酬洪升诗:「梧桐夜雨词凄绝,薏苡明珠谤偶然。」也作「薏苡之谤」。
《國語辭典》:薏苡之谤(薏苡之謗)  拼音:yì yǐ zhī bàng
比喻未收贿赂却遭诬谤。参见「薏苡明珠」条。唐。柳宗元 为南承上中书门下嗣乞两河效用状:「首级之差,今复谁辩,薏苡之谤,不能自明。」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九。好及第恶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谤,斯不可忘。」
分類:蒙冤
《漢語大詞典》:薏苡谤(薏苡謗)
同“ 薏苡之谤 ”。 唐 陈子昂 《题居延古城》诗:“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明。” 唐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漢語大詞典》:随车(隨車)
见“ 随车致雨 ”。
分類:随车
《漢語大詞典》:随车致雨(隨車致雨)
谓时雨跟着车子而降。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时为民解忧。后汉书·郑弘传“政有仁惠,民称苏息” 李贤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弘 消息繇赋,政不烦苛。行春天旱,随车致雨。”亦作“ 随车甘雨 ”、“ 随车夏雨 ”。 清 杨潮观 《东莱郡暮夜却金》:“揽轡清风,随车甘雨,免他供顿徒劳。” 清 钱谦益 《陕西道监察御史蒋允仪父弘宪原任户部贵州清吏司署员外郎事主事加赠奉直大夫制》:“賑凶烖则随车夏雨,诚感人穷。”亦省作“ 随车雨 ”、“ 随车 ”。 南朝 梁 庾肩吾 《从驾喜雨诗》:“復此随车雨,民天知可安。” 唐 李绅 《拜三川宋》诗:“风变市儿惊偃草,雨晴郊藪谬随车。”
《国语辞典》:随轩(随轩)  拼音:suí xuān
跟随于车子后面。比喻追随。宋。秦醇《谭意哥传》:「魏谏议之镇长沙,游岳麓时,意随轩。」
《國語辭典》:甘雨随车(甘雨隨車)  拼音:gān yǔ suí chē
东汉徐州刺史百里嵩,在乾旱时出巡,雨随车而降,解一境之旱。典出晋。谢承《后汉书。卷五。循吏。百里嵩》。后称颂官吏施行德政有如甘霖般润泽百姓。唐。骆宾王上衮州刺史启〉:「甘雨随车,云低轻重之盖。」
分類:德政广被
《漢語大詞典》:随车甘雨(隨車甘雨)
见“ 随车致雨 ”。
《漢語大詞典》:随车致雨(隨車致雨)
谓时雨跟着车子而降。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时为民解忧。后汉书·郑弘传“政有仁惠,民称苏息” 李贤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弘 消息繇赋,政不烦苛。行春天旱,随车致雨。”亦作“ 随车甘雨 ”、“ 随车夏雨 ”。 清 杨潮观 《东莱郡暮夜却金》:“揽轡清风,随车甘雨,免他供顿徒劳。” 清 钱谦益 《陕西道监察御史蒋允仪父弘宪原任户部贵州清吏司署员外郎事主事加赠奉直大夫制》:“賑凶烖则随车夏雨,诚感人穷。”亦省作“ 随车雨 ”、“ 随车 ”。 南朝 梁 庾肩吾 《从驾喜雨诗》:“復此随车雨,民天知可安。” 唐 李绅 《拜三川宋》诗:“风变市儿惊偃草,雨晴郊藪谬随车。”
《國語辭典》:随车雨(隨車雨)  拼音:suí chē yǔ
随著官吏车驾所降的雨。《后汉书。卷三三。郑弘传》:「政有仁惠,民称苏息」句下章怀太子注引谢承书曰:「弘消息繇赋,政不烦苛。行春天旱,随车致雨。」南朝梁。庾肩吾从驾喜雨〉诗:「复此随车雨,民天知可安。」
《漢語大詞典》:随车致雨(隨車致雨)
谓时雨跟着车子而降。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时为民解忧。后汉书·郑弘传“政有仁惠,民称苏息” 李贤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弘 消息繇赋,政不烦苛。行春天旱,随车致雨。”亦作“ 随车甘雨 ”、“ 随车夏雨 ”。 清 杨潮观 《东莱郡暮夜却金》:“揽轡清风,随车甘雨,免他供顿徒劳。” 清 钱谦益 《陕西道监察御史蒋允仪父弘宪原任户部贵州清吏司署员外郎事主事加赠奉直大夫制》:“賑凶烖则随车夏雨,诚感人穷。”亦省作“ 随车雨 ”、“ 随车 ”。 南朝 梁 庾肩吾 《从驾喜雨诗》:“復此随车雨,民天知可安。” 唐 李绅 《拜三川宋》诗:“风变市儿惊偃草,雨晴郊藪谬随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