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妾换马
 
娇姿骏骨
 
爱妾换马
 
愧青骊
 
换佳人
  
换美妾
 
换马邯郸娼
 
行雨水换追风
 
赤骥换青娥
  
骏马换妾
 
骏马换蛾眉
 
骢子换
 
龙媒欲换

相关人物
曹彰


唐·李冗《独异志》卷中
后魏曹彰性倜傥,偶逢骏马爱之,其主所惜也。彰曰:「予有美妾可换,惟君所选。」马主因指一妓,彰遂换之。马号曰「白鹘」。后因猎,献于文帝。
《乐府诗集》卷七十三〈杂曲歌辞十三·爱妾换马〉
《乐府解题》曰:「《爱妾换马》,旧说淮南王所作,疑淮南王即刘安也。」古辞今不传。

例句

千金骏马换少妾,醉坐雕鞍歌落梅。 李白 襄阳歌

豹钱骢子能擎举,兼著连乾许换无。 段成式 戏高侍御七首之七

典故
偷珠
 
宝夺骊龙
 
抱珠睡
  
探颔
  
珠归龙窟
 
睡中龙
 
睡骊目
 
窃龙颔
 
老龙吐珠
 
苍龙颔底珠
 
藏珠
 
遭龙伯睡
  
采珠勿惊龙
  
颔下骊珠
 
颔珠
   
骊颔珠
  
骊龙吐珠
  
骊龙睡
 
骊龙颔
 
骊龙颔珠
 
龙休睡
 
龙眠失珠
 
龙醒遗珠
  
龙颔摘明珠
 
龙颔摘珠


《庄子集释》卷十上〈杂篇·列禦寇〉~06~
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夫!」

简释

骊龙:喻宝物。唐刘禹锡《奉和裴晋公凉风亭睡觉》:“骊龙睡后珠元在,仙鹤行时步又轻。”

骊龙睡:喻睡觉,或喻因侥幸获得机遇。唐刘禹锡《泰和裴晋公凉风亭睡觉》:“骊龙睡后珠元在,仙鹤行时步又轻。”


例句

涉海得骊珠,栖梧惭凤质。 丘丹 奉酬韦使君送归山之作

弟沉沧海底,偷珠待龙睡。一朝龙醒寤,本但喜复得珠,不求珠所目。酬客双龙女,授客六龙辔一朝龙醒寤,本问偷珠事。因知行雨偏,妻子五刑备。 元稹 出门行

骊龙睡后珠元在,仙鹤行时步又轻。 刘禹锡 奉和裴晋公凉风亭睡觉

骊龙颔被探珠去,老蚌胚还应月生。 刘禹锡 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

铜梁剑阁几区区,十上探珠不见珠。 唐求 伤张玖秀才

采玉上山颠,探珠入水府。 姚合 庄居野行

谁比趋庭恋,骊珠耀彩衣。 姚鹄 送李潜归绵州觐省

勉矣郑夫子,骊珠今始胎。 孟郊 赠郑夫子鲂

日落烟水黯,骊珠色岂昏。 春台仙 游春台诗

白日探得珠,不待骊龙睡。 曹邺 杏园即席上同年

珠容百斛龙休睡,桐拂千寻凤要栖。 李商隐 玉山

骊龙颔下亦生珠,便与人间众宝殊。 李涉 赠友人孩子

抱石耻献玉,沉泉笑探珠。 李白 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

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 李白 送蔡山人

凤形怜彩笔,龙颔借骊珠。 李绅 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

此时骊龙亦吐珠,冯夷击鼓群龙趋。 杜甫 渼陂行

圆疑窃龙颔,色已夺鸡冠。 权德舆 酬裴杰秀才新樱桃

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 温庭筠 莲浦谣

山中荆璞谁知玉,海底骊龙不见珠。 牟融 寄周韶州

蝉老悲鸣抛蜕后,龙眠惊觉失珠时。 白居易 初丧崔儿报微之晦叔

烦君赞咏心知愧,鱼目骊珠同一封。 白居易 与微之唱和来去常以竹筒贮诗陈协律美而成篇因以此答

抉得骊龙珠,光彩曜掌握。 皎然 奉酬于中丞使君郡斋卧病见示一首

珠生骊龙颔,或生灵蛇口。 皎然 答裴集阳伯明二贤各垂赠二十韵今以一章用酬两作

谁能变羊质,竞不获骊珠。 皮日休 奉酬崔璐进士见寄次韵

凤诏伫归专北极,骊珠搜得尽东瀛。 卢肇 和司王起

桂堂纵道探龙颔,兰省何曾驻鹤心。 罗隐 寄前户部陆郎中

苍龙颔底珠皆没,白帝心边镜乍磨。 裴夷直 同乐天中秋夜洛河玩月二首之一

千珠竞没苍龙颔,一镜高悬白帝心。 裴夷直 同乐天中秋夜洛河玩月二首之二

扑碎骊龙明月珠,敲出凤皇五色髓。 贯休 拟君子有所思二首之一

骊珠兮固难价其价,灵芝兮何以根其根。 贯休 经旷禅师院

佩入龙宫步迟迟,绣帘银殿何参差。知骊龙失殊知不知。 贯休 还举人歌行卷

宝剑终应出,骊珠会见珍。 陈子昂 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

唯贪血食饱,但据骊珠睡。 陆龟蒙 投龙潭

遗我明珠九十六,寒光映骨睡骊目。 韩愈 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并呈上钱七兄阁老张十八助教

典故
千里骊歌
 
唱骊歌
  
王式悔轻来
 
王式本不来
 
门外骊歌
   
骊歌促别
 
骊歌送行
  
骊驹催
 
骊驹催客
 
骊驹在门
 
骊驹曲

相关人物
王式


《汉书》卷八十八〈儒林列传·王式〉~360~
王式字翁思,东平新桃人也。事免中徐公及许生。式为昌邑王师。昭帝崩,昌邑王嗣立,以行淫乱废,昌邑群臣皆下狱诛,唯中尉王吉、郎中令龚遂以数谏减死论。式系狱当死,治事使者责问曰:「师何以亡谏书?」式对曰:「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使者以闻,亦得减死论,归家不教授。山阳张长安幼君先事式,后东平唐长宾、沛褚少孙亦来事式,问经数篇,式谢曰:「闻之于师俱是矣,自润色之。」不肯复授。唐生、褚生应博士弟子选,诣博士,抠衣登堂,颂礼甚严,试诵说,有法,疑者丘盖不言。诸博士惊问何师,对曰事式。皆素闻其贤,共荐式。诏除下为博士。式徵来,衣博士衣而不冠,曰:「刑馀之人,何宜复充礼官?」既至,止舍中,会诸大夫博士,共持酒肉劳式,皆注意高仰之。博士江公世为鲁诗宗,至江公著孝经说,心嫉式,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式曰:「闻之于师: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今日诸君为主人,日尚早,未可也。」江翁曰:「经何以言之?」式曰:「在曲礼。」江翁曰:「何狗曲也!」式耻之,阳醉逿地。式客罢,让诸生曰:「我本不欲来,诸生彊劝我,竟为竖子所辱!」遂谢病免归,终于家。唐·颜师古注引服虔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客欲去歌之。」文颍曰:「其辞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也。」
《乐府诗集》卷二十八〈相和歌辞·相和曲下·陌上桑三解〉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二解东方千馀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馀。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例句

宾筵未半醉,骊歌不用催。 于态宁 冬日宴群公于宅各赋一字得杯

一曲骊歌两行泪,更知何处再逢君。 方干 衢州别李秀才

二十中郎未足希,骊驹先自有光辉。 李商隐 令狐八拾遗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李白 灞陵行送别

相逢只恨相知晚,一曲骊歌又几年。 李縠 浙东罢府西归酬别张广文皮先辈陆秀才

居人下珠泪,宾御促骊歌。 杨炯 送郑州周司空

雕尾扇张金缕高,碎铃素拂骊驹豪。 温庭筠 雉场歌

典故
旦暮身

相关人物
骊姬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骊姬泣曰:「太子何忍也!其父而欲弑代之,况他人乎?且君老矣,旦暮之人,曾不能待而欲弑之!」

例句

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 白居易 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之二

典故

《汉书》卷八十八〈儒林列传·王式〉~360~
王式字翁思,东平新桃人也。事免中徐公及许生。式为昌邑王师。昭帝崩,昌邑王嗣立,以行淫乱废,昌邑群臣皆下狱诛,唯中尉王吉、郎中令龚遂以数谏减死论。式系狱当死,治事使者责问曰:「师何以亡谏书?」式对曰:「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使者以闻,亦得减死论,归家不教授。山阳张长安幼君先事式,后东平唐长宾、沛褚少孙亦来事式,问经数篇,式谢曰:「闻之于师俱是矣,自润色之。」不肯复授。唐生、褚生应博士弟子选,诣博士,抠衣登堂,颂礼甚严,试诵说,有法,疑者丘盖不言。诸博士惊问何师,对曰事式。皆素闻其贤,共荐式。诏除下为博士。式徵来,衣博士衣而不冠,曰:「刑馀之人,何宜复充礼官?」既至,止舍中,会诸大夫博士,共持酒肉劳式,皆注意高仰之。博士江公世为鲁诗宗,至江公著孝经说,心嫉式,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式曰:「闻之于师: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今日诸君为主人,日尚早,未可也。」江翁曰:「经何以言之?」式曰:「在曲礼。」江翁曰:「何狗曲也!」式耻之,阳醉逿地。式客罢,让诸生曰:「我本不欲来,诸生彊劝我,竟为竖子所辱!」遂谢病免归,终于家。汉·服虔注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客欲去歌之。」三国魏·文颍注曰:「其辞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也。」
典故 
九方歅
  
忘牝牡
 
相马九方皋
 
相关人物
九方皋


《列子集释》卷八〈说符篇〉~255~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简释

九方皋:指善于识才之人。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典故  
相关人物
秦始皇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265~
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例句

他年免似骊山鬼,信有蓬莱不可寻。 刘威 感寓

骊山与茂陵,相对秋草绿。 司马扎 感古

茂陵骊岫晚,过者暗伤神。 林宽 寓兴

唯有骊峰在,空闻厚葬余。 沈佺期 咸阳览古

典故
相关人物
奚齐
 
申生
 
骊姬


《国语》卷七〈晋语一·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26~
献公伐骊戎,克之,灭骊子,获骊姬以归,立以为夫人,生奚齐。其娣生卓子。骊姬请使申生主曲沃以速悬,重耳处蒲城,夷吾处屈,奚齐处绛,以儆无辱之故。公许之。……骊姬果作难,杀太子而逐二公子。……公之优曰施,通于骊姬。骊姬问焉,曰:「吾欲作大事,而难三公子之徒如何?」对曰:「早处之,使知其极。夫人知极,鲜有慢心;虽其慢,乃易残也。」骊姬曰:「吾欲为难,安始而可?」优施曰:「必于申生。其为人也,小心精洁,而大志重,又不忍人。精洁易辱,重偾可疾,不忍人,必自忍也。辱之近行。」骊姬曰:「重,无乃难迁乎?」优施曰:「知辱可辱,可辱迁重;若不知辱,亦必不知固秉常矣。今子内固而外宠,且善否莫不信。若外殚善而内辱之,无不迁矣。且吾闻之:甚精必愚。精为易辱,愚不知避难。虽欲无迁,其得之乎?」是故先施谗于申生。
《国语》卷八〈晋语二·骊姬谮杀太子申生〉~289~
骊姬以君命命申生曰:「今夕君梦齐姜,必速祠而归福。」申生许诺,乃祭于曲沃,归福于绛。公田,骊姬受福,乃寘鸩于酒,寘堇于肉。公至,召申生献,公祭之地,地坟。申生恐而出。骊姬与犬肉,犬毙;饮小臣酒,亦毙。公命杀杜原款。申生奔新城。……骊姬见申生而哭之,曰:「有父忍之,况国人乎?忍父而求好人,人孰好之?杀父以求利人,人孰利之?皆民之所恶也,难以长生!」骊姬退,申生乃雉经于新城之庙。将死,乃使猛足言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听伯氏,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国家多难,伯氏不出,奈吾君何?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以至于死,虽死何悔!」是以谥为共君。骊姬既杀太子申生,又谮二公子曰:「重耳、夷吾与知共君之事。」公令阉楚刺重耳,重耳逃于狄;令贾华刺夷吾,夷吾逃于梁。尽逐群公子,乃立奚齐焉。始为令,国无公族焉。

例句

侧闻骊姬事,申生不自保。暂山商山云,朅来趋洒扫。 李华 咏史十一首之五

典故
怜神骏
 
支公怜神骏
  
支遁青骊
 
支遁鹰
  
神骏赏
 
鹰想支公

相关人物
僧支遁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上〈言语〉~22~
支道林常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
《建康实录》卷八
《许玄度集》曰:「遁字道林,常隐剡东山,不游人事,好养鹰马,而不乘放,人或讥之,遁曰:『贫道重其神骏』。」
典故

《楚辞补注》卷九〈招魂〉~23~
乱曰:献岁发春兮汨吾南征,菉蘋齐叶兮白芷生。路贯庐江兮左长薄,倚沼畦瀛兮,遥望博。青骊结驷兮,齐千乘。悬火延起兮,玄颜蒸。汉王逸注:「纯黑为骊。」
《尔雅注疏》卷十〈释畜〉~93~
?骊,駽。晋·郭璞注:「今之铁骢。」
《玉台新咏》卷七〈艳歌曲〉
青骊暮当返。预使罗裙香。
典故
小臣毙

相关人物
骊姬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二〈僖公·传四年〉~204~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寘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

例句

终悲洛阳狱,事近小臣敝。 杜甫 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

典故
遇骊山母


《太平广记》卷六十三〈女仙八·骊山姥〉~394~
骊山姥,不知何代人也。李筌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石室中,得黄帝《阴符》本,绢素书,缄之甚密。题云:「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谦之藏之名山,用传同好。」以糜烂,筌抄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鬓髻当顶,馀发半垂,弊衣扶杖,神状甚异。路旁见遗火烧树,因自言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筌闻之惊,前问曰:「此黄帝《阴符》秘文,母何得而言之?」母曰:「吾受此符,已三元六周甲子矣。三元一周,计一百八十年,六周共计一千八十年矣(「一千八十年矣」原作「一千八年」。据陈校本改)。少年从何而知?」筌稽首载拜,具告得符之所,因请问玄义。使筌正立,向明视之曰:「受此符者,当须名列仙籍,骨相应仙,而后可以语至道之幽妙,启玄关之锁钥耳。不然者,反受其咎也。少年颧骨贯于生门,命轮齐于日角,血脉未减,心影不偏,性贤而好法,神勇而乐智,真吾弟子也!然四十五岁,当有大厄。」因出丹书符一通,贯于杖端,令级跪而吞之。曰:「天地相保。」于是命坐,为说《阴符》之义曰:「阴符者,上清所秘,玄台所尊,理国则太平,理身则得道。非独机权制胜之用,乃至道之要枢,岂人间常典耶?昔虽有(明抄本「虽有」作「蚩尤」。)暴横,黄帝举贤用能,诛强伐叛,以佐神农之理。三年百战,而功用未成。斋心告天,罪己请命。九灵金母命蒙狐之使,授以玉符,然后能通天达诚,感动天帝。命玄女教其兵机,赐帝九天六甲兵信之符,此书乃行于世。凡三百馀言,一百言演道,一百言演法,一百言演术。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皆出自天机,合乎神智。观其精妙,则黄庭八景,不足以为玄;察其至要,则经传子史,不足以为文;较其巧智,则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一名黄帝天机之书。非奇人不可妄传,九窍四肢不具、悭贪愚痴、骄奢淫佚者,必不可使闻之。凡传同好,当斋而传之。有本者为师,受书者为弟子。不得以富贵为重、贫贱为轻,违之者夺纪二十。每年七月七日写一本,藏名山石岩中,得加算。本命日诵七遍,益心机,加年寿,出三尸,下九虫,秘而重之,当传同好耳。此书至人学之得其道,贤人学之得其法,凡人学之得其殃,职(明钞本、陈校本「职」作「识」)分不同也。经言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盖泄天机也。泄天机者沉三劫,得不戒哉!」言讫,谓筌曰:「日已晡矣,吾有麦饭,相与为食。」袖中出一瓠,命筌于谷中取水。既满,瓠忽重百馀斤,力不能制而沉泉中。却至树下,失姥所在,惟于石上留麦饭数升。怅望至夕,不复见姥,筌食麦饭。自此不食,因绝粒(粒字原阙,据明钞本、许刻本补)求道,注《阴符》,述二十四机,著《太白阴经》,述《中台志阃外春秋》。以行于世。仕为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
《國語辭典》:骊珠(驪珠)  拼音:lí zhū
1.古代传说中骊龙颔下的宝珠。欲取骊珠,须潜入深渊中,待骊龙睡时,才能窃得,为极珍贵的宝物。典出《庄子。列禦寇》。后比喻为珍贵的事物或事物的精华、文章的要旨。唐。元稹 赠严童子诗:「杨公莫讶清无业,家有骊珠不复贫。」也称为「颔下之珠」。
2.龙眼的别名。参见「龙眼」条。
《國語辭典》:骊驹(驪駒)  拼音:lí jū
1.黑马。三国魏。应璩〈与满公琰书〉:「骊驹就驾,意不宣展。」《乐府诗集。卷二八。相和歌辞三。古辞。陌上桑》:「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2.逸诗篇名。系告别的歌词。《汉书。卷八八。儒林传。王式》:「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
《國語辭典》:骊山(驪山)  拼音:lí shān
山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的东南。周幽王死于山下,秦始皇葬于此,山下有温泉,唐明皇置温泉宫,后改名为华清宫。也称为「丽山」、「丽戎之山」。
《漢語大詞典》:换妾
(1).喻旧爱失宠或有功被弃。 唐 纪唐夫 《骢马曲》:“今日虏平将换妾,不如罗袖舞春风。”
(2).换取姬妾。 明 高启 《石崇墓》诗:“真珠换妾胜惊鸿,笑踏香尘如踏空。”
《漢語大詞典》:骏马换倾城(駿馬换傾城)
见“ 骏马换小妾 ”。
《漢語大詞典》:骏马换小妾(駿馬换小妾)
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爱妾换马 郭茂倩 题解引《乐府解题》:“《爱妾换马》,旧説 淮南王 所作,疑 淮南王 即 刘安 也。古辞今不传。”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 后魏 曹彰 ,性倜儻,偶逢骏马,爱之,其主所惜也。 彰 白:‘余有美妾可换,唯君所选。’马主因指一妓, 彰 逐换之。”后以“骏马换小妾”、“骏马换倾城”形容人的风流豪放。 唐 李白 《襄阳歌》:“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 宋 苏轼 《次韵许仲元送成都高士敦钤辖》:“坐看飞鸿迎使节,归来骏马换倾城。”
分類:风流豪放
《漢語大詞典》:探珠
见“ 探驪得珠 ”。
《國語辭典》:探骊得珠(探驪得珠)  拼音:tàn lí dé zhū
骊珠,相传为藏在骊龙颔下的宝珠。骊龙栖息深渊中,欲取得骊珠,必须潜入深渊,待骊龙入睡后,再俟机窃取。典出《庄子。列禦寇》。本指获得极为珍贵的宝物。后引申为写作文章能抓住重点,深得题旨的精髓。也作「探珠骊颔」。
《漢語大詞典》:探龙颔(探龍頷)
喻科举得第。亦以喻冒犯君威。 唐 罗隐 《寄前户部陆郎中》诗:“桂堂纵道探龙頷,兰省何曾驻鹤心。” 章炳麟 《箴新党论》:“ 汉 官之视虏主,无以异於吾族帝王,乃欲昂首伸眉,上法先正,外饰直言之名,内有植党之志,真昔人所谓探龙頷、批逆鳞者。”参见“ 探驪得珠 ”。
《國語辭典》:探骊得珠(探驪得珠)  拼音:tàn lí dé zhū
骊珠,相传为藏在骊龙颔下的宝珠。骊龙栖息深渊中,欲取得骊珠,必须潜入深渊,待骊龙入睡后,再俟机窃取。典出《庄子。列禦寇》。本指获得极为珍贵的宝物。后引申为写作文章能抓住重点,深得题旨的精髓。也作「探珠骊颔」。
《國語辭典》:采珠(採珠)  拼音:cǎi zhū
到水里采取珍珠。《晋书。卷五七。陶璜传》:「合浦郡土地硗确,无有田农,百姓唯以采珠为业。」唐。元稹〈采珠行〉:「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
分類:采珠
《漢語大詞典》:衔珠(銜珠)
(1).相传曾有鹤为猎人所射, 哙参 医其疮,愈而放之,后鹤夜到门外, 参 执烛视之,见鹤雌雄至,各衔明珠以报 参 。又, 隋侯 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岁馀,蛇衔明珠以报。事见《淮南子·览冥训》 汉 高诱 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诗文中常用为报恩之典。 汉 焦赣 《易林·谦之泰》:“白鹤衔珠,夜寳反明。怀我德音,身受光劳。”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赋》:“灵蛇衔珠以酬德,慈乌反哺以报亲。” 唐 张说 《和朱使欣》诗之一:“空传人赠剑,不见虎衔珠。”
(2).初学记卷二七引 晋 王嘉 拾遗记:“ 黄帝 之子名 青阳 ,是曰 少昊 ,一名 挚 ,有白云之瑞,号为 白帝 。有凤衔明珠致於庭, 少昊 乃拾珠怀之,使照服於天下。”后用恩赏之典。 唐 李峤 《沙吒忠义等官爵制》:“宜膺剖珪之锡,兼峻衔珠之宠。”
《漢語大詞典》:骊宫(驪宫)
指 华清宫 。因其建在 骊山 之上,故称。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兼山配极,照鸞闕於霞标;荐水涵元,湛 驪宫 於雾壑。”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驪宫 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漢語大詞典》:骊龙(驪龍)
黑龙。尸子卷下:“玉渊之中,驪龙蟠焉,頷下有珠。”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凡探明珠,不于 合浦 之渊,不得驪龙之夜光也。” 五代 谭用之 《赠索处士》诗:“玄豹夜寒和雾隐,驪龙春暖抱珠眠。” 郭沫若 《哀时古调》四:“ 河朔 淮西 一宵尽,满地鹅鸭可成兵。虎口,当心,驪龙有逆鳞。”
分類:骊龙
《漢語大詞典》:骊龙珠(驪龍珠)
即骊珠。 唐 钱起 《诏许昌崔明府拜补阙》诗:“则知驪龙珠,不秘清泠泉。” 唐 皎然 《奉酬于中丞使君郡斋卧病见示》诗:“抉得驪龙珠,光彩曜掌握。”参见“ 驪珠 ”。
《國語辭典》:骊珠(驪珠)  拼音:lí zhū
1.古代传说中骊龙颔下的宝珠。欲取骊珠,须潜入深渊中,待骊龙睡时,才能窃得,为极珍贵的宝物。典出《庄子。列禦寇》。后比喻为珍贵的事物或事物的精华、文章的要旨。唐。元稹 赠严童子诗:「杨公莫讶清无业,家有骊珠不复贫。」也称为「颔下之珠」。
2.龙眼的别名。参见「龙眼」条。
《漢語大詞典》:龙颔(龍頷)
骊龙的下巴。传说其下有珠。 唐 陆复礼 《珠还合浦赋》:“利用溥博,何必取之於龙頷;报德宏多,奚由得之於蛇口?” 唐 李绅 《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凤形怜彩笔,龙頷借驪珠。” 唐 杜牧 《和裴杰秀才新樱桃》:“圆疑窃龙頷,色已夺鸡冠。”参见“ 龙珠 ”。
《國語辭典》:龙珠(龍珠)  拼音:lóng zhū
植物名。茄科龙珠属,多年生草本。叶互生,椭圆形或卵形,长五至八公分。花二至六朵簇生叶腋,下垂,花冠阔钟形,黄色。浆果球形,色红而有毒。茎叶可供药用。产台湾、华南、华西至韩国及日本。
《漢語大詞典》:狗曲
(1).极端轻贱《曲礼》之语。汉书·儒林传·王式:“ 江翁 曰:‘经何以言之?’ 式 曰:‘在《曲礼》。’ 江翁 曰:‘何狗曲也!’” 颜师古 注:“意怒,故妄发言。言狗者,轻贱之甚也。” 清 黄遵宪 《杂感》诗:“狗曲出何经,驴券书博士。”
(2).指蔑视某种著作。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研究群理,昌言民族,仰屋梁而著书,鯫生狗曲,见而唾之。”
《漢語大詞典》:骊唱(驪唱)
指骊歌。 清 杜岕 《送张子良还燕》诗:“坐中驪唱《渭城》声,歌者齐眉髮初覆。” 清 赵翼 《将入都留别蓉龛诸人》诗:“连宵置酒烦驪唱,往日联裾似雁行。” 郁达夫 《梦醒枕上作翌日寄荃君》诗之一:“与君十载湖亭约,驪唱声中两度逢。”参见“ 驪歌 ”。
《國語辭典》:骊歌(驪歌)  拼音:lí gē
离别时所唱的歌。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三折:「骊歌一曲断人肠,坐客相看泪如雨。」
分類:告别
《國語辭典》:骊歌(驪歌)  拼音:lí gē
离别时所唱的歌。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三折:「骊歌一曲断人肠,坐客相看泪如雨。」
分類:告别
《國語辭典》:骊驹(驪駒)  拼音:lí jū
1.黑马。三国魏。应璩〈与满公琰书〉:「骊驹就驾,意不宣展。」《乐府诗集。卷二八。相和歌辞三。古辞。陌上桑》:「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2.逸诗篇名。系告别的歌词。《汉书。卷八八。儒林传。王式》:「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
《漢語大詞典》:歌骊(歌驪)
歌唱《骊驹》诗。汉书·王式传:“客歌《驪驹》,主人歌《客毋庸归》。” 颜师古 注:“ 服虔 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客欲去歌之。’ 文颖 曰:‘其辞云“驪驹在门,僕夫俱存;驪驹在路,僕夫整驾”也。’”后用谓唱告别之歌。 宋 梅尧臣 《王龙图知江陵》诗:“祖軷山川阔,歌《驪》道路愁。”
分類:歌唱告别
《國語辭典》:九方  拼音:jiǔ fāng
1.中央及八方的合称。唐。李贺〈感讽〉诗六首之一:「焉知肠车转,一夕巡九方。」
2.复姓。如春秋秦穆公时有善相马者九方皋。
《國語辭典》:九方皋  拼音:jiǔ fāng gāo
人名。春秋时人,生卒年不详。善相马,曾得伯乐之荐而为秦穆公求马,他不辨毛色、雌雄,而著重马的内神,因得良马。见《列子。说符》。后比喻善于发掘良才的人。宋。黄庭坚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诗:「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國語辭典》:九方皋  拼音:jiǔ fāng gāo
人名。春秋时人,生卒年不详。善相马,曾得伯乐之荐而为秦穆公求马,他不辨毛色、雌雄,而著重马的内神,因得良马。见《列子。说符》。后比喻善于发掘良才的人。宋。黄庭坚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诗:「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漢語大詞典》:黄骊(黄驪)
诗·鲁颂·駉:“有黄有驪。” 朱熹 集传:“纯黑曰驪,黄騂曰黄。”指黄马和黑马。后以“黄驪”泛指马。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爰卜吉日,乃驾黄驪。”
《漢語大詞典》:骊岫(驪岫)
指 骊山 。 唐 沈亚之 《宿后自华阳行次昭应寄王直方》诗:“暖色鲜 驪 岫,寒声别雁羣。” 唐 林宽 《寓兴》诗:“ 茂陵 驪 岫暗,过者暗伤神。”
分類:骊山
《漢語大詞典》:骊峰(驪峯)
指 骊山 。 唐 沈佺期 《咸阳览古》诗:“唯有 驪峯 在,空闻厚葬餘。”
分類:骊山
《國語辭典》:骊姬(驪姬)  拼音:lí jī
人名。(西元前?~前651)春秋时晋献公的夫人。晋献公攻打骊戎时,获骊姬,立为夫人。生子奚齐。后因欲立奚齐为太子而陷害申生,公子重耳、夷吾逃亡国外。也作「孋姬」、「丽姬」。
《漢語大詞典》:支公骏马(支公駿馬)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支道林 常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 支 曰:‘贫道重其神骏。’” 余嘉锡 笺疏:“《吴郡志》九云: 支遁 菴在 南峯 ,古号 支硎山 , 晋 高僧 支遁 尝居此。剜山为龕,甚宽敞。 道林 喜养骏马,今有 白马磵 ,云饮马处也。菴旁石上有马足四,云是 道林 飞步马跡也。”后用以为典。 明 高启 《再游南峰》诗:“ 支公 骏马嗟何处,石上莓苔没旧踪。”参见“ 支公 ”。
分類:嘉锡笺疏
《漢語大詞典》:支公
(1).即 晋 高僧 支遁 。字 道林 ,时人也称为“林公”。 河内 林虑 人,一说 陈留 人。精研庄子《维摩经》,擅清谈。当时名流 谢安 、 王羲之 等均与为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支道林 常养数匹马。” 余嘉锡 笺疏:“建康实録八引《许玄度集》曰:‘ 遁 字 道林 ,常隐 剡东山 ,不游人事,好养鹰马,而不乘放,人或讥之, 遁 曰:“贫道爱其神骏。”’” 明 高启 《南峰寺》诗:“悬灯照静室,一礼 支公 影。”
(2).泛称高僧。 唐 李白 《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诗:“卓絶道门秀,谈玄乃 支公 。” 宋 苏轼 《书辨才白雪堂壁》诗:“不辞清晓叩松扉,却值 支公 久不归。”
《漢語大詞典》:神骏(神駿)
(1).良马。 晋 王嘉 拾遗记·魏:“﹝其马号曰‘白鵠’,﹞行数百里,瞬息而至。马足毛不湿。时人谓为乘风而行,亦一代神骏也。”
(2).形容良马、猛禽等姿态雄健。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支道林 常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 支 曰:‘贫道重其神骏。’” 宋 苏轼 《赠僧》诗:“莫学 王郎 与 支遁 ,臂鹰走马怜神骏。”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女侠:“﹝ 新城 令 崔懋 ﹞遇一妇人,可三十餘……骑黑卫,极神骏。”
(3).形容文艺作品意境神奇新颖。 明 顾起纶 国雅品·释品:“﹝ 果斌 ﹞五言多有佳者,如‘鸟栖云外树,龙护鉢中莲。’‘谷响珠泉落,巖危草阁悬。’是神骏语。”
《漢語大詞典》:青骊(青驪)
(1).青马和黑马。楚辞·招魂:“青驪结駟兮齐千乘,悬火延起兮玄颜烝。” 王逸 注:“纯黑为驪……言 屈原 尝与君俱猎於此,官属齐驾駟马,或青或黑,连千乘,皆同服也。”
(2).青骊马。毛色青黑相杂的骏马。 唐 王维 《燕支行》:“颯踏青驪跃紫騮,拔剑已断天骄臂。” 宋 晏几道 《阮郎归》词:“收翠羽,整妆华,青驪信又差。” 苏曼殊 《耶婆提病中末公见示新作伏枕奉答兼呈旷处士》诗:“青驪逝千里,瞻乌止谁屋。”
(3).青黑色。史记·夏本纪:“ 华 阳 黑水 惟 梁州 ……其土青驪。” 裴駰 集解引 孔安国 曰:“色青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