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50,分84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典故
长庚象
夏鼎象物(又作:象物知神奸)
称象
从象罔求(又作:珠抛象罔 ...)
象笏堆床
法筵龙象
焚象因齿
虮虱龙象
介象脍
金蚕
刻象求
口如悬河
燧象
太平无象
吞象心肠
典故
梦庚
 
庚星
 
李长庚
 
白星
 
长庚入梦
 
长庚占庆
 
长庚才调
 
长庚瑞
 
长庚绛霄
 
长庚诞贵
 
长庚象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七〈李阳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4460~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皓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典故 
问周鼎
  
问鼎语
 
夏鼎象物
 
察神奸
 
洛鼎无亏谁敢问
 
穷神奸
 
象物知神奸
 
送者问鼎
 
铸古鼎
 
鼎铸神奸

相关人物
周成王
 
楚子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一〈宣公·传三年〉~367~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晋·杜预注:「示欲偪周取天下。」

例句

沈吟问鼎语,但见东波流。 李群玉 登章华楼

长怀问鼎气,夙负拔山雄。 李隆基 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并序)

封疆恢霸道,问鼎竞雄图。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并序)

典故
称象
 
量舟

相关人物
曹冲


《三国志》卷二十《魏书·曹冲传》
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例句

魏国君王称象处,晋家蕃邸化龙初。 李乂 享龙池乐第八章

执燧奔吴战,量舟入魏墟。 李峤

射熊今梦帝,称象问何人。 王维 恭懿太子挽歌五首之三

典故
失玄珠
 
从象罔求
  
珠抛象罔
  
象罔寻珠
 

《庄子集释》卷五下〈外篇·天运〉~44~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崙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玄珠,司马(晋·司马彪)云:「道真也。」
《新校本汉书》卷三十二张耳陈馀传第二陈馀
韩广至燕,燕人因立广为燕王。赵王乃与耳、馀北略地燕界。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与分地。使者往,燕辄杀之,以固求地。耳、馀患之。有厮养卒谢其舍曰:「吾为二公说燕,与赵王载归。」舍中人皆笑曰:「使者往十辈皆死,若何以能得王?」乃走燕壁。燕将见之,问曰:「知臣何欲?」燕将曰:「若欲得王耳。」曰:「君知张耳、陈馀何如人也?」燕将曰:「贤人也。」曰:「其志何欲?」燕将曰:「欲得其王耳。」赵卒笑曰;「君未知两人所欲也。夫武臣、张耳、陈馀,杖马箠下赵数十城,亦各欲南面而王。夫臣之与主,岂可同日道哉!顾其势初定,

例句

冥心一悟虚无理,寂寞玄珠象罔中。 刘沧 宿题天坏观

探道得玄珠,斋心居特室。 崔元翰 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赤水梦沉迷象罔,翠华恩断泣芙蓉。 曹邺 题濮庙

他年有要玄珠者,赤水萦纡试一寻。 李咸用 和友人喜相遇十首

赤水千丈深,玄珠几人得。 李群玉 湘中别成威阇黎

名与玄珠出,乡宜昼锦还。 钱起 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

典故
一床簪笏
 
堆床牙笏
 
堆笏满床
 
几床牙笏
 
满床笏
 
满床簪笏
 
满床靴笏
 
盈床牙笏
 
笏满床
 
象笏堆床


《旧唐书》卷七十七〈崔义玄列传·(子)崔神庆〉~269~
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群从数十人,趋奏省闼。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开元、天宝间,中外族属无缌麻之丧,其福履昌盛如此。东都私第门,琳与弟太子詹事圭、光禄卿瑶俱列棨戟,时号「三戟崔家」。琳位终太子少保。
典故
法筵龙象


《大正新脩大藏经》卷五十一〈史传部三〉~390~
筠州洞山普利院第八世住清禀禅师,泉州仙游人也,姓李氏。幼礼中●院鸿谧为师,年十六福州太平寺受戒。初诣南岳参惟劲头陀未染指。及抵韶阳礼祖塔回造云门。云门问曰:「今日离什么处?」曰:「慧林。」云门举拄杖曰:「慧林大师恁么去,汝见么?」曰:「深领此问。」云门顾左右微笑而已,师自此入室印悟。乃之金陵,国主李氏请居光睦。未几复命入澄心堂,集诸方语要,经十稔迎住洞山。开堂日,维那白槌曰:「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曰:「也好消息,只恐汝错会。」
典故
焚象因齿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五〈襄公·传二十四年〉~65~
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晋·杜预注:「焚,毙也。」唐·孔颖达疏:「服虔云焚读曰偾;偾,僵也。为生齿牙僵仆其身。」
典故
虮虱龙象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305~
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言虻之搏牛,本不拟破其上之虮虱,以言志在大不在小也。」
《翻译名义集·大论》
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是五千阿罗汉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龙如象,水行中龙力最大,陆行中象力最大。
典故
介象脍

相关人物
介象


《神仙传》卷九〈介象〉
介象者字元则,会稽人也,……于山中见一美女……真神仙也。象乞长生之方,……乃以《还丹经》一首授象,告之曰:「得此便得仙。勿复他为也。」……吴主徵至武昌,甚尊敬之。……吴主共论脍鱼何者最美,象曰:「鲻鱼脍为上。」吴主曰:「论近道鱼耳,此出海中,安可得邪?」象曰:「可得。」乃令人于殿中作方埳,汲水满之,并求钩。象起饵之,垂纶于埳。须臾,果得鲻鱼。吴主惊喜,问象:「可食不?」象曰:「故为陛下取作生鲙,安敢取不可食之物?」乃使厨下切之。

例句

鱼跳介象鲙,饭吐葛玄蜂。 罗隐 圣真观刘真师院十韵

典故
相关人物
王玄象


《南史》卷十六〈王玄谟列传·王玄象〉~468~
玄谟从弟玄象,位下邳太守。好发冢,地无完椁。人间垣内有小冢,坟上殆平,每朝日初升,见一女子立冢上,近视则亡。或以告玄象,便命发之。有一棺尚全,有金蚕、铜人以百数。剖棺见一女子,年可二十,姿质若生,卧而言曰:「我东海王家女,应生,资财相奉,幸勿见害。」女臂有玉钏,破冢者斩臂取之,于是女复死。玄谟时为徐州刺史,以事上闻,玄象坐免郡。

例句

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 孟郊 悼亡

典故
刻象求

相关人物
傅说


《帝王世纪》
武丁即位……梦天赐贤人,胥靡之衣,蒙之而来。且云:「我,徒也。姓傅名说,天下得我者,岂徒也哉。」武丁寤而推之,曰:「傅者,相也;说者,欢悦也。天下当有傅我而说民者哉?」明以梦视百官,百官皆非也。乃使百工写其形象,求诸天下果。见筑者,胥靡衣,褐带,索执,役于虞虢之间,傅岩之野名说。以其得之傅岩,谓之傅说。(据《指海》本)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管宁传·王烈〉~360~
昔高宗刻象,营求贤哲,周文启龟,以卜良佐。况宁前朝所表,名德已著,而久栖迟,未时引致,非所以奉遵明训,继成前志也。陛下践阼,纂承洪绪。圣敬日跻,超越周成。每发德音,动咨师傅。若继二祖招贤故典,宾礼俊迈,以广缉熙,济济之化,侔于前代。

例句

好入天子梦,刻像来尔求。 杜牧 洛中送冀处士东游

典故
相关人物
王衍
 
郭象


《世说新语》中卷下《赏誉》
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例句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辨口如悬河。 韩愈 石鼓歌

典故
执燧奔
 
相关人物
针尹


《春秋左传·定公四年》
「针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晋·杜预注:「烧火燧系象尾,使赴吴师,惊却之。」

例句

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 孔绍安 结客少年场行

执燧奔吴战,量舟入魏墟。 李峤

典故
相关人物
牛僧儒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二〈牛僧孺列传〉~447~
僧孺素与德裕仇怨,虽议边公体,而怙德裕者以僧孺害其功,谤论沸然,帝亦以为不直。其年十二月,检校左仆射、兼平章事、扬州大都督府。时中尉王守澄用事,多纳纤人,窃议时政,禁中书密,莫知其说。一日,延英对宰相,文宗曰:「天下何由太平,卿等有意于此乎?」僧孺奏曰:「臣等待罪辅弼,无能康济,然臣思太平亦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上无淫虐,下无怨讟;私室无强家,公议无壅滞。虽未及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既退至中书,谓同列曰:「吾辈为宰相,天子责成如是,安可久处兹地耶?」旬日间,三上章请退,不许。会德裕党盛,垂将入朝,僧孺故得请。上既受左右邪说,急于太平,奸人伺其锐意,故训、注见用。数年之间,几危宗社,而僧孺进退以道,议者称之。
典故
吞象心肠


《山海经·海经》卷五〈海内南经·巴蛇食象〉~28~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楚辞补注》卷三〈天问〉~93~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焉有虬龙,负熊以游?雄虺九首,倏忽焉在?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靡蓱九衢,枲华安居?一蛇吞象,厥大何如?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寿何所止?鲮鱼何所?鬿堆焉处?
《昭明文选》卷五〈赋丙·京都下·吴都赋〉~225~
屠巴蛇,出象骼。斩鹏翼,掩广泽。
《漢語大詞典》:卜世
占卜预测传国的世数。亦泛指国运。《左传·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于 郟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南史·宋武帝纪:“ 晋 以卜世告终,歷数有归,钦若景运,以命于 裕 。”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五年:“敌去之后,脩德政以息民,若卜世未穷,何忧旧业之不復!”参见“卜年”。
《國語辭典》:卜年  拼音:bǔ nián
占卜求问传国的年数。《左传。宣公三年》:「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晋。刘琨〈劝进表〉:「惠泽侔于有虞,卜年过于问氏。」
《國語辭典》:问鼎(問鼎)  拼音:wèn dǐng
春秋时,楚庄王征伐陆浑的戎人,并于周室疆域上检阅军队。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庄王便探问九鼎之大小轻重。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周虽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因九鼎为夏商周三代的传国宝器,楚庄王问鼎有图谋君位之意。后用以指觊觎王位,谋取政权;或指谋取最高荣誉、地位。《晋书。卷九八。列传。王敦》:「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國語辭典》:玄珠  拼音:xuán zhū
1.黑色的珠子。《楚辞。刘向。九叹。远逝》:「杖玉华与朱旗兮,垂明月之玄珠。」
2.比喻道的本体。《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崙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此朱生得玄珠于赤水,谟神睿而为言。」
《漢語大詞典》:象罔
(1).亦作“ 象网 ”。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含无心、无形迹之意。庄子·天地:“ 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 知 索之而不得,使 离朱 索之而不得,使 喫詬 索之而不得也。乃使 象罔 , 象罔 得之。”一本作“ 罔象 ”。 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曰:似有象而实无,盖无心之谓。后用为典故。 唐 赵嘏 《成名年献座主仆射兼呈同年》诗:“曾失玄珠求 象罔 ,不将双耳负伶伦。” 明 刘基 《贺新郎·愁思》词:“ 赤水 珠沉迷 象罔 ,暗尘深、不见 长安道 。” 王闿运 《秋醒词序》:“岂 象网 三求之后,将钧天七日之终。”
(2).不真切;模糊不清。 宋 朱熹 《感兴诗》之一:“浑然一理贯,昭晰非象罔。”
《國語辭典》:遗珠(遺珠)  拼音:yí zhū
遗失珍珠。语本《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崙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后比喻人才被埋没或珍贵事物湮灭消失。《新唐书。卷一一五。狄仁杰传》:「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漢語大詞典》:金蚕(金蠶)
(1).金铸的蚕。古代帝王的一种殉葬品。《后汉书·张奂传》“奢非 晋文 ” 李贤 注引 晋 陆翙 邺中记:“ 永嘉 末,发 齐桓公 墓,得水银池金蚕数十箔。” 唐 许浑 《懿安皇太后挽歌词》:“未信金蚕老,先惊玉燕空。” 清 蒋士铨 《一片石·梦楼》:“金蚕玉珮,多是野人锄,难觅 周 官墓。”
(2).传说中的金色蚕。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 弥罗国 ﹞有桑,枝干盘屈,覆地而生,大者连延十数顷,小者荫百亩。其上有蚕,可长四寸,其色金,其丝碧,亦谓之金蚕丝。”
《國語辭典》:口如悬河(口如懸河)  拼音:kǒu rú xuán hé
言谈犹如河水直倾而下,滔滔不绝。比喻能言善辩。如:「他机智善辩,口如悬河,一向是得理不饶人。」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辨口如悬河。」也作「悬河泻水」。
《國語辭典》:口若悬河(口若懸河)  拼音:kǒu ruò xuán hé
言语滔滔不绝,如瀑布流泻不止。形容能言善辩。《金瓶梅》第三三回:「但遇著人,或坐或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就是一回。」《儒林外史》第四回:「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典故,不由得不信。」也作「悬河泻水」。
《國語辭典》:燧象  拼音:suì xiàng
尾巴系有火把的象。《左传。定公四年》:「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唐。孔绍安〈结客少年场行〉:「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
《漢語大詞典》:太平无象(太平無象)
谓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 延英 ,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於此乎?’ 僧孺 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后以“太平无象”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