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不肯过江东
 
八千子弟
 
八千弟子
 
江东小
 
乌江渡
 
羞面江东

相关人物
项梁
 
项羽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336~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例句

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 李白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典故
吟归去
 
彭泽初归
 
彭泽归田
 
愧渊明
 
归来同元亮
  
归去来兮
 
归去陶
 
归田先作赋
 
归卧渊明
 
渊明未肯低头为米
 
渊明归
 
渊明归来
 
渊明归去
 
渊明归意
 
渊明解徵骖
 
渊明赋归
 
罢官陶令
 
赋得归来
    
还家陶令
 
陶令思归
 
靖节赋归

相关人物
陶潜


《晋书》卷九十四〈隐逸列传·陶潜〉~246~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来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而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而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其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六〈陶潜·归去来兮〉~986~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典故  
山水在琴
 
山水调
 
弦断
 
弦琴肯重闻
 
弦绝
   
罢琴
 
钟殁师废琴
 
相关人物
伯牙
 
钟子期


《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本味》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列子集释》卷五〈汤问篇〉~78~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简释

高山流水:指对音乐精通或知心好友。唐牟融《写意二首》之一:“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例句

预弹山水调,终拟从钟期。 上官婉儿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潘岳闲居赋,钟期流水琴。 储光羲 同张侍御鼎和京兆萧兵曹华岁晚南园

迢遰亲灵榇,顾予悲绝弦。 储光羲 同王十三维哭殷遥

莫学楚狂隳姓字,知音还有子期听。 元孚 送李四校书

樽酒空如在,弦琴肯重闻。 刘长卿 哭魏兼遂

不知钟期百年馀,还忆朝朝几千里。 司马逸客 雅琴篇

吾见尹仙翁,伯牙今复存。 吴筠 听尹炼师弹琴

送君竟此曲,从兹长绝弦。 乔知之 拟古赠陈子昂

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 孟浩然 示孟郊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孟浩然 示孟郊

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 孟浩然 赠道士参寥

始知知音稀,千载一绝弦。 孟郊 哭秘书包大监

琴弦绿水绝,诗句青山存。 孟郊 悼吴兴汤衡评事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崔珏 哭李商隐

即今流水曲,何处俗人知。 崔融 哭蒋詹事俨

何必钟期耳,高闲自可亲。 常建 听琴秋夜赠寇尊师

莫言山水间,幽意在鸣琴。 张说 别灉湖

自惜同声处,从今遂绝弦。 张说 右丞相苏公挽歌二首

伯牙鸣玉琴,幽音随指发。不是钟期听,俗耳安能别。 李咸用 览友生古风

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沉沉。 李山甫 赠弹琴李处士

子期如可听,山水响馀哀。 李峤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李白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李白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我有幽兰曲,因君遂绝弦。 李群玉 伤友

绝弦罢流水,闻笛同山阳。 权德舆 从事淮南府过亡友杨校书旧厅感念愀然

感游值商日,绝弦留此词。 沈佺期 伤王学士

罢琴明月夜,留剑白云天。 沈佺期 哭苏眉州崔司业二公

闻说萧郎逐逝川,伯牙因此绝清弦。 温庭筠 哭王元裕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牟融 写意二首之一

惠死庄杜口,钟殁师废琴。 白居易 哭崔韦侍晦叔

却怪钟期耳,唯听水与山。 白居易 郡中夜听李山人弹三乐

犹倚披沙鉴,长歌向子期。 皎然 酬薛员外谊见戏一首

庄周高论伯牙琴,閒夜思量泪满襟。 罗隐 重过随州故兵部李侍郎恩知因抒长句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薛涛 寄张元夫

伯牙琴绝岂求知,往往情牵自有诗。 薛能 春日书怀

周醪忽同醉,牙弦乃共挥。 许敬宗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归

新诗一千首,古锦初下机。除月与鬼神,别未有人知。子期去不返,浩浩良不悲。 贯休 偶作二首

几拟以黄金,铸作钟子期。 贯休 古意九首

深情托瑶瑟,弦断不成章。 贾至 长门怨

坐来山水操,玄断吊遗埃。 郑浣 和李德裕房公旧竹亭闻琴

钟期不可遇,谁辨曲中心。 释彪 宝琴

伯牙道丧来,弦绝无人续。 钱起 美杨侍御清文见示

子期子野俱不见,乌啼鬼哭空伤悲。 韦庄 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

独此琴台夜,流水为谁弹。 骆宾王 冬日过故人任处士书斋

成风郢匠斲,流水伯牙弦。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

独嗟流水引,长掩伯牙弦。 骆宾王 乐大夫挽词五首之五

莫将流水引,空向俗人弹。 骆宾王 咏怀

典故
兵雄百二
 
山河百二
  
百二河山
 
百二秦关
 
百二重城
 
百二关山
  
百二雄
 
秦塞重官
 
秦关百二
 
关河百二
 
雄百二

相关人物
田肯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382~
十二月,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用陈平计,乃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楚王信迎,即因执之。是日,大赦天下。田肯贺,因说高祖曰:「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埶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故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高祖曰:「善。」赐黄金五百斤。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苏林曰:「得百中之二焉。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虞喜云:「百二者,得百之二。言诸侯持戟百万,秦地险固,一倍于天下,故云得百二焉,言倍之也,盖言秦兵当二百万也。『齐得十二』亦如之,故为东西秦,言势相敌,但立文相避,故云十二。言馀诸侯十万,齐地形胜亦倍于他国,当二十万人也。」

例句

虬蟠千仞剧羊肠,天府由来百二强。 杜牧 题青云馆

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 杜甫 诸将五首之三

百二关山扶玉座,五千文字閟瑶缄。 温庭筠 老君庙

九重宫阙参差见,百二山河表里观。 卢宗回 登长安慈恩寺塔

典故
丁解牛
 
不目全
 
不见全牛
 
中肯綮
 
刀解牛
 
刃有馀
 
刃游馀地
  
地有馀
 
宰牛
  
庖丁下刀
 
庖丁投刃
  
庖刀
 
投刃
 
投虚刃
 
有馀地
    
牛刀投隙
     
解全牛
 
解牛
 
释牛刀
 
馀刃

相关人物
庖丁


《庄子集释》卷二上〈内篇·养生主〉~7~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简释

中肯綮:喻正中要害、关键之处。明杨基《皂角滩》:“牛刀惯熟中肯綮,郢斧神捷回锋棱。”

庖丁解牛:喻指技能高超纯熟。宋黄庭坚《寄上叔父夷仲三首》之一:“庖丁解牛妙世故,监市履豨知民心。”


例句

逢时将骋骥,临事无全牛。 刘长卿 送裴四判官处河西军试

要衣须破束,欲炙须解牛。 李咸用 长歌行

长桑晓洞视,五藏无全牛。 李白 送方士赵叟之东平

雅韵凭开匣,雄铓待发硎。 杜牧 分司东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

印组萦光马,锋铓看解牛。 杜牧 牧陪昭应卢郎中在江西宣州佐今吏部沈公暮罢府周岁公宰昭应牧在淮南縻职叙旧成二十二韵用以投寄

诗罢地有馀,篇终语清省。 杜甫 八哀诗(并序)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

议论有馀地,公侯来未迟。 杜甫 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

清文动哀玉,见道发新硎。 杜甫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

掘剑知埋狱,提刀见发硎。 杜甫 秦州见敕(一作除)目薛三璩(一作据)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

轮辕无匠石,刀几有庖丁。 温庭筠 过孔北海墓二十韵

畴昔切玉刃,应如新发硎。 独孤及 代书寄上裴六冀刘二颍

盘根傥相值,试用发硎刀。 独孤及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观君法苑思冲虚,使我真乘刃有馀。 知玄 答僧澈

雅论冰生水,雄材刃发硎。 窦庠 酬韩愈侍郎登岳阳楼见赠(时子权知岳州事)

为刀若不利,焉得宰牛名。 邵谒 送徐群宰望江

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 骆宾王 秋日山行简梁大官

着鞭驱驷马,操刃解全牛。 高适 奉酬睢阳李太守

典故
相关人物
田肯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田肯贺,因说高祖曰:『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埶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三国魏·如淳曰:「瓴,盛水瓶也。居高屋之上而幡瓴水,言其向下之势易也。」

例句

杂种虽高垒,长驱甚建瓴。 杜甫 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

掌赋若吹籁,司言如建瓴。 卢纶 纶与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

初味犹啖蔗,遂通斯建瓴。 韩愈 答张彻

典故
兰亭不肯昭陵住


《隋唐嘉话》下~53~
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至太建中,献之宣帝。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王不之宝。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得之。太宗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师处,使萧翊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太平广记》卷二百九〈书四·杂编·兰亭真迹〉~60~
太宗酷学书法。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一轴。宝惜者独〈兰亭〉为最,置于座侧,朝夕观览。尝一日,附耳语高宗曰:「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及奉讳之日,用玉匣贮之,藏于昭陵。
《谷山笔麈》卷十五〈杂记〉~65~
世传兰亭帖殉葬昭陵是也,然以史考之,此本复出人间矣。五代贼帅温韬盗发唐帝诸陵,见昭陵宫室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代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此知兰亭真帖出自昭陵,人间必有其本,第不知复沦没于何代耳。
典故
珠箪肯一枨

相关人物
钟离意


《后汉书》卷四十一〈钟离宋寒列传·钟离意〉~407~
显宗即位,徵为尚书。时交阯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徵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帝怪而问其故。对曰:「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恶其名也。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

例句

金橐宁回顾,珠簟(箪)肯一枨。 杜牧 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

《國語辭典》:不肯  拼音:bù kěn
1.不同意、不答应。《国语。晋语四》:「楚众欲止,子玉不肯。」
2.不愿意、不乐意。《红楼梦》第六三回:「只怕宝林两个不肯来,须得我们请去,死活拉他来。」《老残游记》第七回:「若随便叫个差人送去,便有轻慢他的意思,他一定不肯出来,那就连我都要遭怪了。」
《漢語大詞典》:谁肯(誰肯)
哪里会。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牛小姐规劝侍婢》:“[丑白]不游赏,只怕消瘦了你。[贴唱]把花貌,谁肯因春消瘦?” 元 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套曲:“只道 刘三 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 汉高祖 。”
分類:哪里
《漢語大詞典》:岂肯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肯”例如:既然是你先动了手,我岂肯与你善罢甘休?
《韵府拾遗 迥韵》:莫肯
诗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漢語大詞典》:肯堂
见“ 肯堂肯构 ”。
《國語辭典》:肯堂肯构(肯堂肯構)  拼音:kěn táng kěn gòu
比喻子能承继父业。语本《书经。大诰》:「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也作「肯构肯堂」。
分類:继承父业
《漢語大詞典》:讵肯(詎肯)
岂肯。《后汉书·仲长统传》:“彼之蔚蔚,皆匈詈腹诅,幸我之不成,而以奋其前志,詎肯用此为终死之分邪?” 唐 韩愈 《石鼓歌》:“中朝大官老於事,詎肯感激徒媕娿。” 明 方孝孺 《东河驿值雪次茅长史白战体韵》:“乘兴伸眉且一笑,人生飢寒非不幸。莫将诗句效 苏公 , 淮阴 詎肯儕 噲 等。”
分類:岂肯
《漢語大詞典》:宁肯(寧肯)
(1).难道不肯,岂肯。后汉书·刘盆子传:“所以厚诸君者,非欲求利,徒以县宰不道,枉杀吾子,欲为报怨耳。诸君寧肯哀之乎?”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七:“僕寧肯请人之父而淫人之女?若復见来,便出斫之。” 宋 范成大 《次韵汉卿舅即事》:“风捲南枝一夜休,孤芳寧肯为人留?” 清 黄宗羲 《与康明府书》:“老父母固二公之流亚也。寧肯坐视宇下之小民肝脑涂地,而不为之动心乎?”
(2).宁愿。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一天夜里, 汤阿英 偷偷回到自己的家,抱住娘失声痛哭,宁肯跟爹和娘到处去讨饭,死也不肯回到 朱 家这个老虎窝里去了。”
《漢語大詞典》:归去来(歸去來)
(1).辞赋篇名。 晋 陶潜 所作。晋书·隐逸传·陶潜:“执事者闻之,以为 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 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 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后用以归隐之典。 宋 梅尧臣 《田家语》诗:“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
(2).回去。 唐 杜甫 《发刘郎浦》诗:“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 唐 颜真卿 《赠裴将军》诗:“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 匈奴 不敢敌,相呼归去来。”
(3).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五十二字二体,仄韵。 清 王奕清 《词谱》卷七:“《归去来》调见乐章集词二首,因词有‘歌筵舞,且归去,休惆悵,好归去’句,取以为名。”
《國語辭典》:赋归(賦歸)  拼音:fù guī
归乡、还家。宋。朱熹〈宿密庵分韵赋诗得衣字〉诗:「明朝驿骑黄尘里,莫待迷途始赋归。」
分類:辞官归里
《漢語大詞典》:赋归来(賦歸來)
见“ 赋归去 ”。
《漢語大詞典》:赋归去(賦歸去)
晋 陶潜 为 彭泽 令,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并赋《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后因以“赋归去”为辞官归隐之典。 唐 王维 《奉送六舅归陆浑》诗:“酌醴赋归去,共知 陶令 贤。”亦作“ 赋归田 ”、“ 赋归来 ”。 宋 邵雍 《诲答尧夫见寄》诗:“应笑无成三黜后,病衰方始赋归田。” 宋 晁补之 《八声甘州·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词:“谓 东坡 、未老赋归来,天未遣公归。” 宋 叶梦得 《满江红·重阳赏菊》词:“问何须、特地赋归来,抛 彭泽 。”
《漢語大詞典》:赋归田(賦歸田)
见“ 赋归去 ”。
《漢語大詞典》:赋归去(賦歸去)
晋 陶潜 为 彭泽 令,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并赋《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后因以“赋归去”为辞官归隐之典。 唐 王维 《奉送六舅归陆浑》诗:“酌醴赋归去,共知 陶令 贤。”亦作“ 赋归田 ”、“ 赋归来 ”。 宋 邵雍 《诲答尧夫见寄》诗:“应笑无成三黜后,病衰方始赋归田。” 宋 晁补之 《八声甘州·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词:“谓 东坡 、未老赋归来,天未遣公归。” 宋 叶梦得 《满江红·重阳赏菊》词:“问何须、特地赋归来,抛 彭泽 。”
《漢語大詞典》:伯牙弦
同“ 伯牙琴 ”。 唐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缔交君赠縞,投分我忘筌。成风 郢 匠斲,流水 伯牙 絃。” 清 赵翼 《汪文端师殁已数月以诗哭之凡一千字》:“书成 杨子 瓿,调絶 伯牙 絃。” 清 姚鼐 《哭鱼门》诗:“送别议联 元亮 井,论文曾许 伯牙 絃。”
《漢語大詞典》:伯牙琴
(1).相传 伯牙 操琴,琴声高妙,唯 钟子期 知音。 子期 死,知音难觅, 伯牙 遂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见《吕氏春秋·本味》。后因以“伯牙琴”用为痛悼知音惜其难遇之典。 唐 罗隐 《重过随州忆故兵部李侍郎思知因抒长句》:“ 庄周 高论 伯牙 琴,閒夜思量泪满襟。四海共谁言近事?九原从此负初心。”
(2).喻指能奏出妙曲的琴。 清 魏源 《布水台下同僧观瀑》诗:“惜无 伯牙 琴,来写 成连 旨。”亦省作“ 伯琴 ”。 唐 寒山 《三字诗》之四:“泉声响,抚 伯 琴。有 子期 ,辨此音。”
《漢語大詞典》:牙弦(牙絃)
(1).传说 春秋 时 伯牙 善弹琴, 锺子期 善听,二人遂为至交。见列子·汤问。后因以“牙弦”称精美之琴,寓有相知之意。弦,亦作“ 絃 ”。 唐 许敬宗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归》诗:“ 周 醪忽同醉, 牙 弦乃共挥。” 唐 司空图 《擢英集述》:“ 牙 絃入契, 郢 握称珍。”
(2).借指琴声。喻绝唱,杰作。 唐 裴夷直 《题〈断金集〉后》诗:“ 牙 弦千古絶,珠泪万行新。”
《漢語大詞典》:绝弦(絶絃)
见“ 絶弦 ”。
《國語辭典》:高山流水  拼音:gāo shān liú shuǐ
1.形容乐曲的高妙。语本《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比喻知音的难遇。《董西厢》卷四:「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二折:「高山流水知音许,古木苍烟入画图。」也作「流水高山」。
2.词牌名。宋代吴文英的自度曲。如宋代吴文英的〈高山流水。素弦一一起秋风〉词。
《國語辭典》:百二山河  拼音:bǎi èr shān hé
语本《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裴骃集解引苏林曰:「得百中之二焉。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形容形势险要,防事牢固,兵力壮盛。也作「百二关山」。
分類:山河险固
《漢語大詞典》:百二
(1).以二敌百。一说百的一倍。后以喻山河险固之地。史记·高祖本纪:“ 秦 ,形胜之国,带 河 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 秦 得百二焉。” 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得百中之二焉。 秦 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 司马贞 索隐引 虞喜 曰:“言诸侯持戟百万, 秦 地险固,一倍於天下,故云得百二焉,言倍之也,盖言 秦 兵当二百万也。” 晋 张载 《剑阁铭》:“ 秦 得百二,并吞诸侯。”周书·贺兰祥传:“固则神皋 西岳 ,险则百二犹在。” 宋 王清惠 《满江红·题驿壁》词:“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説!对山河百二,泪沾襟血。” 清 张尚瑗 《仙霞关》诗:“兹岂小巫怯百二,偏隅冷落箐篁中。”
(2).犹言一百挂零。晋书·王敦传赞:“弼成王度,光佐中兴,卜世延百二之期,论都创三分之业,此功固不细也。” 唐 许浑 《汴河亭》诗:“百二禁兵辞象闕,三千宫女下龙舟。”
(3).犹言百分之二。形容数量之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隐秀:“凡文集胜篇,不盈十一;篇章秀句,裁可百二。”
《漢語大詞典》:百二关河(百二關河)
同“ 百二山河 ”。 金 元好问 《岐阳》诗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 秦 京。”
《漢語大詞典》:善刀
拭刀。《庄子·养生主》:“善刀而藏之。” 陆德明 释文:“善,犹拭也。”后用以指事前的准备。 明 李贽 《与友朋书》:“ 周 善藏,非万全不发,故人但见其巧於善刀,而不见其能於游刃。 顾 善发,然发而人不见,故人但见其能於游刃,而不见其巧於善刀。”
分類:事前准备
《國語辭典》:庖丁  拼音:páo dīng
厨师。《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明。马中锡《中山狼传》:「汝受业庖丁之门有年矣!」《西游记》第二三回:「一壁厢又吩咐庖丁排筵设宴,明晨会亲。」
分類:庖丁厨师
《國語辭典》:庖丁解牛  拼音:páo dīng jiě niú
梁惠王时有位厨师善宰牛,且技巧极为熟练。典出《庄子。养生主》。后比喻对事物瞭解透澈,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如:「这件专案自从由他接手后,便如同庖丁解牛,一切问题皆迎刃而解。」
《漢語大詞典》:游刃(遊刃)
(1).运刀自如。语本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閒,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南朝 梁 沈约 《牷雅》诗:“庖丁游刃, 葛卢 验声。” 金 王若虚 《真定县令国公德政碑》:“而 羿 之注矢,左右俯仰皆可以命中,而庖丁之游刃,批隙导窾无非理间之自然,何独至於为政者而疑之哉!” 明 徐渭 《自浦城进延平》诗:“以知庖丁者,游刃有餘歷。”
(2).比喻做事从容自如,轻松利落。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 晋 兴寧 中,沙门 竺法义 ,山居好学,住在 始寧 保山 ,游刃众典,尤善《法华》。” 明 王世贞 《二酉山房记》:“间以餘力游刃,发之乎诗若文,又以纸贵乎通邑大都,不脛而驰乎四裔之内。”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 阮亭 謁选得 扬州 推官,游刃行之,与诸士游讌无虚日。” 孙犁 《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 司马迁 在写过一个人物之后,有‘ 太史公 曰’一小段文字,谈他对这一人物的印象和评价,也是在若即若离之间,游刃于褒贬爱憎之外。”参见“ 游刃有餘 ”。
典出庄子·养生主, 庖丁 为 文惠君 解牛,技艺精熟,受到称赞, 庖丁 云:“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彼节者有閒,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后以“游刃”谓观察事物透彻,技艺精熟,运用自如。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竺法义:“ 深 见其幼而颖悟,劝令出家,於是栖志法门,从 深 受学,游刃众典,尤善《法华》。” 唐 骆宾王 《秋日山行简梁大官》诗:“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 唐 杨炯 《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四林游刃,八水忘筌,能祛有漏之因,早得无生之法。” 明 李贽 《与友朋书》:“ 周 善藏,非万全不发,故人但见其巧於善刀,而不见其能於游刃。”
《國語辭典》:游刃有馀(游刃有餘)  拼音:yóu rèn yǒu yú
比喻對於事情能勝任愉快,從容不迫。參見「遊刃有餘」條。如:「這件工作對他而言,絕對是游刃有餘的。」
《国语辞典》:游刃有馀(游刃有馀)  拼音:yóu rèn yǒu yú
比喻对于事情能胜任愉快,从容不迫。参见「游刃有馀」条。如:「这件工作对他而言,绝对是游刃有馀的。」
《漢語大詞典》:无全牛(無全牛)
谓眼里没有完整的牛。庄子·养生主:“ 庖丁 为 文惠君 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 曰:‘譆,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 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以“无全牛”比喻技艺精纯的境界,或谓专注于某一事物达到极点。 唐 李白 《送方士赵叟之东平》诗:“ 长桑 晚洞视,五藏无全牛。” 清 黄鷟来 《咏怀》:“少壮喜谈兵,目中无全牛。”
《國語辭典》:发硎(發硎)  拼音:fā xíng
硎,磨刀石。发硎指刀子刚从磨刀石上离开,表示磨利。唐。杜甫〈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诗:「遣辞必中律,利物常发硎。」
《國語辭典》:目无全牛(目無全牛)  拼音:mù wú quán niú
庖丁初次宰牛时,所见的是牛的身体,几年后技术纯熟,宰牛时,已不注意牛的外形。典出《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比喻技艺纯熟高超。唐。杨承和〈邠国公功德铭〉:「操利柄而目无全牛,执其吭如刍豢悦口。」也作「目牛无全」。
《漢語大詞典》:綮肯
犹肯綮。筋骨结合处。比喻要害或关键。 唐 李商隐 《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祗忧非綮肯,未觉有膻腥。”金史·后妃传上·景祖昭肃皇后:“ 景祖 与客饮,后专听之。翌日,枚数其人所为,无一不中其綮肯。” 清 昭梿 啸亭续录·翻书房:“其翻《西厢记》《金瓶梅》诸书,疏櫛字句,咸中綮肯,人皆争诵焉。”
《國語辭典》:肯綮  拼音:kěn qìng
1.骨头和筋肉结合的部位。宋。黄庭坚〈送李德素归舒城〉诗:「婆娑万物表,藏刃避肯綮。」宋。陆游 倚筇诗:「未免解牛逢肯綮,岂能相马造精微。」
2.比喻事理的扼要处。如:「他说话深中肯綮。」
《國語辭典》:建瓴  拼音:jiàn líng
1.建,倾、倒。通「瀽」。瓴,盛水的瓶子。「建瓴」指把瓶中的水往下倾倒。语本《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裴骃《集解》注引如淳曰:「瓴,盛水瓶也。居高屋之上而翻瓴水,言其向下之势易也。」形容居高临下,势不可挡。《周书。卷三一。列传。韦孝宽》:「窃以大周土宇,跨据关、河,蓄席卷之威,持建瓴之势。」唐。颜师古 等慈寺碑:「于是亲总元戎,授兹戚钺,建瓴东下,将一车书,北据崇芒,南屯伊阙,云罗既布,指期涤荡。」
2.水流倾泻而下。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一下。后游雁宕日记》:「水从石后建瓴下注,汇潭漾碧,翛然沁人。」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四笔。卷七。百龄治河》:「塞外大雪封山,来岁春融建瓴而下,施工愈难,合龙宜速。」
3.喻指快速流失。唐。杜牧〈分司东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寒暑逾流电,光阴甚建瓴。」明。杨寅秋〈答林元东宪副〉:「成事难于登天,败事易于建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