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异苑》卷三
苻坚为慕容冲所袭,坚驰騧马,堕而落润,追兵几及,计无由出。马即踟蹰临涧,垂鞍与坚,坚不能及。马又跪而受焉,坚援之得登岸而走庐江。
典故 
拾瑶草


《东方大中集·与友人书》
不可使尘网名缰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
《漢語大詞典》:名缰(名韁,名繮)
亦作“ 名繮 ”。功名的缰绳。因功名能束缚人,故称。 汉 东方朔 《与友人书》:“不可使尘网名韁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白雪遗音·八角鼓·游学:“游学访道,快乐逍遥,名利二字尽皆抛。一心要,争断名繮把利锁逃。”
《國語辭典》:缰锁(韁鎖)  拼音:jiāng suǒ
1.系绑牲口的绳索。
2.比喻羁绊、牵拖。《汉书。卷一○○。叙传上》:「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羁绊,系名声之缰锁。」唐。白居易〈养拙〉诗:「身去缰锁累,耳辞朝市喧。」
《漢語大詞典》:丝缰(絲韁)
丝制的马缰绳。《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青骢白马一》:“青驄白马紫丝韁,可怜石桥根柏梁。” 欧阳予倩 《梁红玉》第一场:“挽住丝缰且问分明。”
分類:马缰绳
《漢語大詞典》:游缰(遊韁)
马缰绳。借指出游的车马。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催试》:“你及早治行装,你及早整游韁。”
即马缰绳。因能放松或拉紧,如游动般牵引,故名。晋书·五行志中:“青青御路杨,白马紫游韁。” 唐 段成式 《柳枝词》:“公子驊騮往何处,緑杨堪繫紫游韁。” 明 何景明 《五马行》:“青丝游韁綰不住,铁色蹄翻锦苔地。”
《漢語大詞典》:脱缰
失去控制。例如:他的马脱缰跑了。
分類:失去控制
《漢語大詞典》:紫缰(紫繮)
紫色的马缰绳。 清 代对皇室近支和有功的高级官员特许乘马用紫缰,以示恩宠。 清 洪升 《长生殿·合围》:“双手把紫繮轻挽,骗上马,将盔缨低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 乾隆 朝故相 和珅 ,贵为首辅,爵封上公,子尚公主,凡一切龙褂、紫繮、双翎寳顶,茂典殊荣,靡不崇备。”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尽夺世职、紫繮、孔雀翎,戴罪立功。”
《漢語大詞典》:马缰(馬韁,馬繮)
亦作“ 马韁 ”。控马的缰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臣负羈絏从君巡於天下” 晋 杜预 注:“羈,马羈。絏,马繮。” 元 揭傒斯 《曹将军下槽马图》诗:“朱丝不是凡马韁,天闲十二皆龙驤。” 清 蒲松龄 《大人行》:“圉卒毒掠肢残伤,驛吏鞭背掣马韁。” 峻青 《海啸》序幕:“ 小马 接过马缰,转身向村中飞驰而去。”
《漢語大詞典》:垂缰(垂韁)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三:“ 苻坚 为 慕容冲 所袭, 坚 驰騧马,堕而落涧,追兵几及,计无由出。马即踟蹰,临涧垂鞍与 坚 。 坚 不能及,马又跪而授焉, 坚 援之,得登岸而走 庐江 。”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述此事作“垂韁”,引 李子田 曰:“马有垂韁之恩始此。”古诗文中常用作报恩的典故。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但闻争曳组,詎见学垂韁。” 元 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想当日狗有展草之恩,马有垂韁之报。禽兽尚然如此,何况你乎!”《杀狗记·拒绝乔人》:“常言狗有溼草义,马有垂韁志。”
《韵府拾遗 阳韵》:回缰(回缰)
徐渭诗倒与䲭夷留一滴回缰犹作卯儿姑
《國語辭典》:缰绳(韁繩)  拼音:jiāng sheng
栓住牲口的绳子,可以控制牲口的进退。《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可解马缰绳接连,拴缚帝腰,放下船去。」《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候庄徵君坐稳了,两个太监笼著缰绳,那扯手都是赭黄颜色,慢慢的走过了乾清门。」
《骈字类编》:红缰(红缰)
马戴 边将诗红缰跑骏马金旋掣秋鹰红曹唐穆王宴王母于九光流霞馆诗不知白马 缰解 偷吃东田碧玉花。
《高级汉语词典》:锁缰
枷锁和缰绳
《漢語大詞典》:锁缰(鎖韁)
枷锁和缰绳。比喻名利的束缚。 章炳麟 《狱中闻湘人某被捕有感》诗:“千载湘军志,浮名是锁韁。”
《國語辭典》:名缰利锁(名韁利鎖)  拼音:míng jiāng lì suǒ
羁缚于名利场中。宋。柳永〈夏云峰。宴堂深〉词:「醉乡归处须尽兴,满酌高吟。向此免,名缰利锁,虚费光阴。」明。贾仲名《升仙梦》第一折:「断绝上利锁名缰,逼绰了酒色财气。」也作「名缰利索」、「利缰名锁」、「利锁名缰」、「利锁名牵」。